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想起王忠嗣
开元名将王忠嗣
说实在的,在大唐众多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中,我最尊崇的人物就是王忠嗣。每当阅读唐史时,情不自禁的,我的头脑中总是会油然想到王忠嗣这个充满悲情的盛唐名将。
虽然,在大唐的武将中,论名气,王忠嗣远远不如薛仁贵、郭子仪那么出名,论军功,他确乎也不能与被称为“大唐军神”的初唐名将双子星座李靖与李勣即坊间老百姓所熟知的那位《说唐》中大名鼎鼎的徐茂公比肩,可是,论人品,论气节,甭说是唐朝的武将,纵然是有唐一代的所有帝王将相也几乎找不到一人能像他那样灵魂纯净而又崇高。
然而,诚如当代著名诗人北岛那句名诗即所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所说,就因为太过于“高尚”,这位开元名将最终却横遭迫害,含冤而死。
为了叙述的方便,这里,暂且不说王忠嗣的冤情,有必要先对他的生平事迹作一番简要的介绍与铺垫。
诚如我们所知道的,开元时代,唐帝国的文治武功几乎达到了顶峰,真正是开创了一个“无敌盛唐”的辉煌时代。而在这一时代,大唐首屈一指的名将显然应该说是王忠嗣。
据史书记载,王忠嗣原名王训,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的家族便是当时在全国颇为闻名的“太原王氏”。隋唐时期,“崔卢李郑王”这五个姓氏,乃是全国声望最高的五大家族。而这五大姓氏中的“王”,就是指“太原王氏”。
有这样一个例子足以说明当时“太原王氏”的尊贵与牛B,据说,曾一度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器重时任给事中、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的薛元超在由唐太宗亲自做媒娶了李世民胞弟巢刺王李元吉之女和静县主之后,曾坦言自己一生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没有娶到五姓家的女子为妻,这五姓中就包括太原王氏。有唐一代,娶五姓之女,如同今天一个男人娶了世界船王的女儿,会赢得全世界的艳羡,这是一个男人晋身上流社会的标志,而王忠嗣就出身于太原王氏,在注重郡望门弟的大唐社会,太原王氏委实是闻名全国的第一等高门。
然而,虽然出身名门望族,但王忠嗣的童年却很不幸,那是公元714年,也即唐玄宗开元二年,他的一向以骁勇善战闻名军中的父亲王海宾在对吐蕃作战中壮烈牺牲,时年虚岁还只有9岁的王忠嗣从此成了孤儿。
侥幸的是,作为帝国烈士的后代,王忠嗣有幸得到了当时大唐最高领导人玄宗皇帝的怜爱,史载,王海宾死后,玄宗皇帝在慰问王家人时看到了痛哭流涕的王忠嗣,好言相抚,并赐名忠嗣,将他收养在宫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王忠嗣实际上也就相当于是玄宗李隆基的“义子”。由于天资聪颖,再加上从小在宫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据说年少时的王忠嗣不仅长得一表人才,而且“雄言寡语,很有武略”,一次,唐玄宗有意考校他的兵法,在玄宗面前,王忠嗣“应对纵横,皆出意表”,以致玄宗对他非常喜欢,竟当着众大臣的面由衷地夸奖他说:“你是大将之后,将来长大成人定是良将。”
从后来的实践看,应该说,玄宗的眼力没错,他的“义子”王忠嗣也真的没有辜负他的一片期望,在以后的岁月里也真的是百炼成钢,成了开元年间大唐帝国的一位最出色的名将。
说来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18岁那年,王忠嗣离开宫廷,被任命为兵马使,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成了帝国一名年轻英武的军官。虽说是“初出茅庐”,但在参加他军事生涯的第一次恶战——玉川战役时,这位将门虎子便充分展示了他的英雄本色与军事天才。
