早上孩子们呻吟着爬起来,满屋子的“鬼哭狼嚎”,叶宁牵着两个抬不起胳膊的弟弟上了马车。
大牛和村里的孩子情况比他们好一些,因为之前跟着家里人收过粮食,经受过这个阶段了。
“秋收很累吧,我第一次帮爹割水稻时,隔天早上浑身都疼,不过干个两天就了。”看见叶南、叶北恹恹的样子,小山拿自己的经历开解他们。
“真的吗,小山哥哥,我的胳膊和腿好像已经不是自己的了。”叶北撇着嘴儿,委屈的看着他。
“是真的,北北,过上三天肯定就不疼了。”捏捏他鼓起的小腮帮,李小山笑着说道。
“看你娇气的,我也疼着呢,都没说出来。”叶南看弟弟又卖萌,忍不住翻了个白眼。
“哼哼,要你管。”叶北和叶南是家里最小的两个孩子,最受父母和兄长姐姐的爱护,平时关系最好,但也最爱挖苦对方。
两个人一路吵闹着,下了马车,四肢好像没有刚才那么不舒服了。于是各就各位,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
今天有更多要求“送饭到门”的人家,那么在饭点前的工作量更大了,现在宋婶和叶宁两边准备,各烙好一部分煎饼。
天气转凉,吃食容易保存,卤肉和卤菜也是在收摊后叶宁做好了再回家。
昨天想出新的赚钱法子后,她想先试试,烙出几个鸡蛋饼,切做几大块放到食盒里,送到各家给他们免费尝一尝,如果大家喜欢的话再加量生产。
鸡蛋饼做起来还是挺容易的,在打散的鸡蛋清里加点清水、葱花和调料,与面粉混合成面糊糊,慢慢用大勺在擦过油的锅底转开面糊,正反面都煎成微黄色就可以了。
因为锅很大,煎出的饼也是很大的一张。
她嘱咐送饭的人跟客人说清楚,这是铺子做的新品种,比之前的烙饼贵上一文,如果觉得味道不错,明天再来时就可以预定了。
剩下的鸡蛋饼切成小块给来铺子买饭的人试尝,想买的话也得提前预定,第二天才能吃到。
到了快关店的时辰,叶北跑到后面,
“姐姐,前面有个老爷爷,他好像很饿,一直盯着我们的铺子看。”
叶宁跟出去,看见一个老人穿着破烂不堪,大约五六十岁的年纪,随意的坐在对面的台阶上,面黄肌瘦,好像很多天没有吃东西了,看着到铺子买饭的人来来往往。
可是她敏锐的观察到,老人虽然盯着铺子,却不像一般的乞丐充满了对食物的渴望。
他很淡定,双手自然的放在腿上,仿佛只是随意的打量,眼神清澈深邃,跟他的外表迥然不同。
叶宁之前与无数人打过交道,知道只有经历了大风大浪的人才能有一双这样的眼睛,这位老人绝不是一个普通人。
她亲自去后厨做了一碗粥,拿了几个肉夹饼走过去,
“老人家,吃点东西吧。”
他抬起头来,看着眼前的小女孩儿,刚才就感觉她打量自己一会儿转身进屋去了,没想到是拿来食物给自己。
碗里装的是米粥,不是铺子里卖的那种稀饭。
老人家什么也没说,接了东西吃起来。
叶宁说了句“您慢点吃,我先回去忙了。”就回到厨房做卤菜去了。
大家以为叶宁可怜老人挨饿,没说什么。
第二天,老人又坐在原来的位置,叶宁拿了新的食物过去,还带了块今天开始卖的鸡蛋饼。
新出的鸡蛋饼大受欢迎,没有预定上的客人们宁愿站在外面,等着叶宁新做好的饼出锅。宋婶把一张大饼均匀的切成几块,端到外面,很快被买空。
这鸡蛋饼可以直接吃,不夹东西的话价钱也便宜,配上小菜、稀饭特别美味。
最近觉着在早饭上花钱有些多了的人看见这新品种,觉得正好适合自己。
不到十文钱能吃饱又能吃好,家里早上还不用特别开火,其实算下来也没怎么多花钱。
因为这样,买东西的人今天变多了,店铺的营业时间也往后延长一会儿,等要关铺子回去的时候,门外的那位老人已经不见了。
接下来的几天,生意照旧忙着,秋收也紧赶慢赶的进行,叶宁还是每天端食物给老人,他不说话,只是拿来就吃,叶宁也不在意。
回到村子里,看见家里的粮食越堆越多,大家很是得意,有粮心不慌嘛,再苦再累心情都是开心的。
就这样秋收的日子一天天过去,粮食也收的差不多了,一百多亩地的粮食不是个小数目,院子里早就装不下了。
李二和李三叔叔帮他们在新房子里挖了两个地窖,专门用来放粮食,叶宁把它们一一分类装好,让哥哥们带进去。
看见新收的土豆、花生和红薯,她心里又闪过很多美食的做法,不过这都需要人手,现在实在是忙不过来了。
秋收结束的那天,大家说好晚上一家人吃顿好的,叶宁干完厨房的活儿,习惯性的拿了粥和饼去到对面。
但这次老人没有接,认真的看看她,用略显沙哑的声音说:
“小姑娘,你愿不愿意带我回家?”
她愣了下,默默的站了会儿,直视老人的眼睛,那里清楚的倒映着自己的身影,她回了句:
“好。”
虽然不知道他是什么人,但她的直觉告诉自己带这位老人回去有利无害,而自己的直觉经过多年训练,早已很少有失误的时候。
回家的时候马车里多了一位老爷爷,这段时间里,宋叔、宋婶知道叶宁做事有自己的一套道理,免费给老人提供了多天的食物,他们都没出声。
知道她要把老人带回去,也只是皱了皱眉头,没有反对。宋叔甚至还找了几套衣服让叶宁给他换洗。
叶南、叶北卖早饭时见了很多客人,现在已经不怕生人了,看见姐姐把门口的老人带回家,好奇的跟他说话。
老人一改之前对叶宁爱理不理的样子,换上一副慈祥的面孔,温柔的对两个可爱的娃娃有问必答。
他说自己是从南边逃难过来的,这几个月南边的城市一直在下雨,很多庄稼被毁了,没有收成。
自己算脚程快的,后面还有大量的难民正在往北方涌来,看样子南阳城和盛京都要接受不少的外来人。
说完这话,他长叹一声,
“人在天灾面前总显得太过渺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