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
当时,与太子李亨一同留下来的人马很少,而且士兵的装备、仪仗等等都很差,整个队伍的士气都不高。可是,当部队北上渡过渭河后,战斗却渐渐多了起来,每天少则几战,多则几十战,形势一直非常严峻。为了保卫自己的父亲,确保太子李亨的安全,李倓初生牛犊不怕虎,率领几百个骁勇善战的骑兵组成“敢死队”,一直紧紧护卫在李亨的身边,加强警卫。
每当遭遇战斗,为了鼓舞士气,李倓总是身先士卒,突入敌阵,奋勇杀敌,“血战以卫上”,虽然形势异常危险,战斗异常激烈,以致李倓多次受伤,“血染征衣”,但他却从来不告诉太子李亨,以免父亲为他担惊受怕。
在北上灵武的途中,由于粮草不济,部队经常断粮断炊,可是,为了不让太子李亨挨饿受冻,身为人子,平时十分孝顺的李倓则只有经常挨饿受冻,把自己那一份也本就不多的口粮省了给自己的父亲吃,把自己原本就薄薄的棉被拿给父亲盖。有时,实在弄不到吃的,以致太子李亨也只好饿着肚子,这种时候,心肠很软的李倓常常忍不住在背地里哭泣流泪,伤心难受。
就因此,尽管建宁王李倓年纪轻轻,但三军将士都对他“高看一眼”,非常尊重。
一点也不夸张地说,太子李亨之所以能够在灵武登基,乃至后来能够坐稳龙椅,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感谢自己的三儿子也即建宁王李倓,显然,正是由于建宁王李倓的“首谋之功”以及在北上途中的出生入死,才为他当然也为危若累卵的大唐社稷最终能够大难不死转危为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有功于国或可谓“再造大唐”的“功臣”,一位拼死拼活忠于父皇的“孝子”,想不到最后竟然被他自己的父亲唐肃宗李亨“恩将仇报”,宣旨赐死,说来真的是“千古奇冤”!
李倓有些“缺心眼”
从某种意义上说,建宁王李倓确乎有些“缺心眼”。
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可是,身为皇子,生在原本就波诡云谲的宫中,想不到他不仅没有丝毫的“害人之心”,而且竟然没有半点的“防人之心”!
在我国古代,官场历来都像是一条冰河,虽然表面平静,确乎还反射着太阳的光芒,但是,在冰面的下面却水流湍急,从来都充满了看不见的漩涡与暗礁。就因此,在封建社会,涉足官场就犹如在冰河上滑行,一不小心就会很容易滑倒,甚至会因此坠入冰下,掉进漩涡,沉到水底,以至遭受灭顶之灾。
也正因此,我们看历史上许多官场中人,无论是高官显贵,还是普通官宦,在钩心斗角表里为奸的官场之中几乎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几乎在什么时候都噤若寒蝉,很是小心谨慎地活着。
不说别的,就说唐肃宗与唐代宗父子两人吧,在做太子的时候,在性格上都极为内敛的父子俩,几乎从来都谨小慎微,含而不露,用我们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始终“夹着尾巴做人”。
可是,反观建宁王李倓却不是这样,性格直爽率真的他似乎从来都心直口快,嫉恶如仇。其结果,也真的是“但知口中有剑,不知袖里藏刀”,就因为自己的一张嘴经常口无遮拦结果把人有意无意地给得罪了,到最后被人家陷害,甚而至于在背后用刀捅死,临死,还不知道那暗害自己的人是谁?……
就因此,阅读唐史,每当读到建宁王李倓,总是让人禁不住为他的不幸遭遇洒一掬同情的热泪,总是让人在心中百感交集,禁不住像当代著名演员刘晓庆似的发出叹息:在这世上,古往今来,真的是做人难,而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正身直行侠肝义胆高风亮节的好人就更是难上加难!
