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
堵他门的首先是他的亲哥哥太子李承乾。
看自己的弟弟小胖子李泰这么张扬,这么显摆,摆明了是要抢自己的风头,威胁自己的太子之位,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李承乾便果断出手,予以反击。如前所述,他先是派人伪称魏王府中的典签,向唐太宗呈递“亲启密奏”,举报李泰的种种罪恶,不料,太宗发现其中有诈,立即下令捉拿告密之人,要求将事情追查到底。告密计划落空以后,李承乾又派亲信纥干承基等人暗杀李泰,结果又没有得手。
虽然前两次出手都没有成功,但李承乾的最后一次出手却狠狠地击中了李泰的命门。
那是在李承乾因谋反罪事发被囚禁之后,内心极度痛苦而又矛盾的李世民在处置自己的这位嫡长子之前,很想找李承乾进行最后一次谈话,当李承乾一瘸一拐地来到李世民面前,李世民近乎咆哮地说:“你这逆子,为何做出这种大逆不道之事?”
这时候,就见李承乾忽然跪下来,声音哽咽着说:“儿臣已经贵为太子,还有什么好奢求的呢?实在是李泰欺人太甚,只好向心腹谋求自保方案,谁知他们竟教我行不轨之事。……如今事已至此,儿臣当然认罪,也后悔莫及。可是父皇如果废了我,立李泰为太子,那恰好中了他的圈套。”
可见,即使是到这种时候,李承乾也没有忘记报复魏王李泰,在自己已经完全失足落水的情况下,临死之前也竭力要把李泰拉下水,要死索性大家一起去死。
尽管在当时,听了李承乾的“控诉”后,李世民什么话儿也没说,但从事后看,恰恰是李承乾在狱中的这最后一次出手,给了魏王李泰以致命的一击。
其次,竭力封堵李泰夺嫡之门的还有魏征、褚遂良和长孙无忌等一帮朝廷元老,也即那些关陇集团的重臣。
其实,早在贞观十二年,有次,当唐太宗声称“设无太子,则母弟次立”,暗示魏王泰可以取代承乾时,魏征就当即明确表示反对:“殷人尚质,有兄终弟及之义。自周以降,立嫡以长,所以绝庶孽之窥愈,塞祸乱之源体。为国家者,所宜深慎。”并强调,“立嫡以长”是皇位继承的原则。
魏征的一席话说得李世民无言以对。
太子出局后,魏王李泰踌躇满志,甚至有些得意忘形,自以为储君之位非他莫属。而太宗李世民确实也曾一度属意于他。因为,无论从哪方面看,李世民一直都觉得这个儿子“类己”:他有志向、有韬略、有智慧、有才情,由这样一个儿子来继承帝业,应该是再好不过的。更何况,李泰是嫡次子,眼下嫡长子承乾既然已经废了,由李泰来继任储君,其实也是理所当然、名正言顺的事情,他想,即便是那些一贯坚持嫡长制的朝臣们对此想必也没什么话可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那天,李世民一时高兴,竟当面向李泰暗示:准备立他为太子。与此同时,李世民也就此事与朝臣们进行了商议。然而,出乎李世民意料的是,朝臣们在新太子的人选上却产生了重大的意见分歧,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中书侍郎岑文本、黄门侍郎刘洎等人为代表,力挺魏王李泰;此时魏征已死,但以司徒长孙无忌、谏议大夫禇遂良等一帮朝廷重臣为首的反对派却坚决主张“另选他人”:提出选立年仅十六岁的晋王李治。
为此,禇遂良甚至在私下里警告太宗:如果一定要立魏王,晋王的人身安全必定会受到威胁。换言之,一旦魏王当上天子,李承乾和李治很可能都会被他斩草除根。
当然,最终将李泰夺嫡之门封死的其实还是他自己。
想必是太想被选立为太子,成为大唐帝国的第三代接班人了,据《旧唐书》记载:那天,当知道太子被废的消息之后,李泰弄巧成拙,竟然喜滋滋地跑到父皇李世民面前讨好卖乖,对天发誓说:“我只有一个儿子,我如果当了皇帝,死前我就杀掉我的儿子,把皇位传给晋王(李治)。”
杀子传弟?怎么可能?李泰他妈的也太装B了!且不说这话一听就假,即便李泰说的是真话,这种话也千万不能当着太宗的面去说,因为,太宗当年就是靠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屠弟”才当上皇帝的,如今你李泰现在竟然在他面前发誓要“杀子传弟”,这不无异于是在小偷面前说自己绝不做贼吗?“和尚面前骂秃驴”,这说明李泰说话做事不知忌讳,没有脑子,关键时刻也沉不住气,政治上还远远没有成熟,甚至可以说很不成熟。
显然,就因为说错了一句最为关键的“政治台词”,自作聪明其实很蠢的魏王李泰也把自己的“戏”给演砸了!
