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仙侠 > 苦命的唐朝全文阅读 > 第1卷 第一章 唐朝的“三大冤案”之二 大写的王忠嗣

第1卷 第一章 唐朝的“三大冤案”之二 大写的王忠嗣


  (承接上文)

  王忠嗣当然很感谢李光弼的“友情提醒”,不过,他说,光弼你说的这些道理我都懂,其中的利害得失我也非常清楚,只是,他说:“唐军用几万士兵来换一座石堡城,得到它不足以制服敌人,失去它不足以危害国家,所以,我不愿意拿几万人的性命来保住自己的官职,那种牺牲几万将士性命成就个人功名的事情我绝对不会去干!如果因此受到皇帝的责罚,贬到外地去做个小官,我也不会改变初衷。”

  好一个“不改初衷”!

  原来,王忠嗣的“固执”全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军中几万将士的生命,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也就是说,那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事,他王忠嗣不愿干,也绝对不会去干。

  应该说,王忠嗣说的是真话,因为,如果不是不愿牺牲几万将士的生命,实在想不出他有什么理由不去打这一战。要知道,打仗对于像他这样的名将来说实在是家常便饭,王忠嗣根本无所谓害怕,而且,即使打,像他这样的大将显然不需要亲上战场,所以也根本不存在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问题。何况,在王忠嗣看来,只要打,以当时无敌盛唐的强大军队最终攻下一个小小的石堡城绝对不成问题,甚至只能说是小菜一碟,如果这样,那么到时,他还会立功受赏,加官进爵,何乐而不为?应该说,他王忠嗣又不傻,这种账他岂能算不清楚?所以,要真是只为他自己个人的利益考虑的话,只要稍微自私一点,“精明”一点,于公于私,他王忠嗣都绝对会去打石堡城。

  古往今来,那种慷国家之慨,谋一己之私的事可谓史不绝书,不胜枚举。

  但王忠嗣显然不是这样的人。若是用市侩势利的眼光看,他老王也实在太傻!而王忠嗣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方也正在这里。从人格上来说,高山仰止,他绝对是一个大写的人!

  好了,言归正传。却说对于打石堡城一事,王忠嗣显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在权衡了各方面的利弊后,他显然已作出了自己的决定,而且也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听了王忠嗣的话,李光弼这位血性汉子大为感动,不由得对自己的这位“老领导”更加肃然起敬,他由衷地称赞王忠嗣有古人之风,真正是高风亮节,义薄云天,非自己所能及。

  战事果然如李光弼所料,只会纸上谈兵在玄宗面前牛皮哄哄很会忽悠的董延光根本就不是打仗这块料,在带领唐军几次强攻石堡城遭致失败且伤亡惨重后,董延光傻眼了。看来,石堡城这块骨头,他董延光是绝对啃不动了,可是自己当初又是在皇帝面前拍胸脯立过军令状的,这可怎么办?

  要说像董延光这种小人打仗不行,但耍阴谋诡计诬陷好人则非常在行。因为怕玄宗追究,结果,这位小丑似的“董将军”便赶忙“甩锅”,竟然将责任完全推到王忠嗣身上,说他“沮挠军计”。

  凭心而论,玄宗待王忠嗣真的不坏,但那是以前,那时,对王忠嗣,玄宗皇帝真的就像父亲一样。有段时间,因为害怕王忠嗣在战场上万一有个闪失,玄宗曾经一度将王忠嗣召回宫中。后来,看到在战斗中百炼成钢的王忠嗣成了一位威震敌胆的名将,玄宗欣喜异常,从此对他信任有加,寄予厚望,曾经让他挂四镇帅印。可是,就因为在攻打石堡城一事上王忠嗣表现得过于“固执”,与玄宗死顶,逆了龙鳞,结果,玄宗不仅对他大失所望,而且对他恼怒非常。

  所以,董延光诬告王忠嗣一事要是搁在以前,即便真有其事,玄宗皇帝想必也会设法偏袒自己的“义子”,不会追究王忠嗣的责任,可现在,玄宗对王忠嗣的态度不同了,所以,当听了董延光的诬告后,他不分青红皂白,立即诏令解除王忠嗣的兵权,并差人将王忠嗣押解到京城来审讯。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也没什么,因为王忠嗣也没犯什么大的“罪行”,朝廷真要追究起来,即使“量刑再重”,在王忠嗣看来,顶多也就是把自己的节度使给撤了,调回京城任个闲差,如当个金吾将军、羽林将军什么的,再糟也就是调到黔中地区当个幕僚罢了。

  而对此,王忠嗣显然早就想好了,对当官他也早就看透了,看淡了,但对自己的名节却越来越看得很重,凛凛然早已养成了一股如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诚所谓:“功名诚可贵,富贵价更高,若为真理故,两者皆可抛。”

  这里的“真理”无疑是指“老百姓的利益为上”,“数万名士兵的生命为上”,显然,这样的“真理”完全与孟子的“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如出一辙,一脉相承。

  可是,这种“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古往今来,在封建官场有多少人在自己的为官生涯中真正奉为圭臬且付诸实践,这样的“真理”又有多少人坚持和捍卫?……

  屈指算来,少有,真的少有,除了王忠嗣等极少的几个人,放眼整个中国古代,真的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王忠嗣真的是大唐官场的一个“另类”,是有唐一代整个官场中犹如凤毛麟角甚或独一无二的“珍稀动物”!