实事求是地说,建宁王李倓绝对算不上是一个伟人,也不能说是一个“完人”,但是,纵观他那短暂的一生,却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好人,一个“正人”。
如果说建宁王李倓的一生是一个悲剧的话,虽然这悲剧其实最早是从他一出生就开始的——生在帝王家却又不是嫡长子,然而,其真正的悲剧应该说还是从他的父亲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西南)登基后开始的。
据正史记载,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让自己逃难到四川的父亲李隆基“被退休”成了“太上皇”从此彻底退居二线后,改元至德,同时对天下进行分封,由于“灵武政府”完全是另起炉灶,可以说百分百是新成立的“唐朝中央政府”,因而从宰相到六部官员,几乎清一色都是新封的。
有道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新成立的灵武中央政府其文职机构肃宗任命的自然多半都是一些异姓官员,可是,最高军事指挥权肃宗心里非常清楚,当然必须要由李唐皇室子弟而且是绝对忠于自己的人掌控。
那么,兵权究竟由李唐皇室子弟中谁来掌控好呢?
当时,刚刚登上大宝的唐肃宗李亨从“工作需要”出发,想知人善任,“任职以贤”,打算任命自己的三儿子即建宁王李倓为天下兵马元帅,作为当时的平叛总指挥。
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唐肃宗李亨也有14个儿子。如果单纯从实际才干与军事才能来说,在自己的这14个儿子中,唐肃宗李亨认为建宁王李倓能征善战,作战勇猛,绝对是最佳人选。
可是,事情一旦与“政治”特别是皇权政治挂起钩来,则往往会变得异常复杂。
就在唐肃宗李亨眼看就要下诏对建宁王李倓作出如上任命时,有一个人却对此大不以为然,而且还在肃宗面前明确表示反对。
显然,这个人便是李泌。
人说:“乱世出英雄”,其实,乱世也出“高人”,出能够神机妙算的“奇士”,比如周文王帐下的姜子牙,越王勾践手下的范蠡,汉高祖手下的张良,刘备手下的诸葛亮,朱元璋手下的刘伯温,还有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李泌。这些人真的不得了,一个个都是不世出的奇才,是真真正正的“帝王师”。
在历史上,李泌被人称为“神仙宰相”,若论见识与计谋,文韬与武略,他绝对不再张良诸葛亮之下,至于与历史上其他著名的谋臣策士相比就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泌是唐代中叶的大谋略家,魏八柱国李弼后代。相传他在儿时就表现出卓尔不群的才华,被时人称为“神童”、“奇童”。年未弱冠,名即大震,而且在很小时就引起了唐玄宗的关注。史载,唐玄宗召童子李泌入宫之时正在与当朝宰相燕国公张说对弈,于是就请张说当场考考这位声名远播的“神童”,看看他是否名副其实。
张说以文学著称于世,他略一思索,便请李泌以“方圆动静”作赋,并先为李泌做了一个示范,“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张说以棋盘与棋子作为比喻,正好应和了与皇帝对弈的情景,加上深厚的学养支撑,可以说是取象棋局之内、喻意棋局之外。
应该说,这题目出得虽然机智有水平,但也很难,很刁钻。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李泌不假思索,立即答道:“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张说听后,顿时拍案叫绝,啧啧称赏,当即跪倒在地,连声祝贺玄宗得到了一位神童。
玄宗这时也非常高兴,赐李泌束帛,并命李家对他善加抚养。
对李泌这位“奇童”,一代名相张九龄也青睐有加,用史书上的话说“张九龄尤所奖爱,常引至卧内”,并且称呼李泌为“小友”,足见其心中对李泌的赞赏怜爱之意。
安史之乱爆发后,太子李亨从长安逃到灵武,刚刚继承皇位就把他儿时的好友李泌招到身边,要给李泌授任官职。李泌自称山人,坚决推辞,希望以宾客的身份随从。唐肃宗只好依从,并在此后与他入则同榻、出则同辇,由此留下了“著黄者圣人,著白者山人”的佳话。当时,每当遇到疑难问题,唐肃宗便去找李泌商量,并称李泌为“先生”而不称名,对李泌非常敬爱和倚重。
却说肃宗想任命建宁王李倓为天下兵马元帅,统帅诸将东征,为此事先征求李泌的意见,李泌不假思索便深表反对。他说:“建宁王贤能英勇,确是元帅之才,但广平王是长兄,有君人之量,却尚未正位东宫。当今天下大乱,众人所瞩目者,自然是统兵征伐的元帅。若建宁王大功既成,陛下虽然不想立他为储君,追随他立功的人也不肯答应。太宗皇帝和太上皇的事,不就是成例吗?”
