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
二、建宁王被杀之谜
“危难之处显身手”
在历史上,李唐这个王朝比较其他的封建王朝,应该说还算开明,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还算开明的封建王朝,所发生的冤案也不算少。如我们这里所要说的建宁王李倓的死,就是大唐帝国的一大冤案。
而且,更加值得玩味的是,建宁王李倓的死不仅是一大政治冤案,还应该说是一大政治迷案。
熟悉唐史的人都知道,建宁王李倓是唐肃宗李亨的三儿子。如果按辈分计算,唐玄宗李隆基乃是他的爷爷,而一代女皇武则天则应该说是他的太祖母,至于唐太宗李世民则自然还要比他更大一辈,按民间说法似乎应该叫做太高祖父。
用我们老百姓的话说,祖宗八代中有那么多的“政治大人物”,“大明星”,相形起来,建宁王李倓便只能说是一个“小人物”,“小角色”。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小角色”,在唐朝的政治大舞台特别是在“安史之乱”这一特殊的历史大舞台上却曾有过一段时间的出色表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政治配角”生动感人的形象,所以,假如要对“安史之乱”这一大唐著名“政治电视连续剧”进行一次所谓的“金鸡奖”、“百花奖”或“飞天奖”评选的话,建宁王李倓想必一定会捧上一个“最佳配角奖”奖杯。
关于李倓的出生年月,史无记载,无从查考,但从他在“马嵬驿兵变”期间的表现看,推断他很可能出生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左右,也就是说,到了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在“马嵬驿兵变”玄宗被迫缢杀杨贵妃时,他大约应该在20岁左右。这个年龄估计应该和当年唐高祖李渊“晋阳起兵”时的李世民的年龄大差不差,比较接近。
虽然,由于“政治问题”,唐史对于李倓的记载讳莫如深,可谓非常简略,非常草率,对于他的少儿时期的表现就更是只字不提。但是,从种种情形来看,李倓这个人绝对像他的太祖爷爷唐太宗李世民那样少年英武,年轻早熟,而且文武兼备,用欧阳修、宋祁在《新唐书》中的话说就是“英毅有才略。善骑射”。
由于正史的故意“屏蔽”,语焉不详,估计建宁王李倓在大唐政治舞台上的第一次“亮相”应该是在天宝十五载的夏天。当时的政治与时代背景一如我们所知道的,由于安禄山、史思明的反叛,无论是大唐帝国还是李唐皇室都真正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渔阳鼙鼓,踏血而来,表面上是要“清君侧”——谎称自己是“奉命讨伐杨国忠”,但在实际上则是要抢夺他的“干爸爸”唐玄宗李隆基的社稷江山。毕竟,皇帝谁不想去做呢?当时的安禄山不仅想,而且,手握重兵的他也自觉自己完全有这个实力。
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当时被后世梨园弟子尊为“老郎”的李隆基“汉皇重色”,长年与自己的爱妃杨玉环或贪欢于芙蓉帐里,或沉醉于沉香亭下,以致文恬武嬉,武备松弛,安禄山的叛军一开始简直是所向披靡。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六月初九,潼关失守,名将哥舒翰战败投降叛军,长安告急。消息传来,满朝震惊,玄宗更是吓得魂飞魄散,不知所措。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甲午(十二日)早晨,百官上朝的不到十分之一二。为了稳定人心,玄宗那天特意登临勤政楼,下制书说要亲自率兵征讨安禄山,当时听到的人都不相信。玄宗又任命京兆尹魏方进为御史大夫兼置顿使,京兆少尹灵昌人崔光远为京兆尹,兼西京留守,让将军边令诚掌管宫殿的钥匙。玄宗假称剑南节度大使颖王李将要赴镇,命令剑南道准备所用物资。当天,玄宗移居大明宫。天黑以后,玄宗命令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集合禁军六军,重赏他们金钱布帛,又挑选了闲厩中的骏马九百余匹,对这些所做的事情都严格保密,外人都不知晓。