今天来看,玉川战役绝对称得上是王忠嗣的成名之战。战前,他侦察到吐蕃赞普正在玉川检阅军队,觉得机不可失,于是初生牛犊的他便独自率领三百精锐骑兵,乘着夜色发动突然袭击。由于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王忠嗣的三百奇兵冲入敌阵后简直是如入无人之境,那些正在接受检阅的吐蕃军队还来不及反抗,便早已成了无异于唐军“特种部队”的三百骑兵的刀下之鬼。结果,在这次突袭中,王忠嗣率领三百奇兵斩首上千级,俘虏四千余人,缴获牛羊上万头,毫无防备的吐蕃赞普仓皇逃命。此战堪比霍去病800骑兵夜袭匈奴之战。而此时的王忠嗣也才只有18岁,比当年只有17岁的霍去病仅仅大了1岁。
如果说玉川战役只是王忠嗣的一次即兴表演,在战场上演出的只能算是一个“小品”节目的话,那么,“新城之战”则绝对称得上是他主演的一部大制作“战争巨片”。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所谓“新城之战”绝对不能混同于三国时期魏、吴两国的“新城之战”。
那是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二月,吐蕃对唐朝发动了一次突然袭击,出兵侵扰河西,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率军还击,挫败了吐蕃的进攻。
此时正是大唐帝国的开元全盛时代,强大的国力有力地支撑着前线的战争。所以,如日中天的“无敌盛唐”在战略上完全采取一种积极的攻势。
为了给颇不懂事的吐蕃一点颜色看看,在朝廷的干预下,一场针对吐蕃的大战役经过认真筹备,很快拉开了战幕。
当时,以萧炅为河西节度使,会同陇右节度使杜希望、剑南节度使王昱,兵分三路,各率河西部、陇右部、剑南部,分道进击吐蕃,毁掉了以前所立的边境标志赤岭碑,此举表明唐与吐蕃已然进入了全面的战争。
在战斗开始前,鄯州都督杜希望提出了一个作战计划,准备进攻吐蕃的新城(青海门源县),而新城距西都(即长安)300余里,唐军若想攻占新城,必需经过长途跋涉,所以领兵之将一定要善于用兵。那么,任命谁最为合适呢?对此,杜希望显然早有考虑,这时,他向朝廷推荐了一个人。
而这个人就是王忠嗣。
当时,杜希望上书玄宗说:“王忠嗣的军事才华出众,如果此次出击要确保胜利,那么我非要用这个人不可。”而此时的王忠嗣因为遭人陷害,被贬官为东阳府左果毅,正处在落魄失意之中。因为杜希望的强力推荐,再加上玄宗对自己的“义子”王忠嗣也知根知底,所以,最后朝廷同意将王忠嗣调到杜希望的麾下。
事实证明,杜希望也真的是慧眼识英雄,东山再起的王忠嗣复出战场后,果然如鱼得水,没有辜负杜希望的期望,是年三月,唐军在王忠嗣的率领下向吐蕃军发起突然攻击,守城的吐蕃军匆忙应战,但很快便被唐军打败。唐朝即将新城改名叫“威戎军”,并屯兵驻守。
随后,杜希望又率陇右兵团一路长驱直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吐蕃在黄河架设的一座桥梁,并且在夺桥之后,迅速在黄河西岸修筑堡垒,命名为“盐泉城”,以保卫这座战略意义十分重要的黄河大桥。
战后,朝廷对新城之战的有功将士进行表彰,结果以王忠嗣战功最著,被授予左威卫郎将。而杜希望也因功得以晋升为陇右节度使,成为大唐西线的重要将领。
但是,新城之战只是唐军与吐蕃军队这一阶段军事对决的开局,而非终局。果然,就在这一年的六月,为报新城之仇,同时也为了重新夺回黄河大桥,吐蕃组织重兵,疯狂反扑,他们在黄河西岸地区集结了三万人马,向盐泉城发起猛攻。当时,由于双方兵力相差悬殊,首战唐军失利,且很快被吐蕃军队包围。一时间,唐军阵营内笼罩着一种浓郁的悲观情绪。
危难之际,左威卫郎将王忠嗣挺身而出,主动请缨,要求带一支“敢死队”向敌军发起攻击,以此撕裂吐蕃重兵的防线。
对于王忠嗣的英勇善战,杜希望深信不疑,于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便同意王忠嗣作一次冒险的突击。征得同意后,王忠嗣迅速集合自己的队伍,以视死如归的精神,冒着密集的箭雨,果敢地向吐蕃阵地发起进攻。