凭心而论,“神仙宰相”李泌这话说的是对的。因为,所谓殷鉴不远,想当年隋文帝杨坚和唐高祖李渊就因为遵守太子不可亲征的祖训,让太子留守东宫,而让自己的二儿子杨广和李世民帅师征战,不仅因此立下许多战功,而且经常和一帮武将打成一片,日久生情,关系很铁,结果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直接威胁东宫的军事与政治势力,并最终在储位之争中彻底将太子淘汰出局。
听李泌这么一说,唐肃宗李亨顿时如醍醐灌顶,出了一身冷汗,他想,如果不是李泌及时提醒,自己差一点也要犯当年隋文帝和唐高祖的错误。
都说肃宗治国,可谓一日离不开李泌,否则便会束手无策。经李泌这么一点拨,肃宗立马改变了主意。为了防患未然,尽早树立自己的长子广平王李豫的威望,以便他将来能够顺理成章入继大统,且巩固地位,于是李亨决定任命广平王李豫为天下兵马元帅,而“更诏倓典亲军,以李辅国为府司马。”
显而,经肃宗这么临时一“更诏”,建宁王李倓的命运也就彻底被“更改”了。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李倓的悲剧也就是从这时才真正开始的。
说来,李倓真的是一个心底无私大大咧咧甚或可以说是没心没肺的人。历史上,换成任何一个人,如果遇到这种事情,心态都会发生变化,情绪都会受到影响,至于对反对自己任兵马大元帅的李泌更会恨之入骨。可是,当李倓得知此事后,他非但没生气,相反却显得很高兴。
当那一天见到李泌,李倓主动上前向李泌表示感谢,说:“此固倓之本心也!”意思是说,让广平王任兵马大元帅是对的,我心里也一直是这么想的。
李倓说这话,说明他绝对没有野心,而且,也显然是肺腑之言,否则,即便他再怎么装,也不会装得那么自然,那么真诚,而以“神仙宰相”李泌的“火眼金睛”也一定明察秋毫之末,看出其中破绽。
这以后,李倓仍然一如既往,彷佛没事人一般,该干嘛干嘛,自始至终都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出征打仗依旧像过去那样勇猛,那样卖力,并多次击溃盘踞关中的叛军。
从史书上看,建宁王李倓其实并不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他有智慧,有才干,在政治上遭受了如此重大的打击,自己的“前程”蒙上了一层非常微妙非常堪忧的阴影之后,他竟然还能一如既往,为了父亲肃宗和哥哥李豫的“社稷江山”如此冲锋陷阵,卖命去干,凭心而论,真的难能可贵,令人肃然起敬。
然而,李倓的悲剧就在这里,因为太过于正直,太过于缺少“心眼”,不善于掩饰自己的情感,在一些人事问题上老是说三道四,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结果,按照正史的观点,由此渐渐遭到了当时肃宗身边两个大红人——张良娣与李辅国的嫉恨与陷害。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张良娣。
诚如我们所知道的,肃宗李亨在做太子时,由于受奸相李林甫的迫害,为了自保,曾经先后与前两任太子妃离婚,后来,也是玄宗看着自己的这个儿子委实可怜,一时动了恻隐之心,便亲自做媒,将曾经抚养自己长大的姨娘窦氏的孙女也就是张良娣许配给了李亨。所以肃宗和张良娣也算是亲戚关系,虽不是表兄妹关系,但也还算是近亲结婚。
然而,肃宗之所以后来对张良娣那样宠爱,到并不是因为这层亲上加亲的关系,而是因为在他北上灵武的路途中,张良娣经常不顾自己的安危日夜护卫着他,即使是在她产后,还才只有三天还在坐月子的她便给将士们缝补衣裳,以此笼络人心,鼓舞士气。就因为是患难夫妻,所以,肃宗对她一直十分心存感激,百般疼爱。
至于李辅国,虽说原来不过是一个飞龙厩小儿,其实也就是个在马厩里喂喂马,拾拾马屎的小太监,但此人头脑非常精明,且又很会来事,因此被派到东宫做事,肃宗很宠信他。要说李辅国从一个小太监能混到后来这种地步,绝对不完全只是运气使然,而是因为他很有手腕,很有心计,也很会讨上司喜欢。的确,此人虽然表面上恭敬谨慎,沉默寡言,然内心却狡诈阴险,很会做人。他看到张良娣受到肃宗的宠幸,于是便走“夫人路线”,暗中依附于她,取悦于她,与她内外勾结。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