所以,当唐太宗将此言转述给大臣们时,谏议大夫褚遂良当即正词直谏说:“陛下言大失。愿审思,勿误也!安有陛下万岁之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
是啊,怎么可能呢?到时候当上皇帝大权在握的李泰能够杀子传弟?他真会这么残忍这么狠毒这么无私吗?
“李泰这孩子真是太虚伪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唐太宗事后静下心来想想,渐渐回过神来,这时再仔细咀嚼李泰的话,怎么想都觉得确实太假,这时再回想李承乾在狱中的谈话,以及褚遂良的忠告,心想:看来,禇遂良的担忧是有道理的。以李泰的性格和手段,他完全有可能在当上皇帝后铲除所有政治上的异己。于是,想立魏王的念头便彻底打消了。
一旦打定主意,李世民随后便在朝会上当众宣布:“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
花了那么多的心血,用了那么多的心计,结果,魏王李泰的“表演”也彻底失败了,被父皇李世民红牌罚下,从此彻底淡出了政治舞台。
从史书上看,就在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明争暗斗,为了夺嫡相互PK的不可开交时,李世民的其他儿子或坐而观望,或蠢蠢欲动,甚至有人如第五子齐王李佑以及十四子曹王李明因为实在沉不住气干脆起来造老子的反,明火执仗地要抢夺李唐的“最高领导权”。
一时间,真可谓“夺嫡总动员”,“夺嫡大比拼”,这种时候,许多皇子都想趁火打劫,浑水摸鱼。
可是,从种种迹象看,在这样一种“夺嫡”大背景下,有一个人却始终不动声色,置身事外,看上去完全就像是个“局外人”。
很显然,这个“局外人”便是吴王李恪。
说来,李恪也真是李恪,似乎什么时候都强力克制自己,近乎残忍地压抑自己心头的欲望。尽管,当时的宫中,他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李承乾与李泰的“夺嫡闹剧”演得那么投入,那么紧张,当然也那么吸引眼球,但是,他却始终约束自己,对夺嫡之事既不去想,更不去做,甚至,也不去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像《红楼梦》中的妙玉一样,完全把自己等同于“槛外人”,与世无争,于世无求。
毫无疑问,从当时宫中的实际情形看,李恪这样做,无疑不失为是一种“明哲保身”,是最明智的“政治选择”。
可是,说来极具悲剧意义的是,在立储之争中,尽管李恪无论是性格使然还是出于一种政治的考量,在夺嫡一事上尽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从来不去趟这一浑水,可谓彻底的“不作为”,然而,诚所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一直明哲保身的他却最终没有能够躲过这场政治的大风暴的冲击,就像一只泊在避风港的小船,在皇权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最后还是被狂风巨浪给彻底掀翻,并葬身鱼腹。
这,就像鲁迅的那首著名的《无题》诗所说:“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一切的一切,说来也彷佛真的就是李恪这位悲情王子的“命”。
李恪必须死
从某种意义上说,吴王李恪的死,完全是被他的父皇李世民给“害”的。或者,换句话说,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是他的父亲李世民“出卖”了他。
说这话,绝对有事实根据,而绝非哗众取宠。