六月十三日,“相当不够意思”的唐玄宗李隆基丢下文武百官,只带着杨贵妃和宰相杨国忠、韦见素、大宦官高力士以及皇太子和其他皇子皇孙等,在左右龙武军、左右羽林军等禁军的护卫下连夜逃离长安前往CD。等到第二天早晨大臣们入朝上殿早朝,这才发现,皇帝和贵妃等人早已逃之夭夭,不知去向。
面对这一“突发事变”,一些平素看似老成持重的高官大臣以及傲气十足的公子王孙由于过于惊慌失措,以致许多人这种时候竟然只会傻呆呆地站在路边大声地哭泣。杜甫的《哀王孙》一诗便生动而又形象地描写了这一“政治事件”。
“长安城头白头乌,夜飞延秋门上呼。又向人间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这是该诗的前四句,在诗的一开头,杜甫就有意制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一种令人揪心的悬念,而且,字里行间也暗含着一种讽刺的意味。
可是,“走避胡”的“达官”们并未能走出多远,第二天也就是六月十四日,便发生了那起历史上著名的“马嵬驿事件”。
有关“马嵬驿事件”的具体经过这里不去说它,只说当唐玄宗带着一大帮子逃难的队伍“西出都门百余里”,在逃到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县西北二十三里处)暂时歇息时,禁军忽然发动兵变,逼迫唐玄宗杀死了宰相杨国忠。但却依然不肯罢休,依然“六军不发马不前”,硬是又逼着唐玄宗杀了杨贵妃。在“爱江山”与“爱美人”的两难选择中,时年已经72岁的“老郎”李隆基因为“逃命”要紧,这种时候早忘了昔日“芙蓉帐里度春宵”时与自己心爱的妃子山盟海誓的誓言,而且即使记得如今到了这种地步哪还管得了许多?于是情非得已,弃卒保车,无奈选择了前者,忍痛将时年还只有38岁的爱妃杨玉环赐死,让高力士将杨贵妃缢死在佛堂前的一棵梨树下。
杨国忠兄妹以及他们的亲属被杀后,以陈玄礼为首的禁军将士高喊着万岁,又跟着古稀之年的唐玄宗继续往四川逃命。
但就在这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谁知太子李亨那边又出了问题。用《旧唐书•卷五十一•后妃列传》中的话说就是:“马嵬涂地,太子不敢西行。”
这就意味着,“马嵬驿兵变”,杀死杨国忠与杨贵妃背后的主谋很有可能是一直遭奸相李林甫、杨国忠迫害同时也一直受到玄宗李隆基猜忌与防范的皇太子李亨。
既然很有可能是这起事件的幕后主谋,那么,太子李亨当然会心里发虚,因为担心自己躲在幕后所做的这些事情迟早有一天会被自己的老爹玄宗皇帝发现,到时肯定会拿他是问,故而自然会“不敢西行”,不愿再尾随着自己的父皇玄宗“一路同行”。
犯罪心理学中有一句行话叫做“什么人干什么事”,一般而言,罪犯犯罪通常要具备两个条件,即犯罪心理和犯罪动机。只有具备了这两方面的条件,犯罪才有可能发生。
从史书上看,唐肃宗李亨这个人性格内向,忍耐性极强,但一生胆小怕事,遇事优柔寡断,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马嵬驿事件幕后的“真正主谋”可能还不是他,尽管,他是最具“犯罪动机”的人,但是,从“犯罪心理”来看,以他的优柔寡断的性格,他是很难能毅然做出“马嵬驿兵变”这样生死攸关的重大决定的。
在今天看来,真正促成他作出这一重大决定最终把他“逼上梁山”、推上“贼船”的极有可能是他的三儿子——建宁王李倓,再有就是太监李辅国。