虽然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但冷兵器时代战场上有时更起作用的还是无畏的勇气。而王忠嗣有的就是这种誓死如归的精神和勇气。他身先士卒,横刀跃马冲入敌营,指挥军队向敌人左右两翼奔驰突击,犹如一把挥舞的利剑,剑锋所指,敌人无不惊惧而退。
从史书上看,王忠嗣用兵,最喜欢奇袭。他就像是一名功力深厚武功高超的剑客,平时从不轻易出手,与人争锋。而一旦利剑出鞘,在电光火石之间总会出其不意,给对手以致命一刺。无疑,王忠嗣便是开元年间战争舞台上那个最高明的刺客,而骑兵则是他刺穿敌人心脏的宝刀匕首。他的骑兵奔袭战重在一击致胜,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在第一时间便摧毁敌人的指挥中枢,让对手在惊愕间倒在他的刀锋之下。
这次骑兵突击,由于王忠嗣率领一群“敢死队”反复冲击,杀死敌军数百人,致使吐蕃溃不成军。乘敌溃乱不堪之机,他又不失时机地集中三军兵力对敌实施猛烈侧击,终于把吐蕃军打得大败。
此战的胜利,使唐军坚守住了盐泉城这个前线堡垒,而王忠嗣也因功升为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很快,又晋升为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
但真正使王忠嗣当之无愧成为大唐一代名将的显然还是他不久后“执导”的雁门关大战以及青海湖会战等几场大的战役。而且,如果说在这以前,他还只是一名小有名气的演员的话,那么,在成功“执导”了这几部场面宏大的“战争巨片”之后,他则一跃而成为当时大唐帝国最为优秀最为杰出的“著名战争导演”。
今天,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雁门关大战”都应该说是王忠嗣作为盛唐一代名将的“扛鼎之作”。
熟悉唐史的人都知道,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契丹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但随后,契丹与唐朝之间,合合分分,分分合合,双方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造反,攻陷营州,在短短四个月内攻陷大片城池。可是,在随后武则天发起的五次征讨契丹战斗中,唐军均无一例外均遭致失败。这期间,契丹势力日益强大,大有和唐朝分庭抗礼之势,由此成了唐之大患。
为此,唐玄宗一心要彻底解决这个心腹大患,于是,便在天宝元年委以王忠嗣北击契丹重任。
大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王忠嗣率领十万大唐雄师北击奚族和契丹联军,双方在位于今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朔州一带的桑乾河畔展开决战。由于王忠嗣精通兵法,指挥有方,唐军雷霆出击,三战三捷,奚族和契丹联军一败涂地,全军覆没,以致桑乾河为之断流,成了一条血河。
在这场战役中,契丹可汗被走投无路的自己人杀害,契丹三十六部被迫向唐军投降,王忠嗣“大虏其众,耀武漠北,高会而旋”,从此,骠悍的契丹人老实了几十年,再也不敢犯唐作乱。
雁门关战役可以说是唐朝军队在我国北部平原展开的大兵团作战的成功战例,虽然,双方选择的战场非常适合擅长骑兵作战的契丹与奚族联军,但经过王忠嗣严格训练精心指挥的大唐军队在战场上的表现却丝毫不比契丹与奚族联军逊色,相反,其大兵团严密配合、灵活机动以及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气势与战斗力则远非对手所能及。
此战,打出了无敌盛唐的气势,打出了无敌盛唐的军威。经此战役后,唐军威名大振,耀武漠北;唐军所至,望风披靡。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