我们知道,在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这两个嫡子双双出局后,尽管唐太宗李世民在情非得已的情况下,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朝中最强势集团”也即影响了中国历史二百余年,结束了此前中国400余年分裂历史,先后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大王朝的关陇贵族集团一帮重臣的竭力怂恿与蛊惑下,被迫无奈地册立自己的第三个“嫡子”——事实上也是他的最后一个嫡子李治为太子,但在重新选立太子后,一生阅人无数可谓“火眼金睛”的太宗皇帝经过一段时间的“接班人考察”,总觉得李治过于荏弱,能力不够,想到自己百年之后将偌大的一个帝国交到他的手里实在是有些放心不下,心有不甘。因为,他深知,太子毕竟是未来的皇帝,将来是要统治天下,治理万民的,所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没有相当的政治才干与政治魄力是无法胜任统驭万方的重任的,搞得不好不仅不能靖国安邦,而且还会祸乱天下,亡国灭身。于是,情不自禁的,有很长一段时间,他的脑海中便经常闪过“易储”的念头。
从种种情形推测,在这期间,很有可能,唐太宗考虑最多的就是想让“英武类己”很有才干的李恪来接自己的班,但李世民是个深思熟虑的人,平时轻易不表露自己的观点,虽然考虑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却一直没说,但到最后,因为实在忍不住,有一天还是流露了自己的想法。
那天,他把自己的“大舅子”长孙无忌找来,跟他说:“吴王英果类我,我欲立为太子”,表示自己想废立太子。
显而,太宗这样说,无疑是想先释放一个“政治气球”来试探一下政治风向,也即想借此来试探一下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帮朝中元老大臣也即历史学家陈寅恪所说的关陇集团对于这件事的看法与态度。
没想到,对于李世民的“易储”念头,身为当时关陇集团“龙头老大”的长孙无忌不假思索便断然坚决表示反对。
对长孙无忌的反对,李世民显然早已料到,且也早有思想准备,但他不死心,依然想做长孙无忌的“思想政治工作”,竭力想把长孙无忌说服。于是,他便动之以情地说:“你是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吗?恪儿这孩子英勇果断像我,而且也很重情重义,日后即使保护舅舅的家族,也是可能的。”
既然话已经说到这种份上了,李世民想长孙无忌一定会从大局出发从大唐帝国的长治久安出发同意他废立太子的想法的,因为,毕竟吴王李恪的优秀是有目共睹的,而新任太子李治无论能力还是胆识都不能与他的这位三哥——李恪相比。
但长孙无忌显然不这样认为。因为,对李世民来说,无论立李治还是立李恪,反正都是他的亲生儿子,而对于长孙无忌来说,其情形则完全大不一样,因为李治再弱,再不能干,也是他长孙无忌的亲外甥,日后李治当上皇帝以后自然“胳臂朝里拐”,铁定了是关陇集团的“政治代言人”;而李恪即使再强,再优秀,也与他长孙无忌与关陇集团无关。可是,如果立了李恪,自己以及整个关陇集团的地位也随之很快即将动摇,势力受到削弱,对此,长孙无忌心里明镜似的,是再清楚不过。
所以,站在他的立场上,从自私的利己的愿望出发,长孙无忌当然要不惜一切地坚决反对。为了再一次表明自己的严正立场,他近乎一字一顿地强调说:
“晋王李治仁义忠厚,是个守祖业、安太平的主公。而举棋不定就会坏大事,何况是王储的位置呢?”
长孙无忌的话说得冠冕堂皇,表面上完全是为帝国的长治久安着想,但实际上却话里有话,对太宗李世民不啻是一种“政治威胁”:如果废了晋王李治,我的外甥,将来国家很可能就会出现板荡,因为废立储君可不是一桩小事!
李世民是何等精明的一个人,一听这话,他当即就听懂了自己的这位“大舅子”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的确,对自己的这位大舅子,李世民实在是太了解了,他知道长孙无忌这是在发飙,话语中对他不无警告与威胁的意思。要知道,在长孙无忌的背后站立着的是一个庞大的关陇集团,那可是大唐帝国立国之基础,而且,也无疑是整个帝国长治久安之基石,连他李世民自己也无力对抗,被迫妥协……
一想到这,一直顾虑重重本就并不十分坚定的李世民在立储问题上又一次动摇了,在无可奈何中与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朝中最强势集团”最终达成了妥协。尽管这种妥协,对于李世民来说,恐怕至死也心不甘,情不愿。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