当时的建宁王李倓应该说还是一个小伙子,刚刚弱冠或者尚未弱冠,可是,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自古英雄出少年”,由于对时为皇太子也即自己的父亲李亨长期以来所遭受的****以及岌岌可危的皇太子处境非常不满,甚为担忧,所以,很有政治头脑且又血气方刚敢作敢为的建宁王便力劝父亲李亨“该出手时就出手”,利用“安史之乱”玄宗仓促出逃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果断发动兵变,乘乱夺权政权。
显然,与建宁王李倓所见略同竭力主张太子李亨发动兵变的无疑还有当时侍奉太子左右的宦官李辅国(时名李静忠),李辅国之所以会竭力赞同太子李亨发动兵变,篡夺政权,当然是他的那种“赌徒性格”使然,因为只有太子李亨夺取政权,坐上龙椅,拥有“拥立之功”的他自然才会水涨船高,主贵仆荣,他也才有可能取代高力士,成为当朝“大唐第一宦官”。
作为太子李亨的长子,很显然,在当时广平王李豫(时名李俶)也非常希望父亲李亨发动兵变,窃取神器,但是,一生城府很深非常工于心计被后世历史学家称为“阴鸷之主”的他却始终含而不露,在这生死攸关的问题上三缄其口,不置一词。的确,这种事情可不是闹着玩的,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而他李豫作为皇太子李亨的长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皇太孙,以他那种犹如当年魏晋时期的司马懿那样“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的性格,他是绝对不愿也绝对不敢冒这个险的。
的确,在为人处事方面,建宁王李倓与其兄广平王李豫性格截然不同。兄弟俩虽然都很聪明,也都虑事周全,非常能干,但是,李倓为人热情、直爽,是个直性子,心直口快,敢作敢当,而李豫却为人阴鸷,城府极深,工于权谋,莫测高深。
显然,也正是由于性格使然,广平王李豫不敢说的话,建宁王李倓敢说,同样,广平王李豫不敢做的事,建宁王李倓却敢做。就因此,在马嵬驿兵变过后,当太子李亨犹豫着自己的“下一步棋”究竟该怎么走时,建宁王李倓果断站出来,及时挡住了父亲李亨西向的马头,与父亲身边的宦官李辅国一起反复做太子李亨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发生了马嵬驿事变后,太子李亨究竟应该何去何从?李倓与李辅国当时的一致看法是,太子殿下应该及时与皇上“分道扬镳”,而不是继续与皇上“一路同行”。这样做其冠冕堂皇的理由当然是为父皇分忧,收拾兵马,奔赴一线,领导抵抗叛军,而其真正的目的则无疑是要太子李亨由此自然脱离自己的父皇玄宗,从此另起炉灶,自立门户,在事实上形成自己的“政治独立”。
据说,当李倓与李辅国劝说太子李亨脱离玄宗的队伍留下来抗击叛军时,太子李亨不知道是真的发自内心还是故意“唱高调”说:“至尊皇帝现今避乱迁徙,我怎么可以违离左右呢?”
据《新唐书》记载,为了做通父亲的“思想工作”,李倓便又进一步劝谏道:“叛逆的胡人毁乱纲常,四海分崩,不顺应人们的情感,意图恢复朝廷,虽然跟从主上皇入蜀,而大散关以东再不属国家所有了。所谓大孝莫过于安定社稷,殿下应招募豪杰,赶到河西,收集牧马。现今防御边疆地区屯田士卒不下十万,而李光弼、郭子仪全军都在河朔,与他们计谋兴复,才是上策啊!”
能够说出这样的一番话,足以说明建宁王李倓很有思想很有见地,对当时的局势看得很清,看得很透,而且也早已深思熟虑。
到了这种时候,一向城府很深的广平王李豫看准火候,这时便也开始明确表态,赞同弟弟建宁王李倓当然还有宦官李辅国的意见。
为了能让自己的父亲即太子李亨能够顺理成章名正言顺地从玄宗的逃难队伍中脱离开来,李倓与李辅国还共同策划并执导了一幕马嵬驿当地的百姓“牵衣顿足拦道哭”,要求太子留下抗击叛军的感人戏剧。就这样,在当地百姓的“苦苦挽留”下,太子李亨“顺应民意”,决定留下平叛。对此,早已焦头烂额的玄宗皇帝当然也只好顺其自然,不去反对。
于是,太子李亨与玄宗便就此分手,北上灵武。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