  当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挂冠而去,归去来兮,说白了,五柳先生的所做所为不过是他那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气节使然,怎么说都脱不了他那“小我”的圈子,而现在,王忠嗣宁愿自己降职遭贬,也不愿“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表现出的整个就是一个“大我”,两相比较,王忠嗣的思想境界显然比陶渊明不知要崇高多少!

  就因此,一点也不夸张地说,王忠嗣绝对是一个“大写的人”,即使是到今天,也几乎鲜少有人能出其右,而在唐代,则毫无疑问,论人格,王忠嗣绝对是一个“No.1”。

  可是,在这个世上,在封建官场,多半的时候都是小人得志,好人受难。从某种意义上说,王忠嗣的确是一个崇高的人,一个圣洁的人,但是,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容易遭受苦难,乃至惨遭厄运。

  果然,当王忠嗣被押解到京师,厄运便接二连三地降临到他的头上了。

  原来,奸相李林甫一直担心文武兼备且是玄宗皇帝“义子”的王忠嗣功名日盛,有朝一日会出将入相,威胁自己的相位。为此,这位历史上有名的奸相在心里一直嫉恨王忠嗣,以致“日求其过”,恨不得鸡蛋里挑骨头,但是,由于这以前王忠嗣的表现堪称“完美”,而且,又有玄宗在前面护着王忠嗣这位“义子”,李林甫一时也奈何王忠嗣不得。可现在,情况不同了,李林甫觉得时机已到,于是便赶忙落井下石,想置王忠嗣于死地。

  李林甫不愧是历史上有名的奸相,说话行事非常厉害。他授意王忠嗣以前的一个下属时任济阳别驾魏林向玄宗举报王忠嗣,说:“忠嗣尝养宫中,云吾欲奉太子。”这话不说还好,一说,王忠嗣的案子就复杂了,搞大了,而且案子的性质一下子就起了质的变化。

  诚如我们所知道的,在封建王朝,立储之事历来都是一条“政治高压线”,一般人轻易根本不能也不敢触碰,否则,无异于自寻死路。而现在,李林甫诬陷王忠嗣暗地向太子(李亨)表“忠心”,这就无异于朝王忠嗣射了一支致命的“毒箭”。因为,作为皇帝,特别是唐朝的皇帝,平时最担心的就是太子势力过大而引起宫廷政变,逼迫父皇“退居二线”去当“太上皇”。因为从太宗李世民开始唐朝历史上发生了多次宫廷政变,连玄宗本人也是通过宫廷政变上台的。就因此,他对东宫势力一直采取压制态度。而现在,王忠嗣竟然“站错队”主动向太子“宣誓效忠”,这就无异于是犯了政治大忌。

  所以,玄宗闻讯后大怒,立即将王忠嗣交付御史台、中书省与门下省即所谓的“三司”共同审问。当时,三司中掌握实权的多半都是李林甫的同党,结果,经过三司“会审”,办成铁案,最终裁决,判处王忠嗣死刑。

  在唐代,实行的不是像我们现在的所谓“二审终审制”,一个案子需要经过两级法院审判,更何况,王忠嗣的案子乃是由“三司”会审的,所以就更是一审终审。既然“三司”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全国最高人民法院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作出的判决,判处王忠嗣死刑,那么,在原则上就说明王忠嗣死定了。

  王忠嗣要死了!

  一个从未在战场上打过败仗的“盛唐名将”最终没有死于战场,如今眼看就要死于刑场。

  可在关键时刻,有个人救了他一命。

  这个人就是哥舒翰。

  和李光弼一样,哥舒翰也是王忠嗣的部将,而且也都是胡人,是西突厥哥舒部落人。据说这位出身贵族喜欢喝酒赌博的浪荡公子到了四十岁还是一位典型的“流浪者”,在当时的国际大都市长安漂泊流浪。后来,多亏王忠嗣慧眼识人,将他招到自己麾下,对他极为赏识,竭力提携,哥舒翰由此才时来运转,并迅速出人头地,成了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哥舒翰”。也正因此,哥舒翰一直对自己的老领导大恩人王忠嗣心存感激,敬重有加。

  当时,玄宗把王忠嗣召回朝中审讯的时候,顺便也把已被王忠嗣提拔为自己的副手的哥舒翰招到朝中,想与他进行“干部任前谈话”,然后叫他取代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让他从此独挡一面,镇守边关。

  尽管后来在“安史之乱”时已患有“风疾”的哥舒翰兵败被俘投降了安禄山,因为贪生怕死,成了一名“可耻的叛徒”,但这是后话,而现在,作战勇猛重情重义的哥舒翰却“端的是一条好汉”,不仅为王忠嗣所器重,而且,来到长安见到玄宗之后,也深为玄宗所赏识。

  获悉王忠嗣被朝廷判了死刑后,当时哥舒翰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己报恩的时候到了,他想这次自己一定要知恩图报,一定要设法营救自己的这位大恩人。

  说来,在这世上,一个让人能走多远绝对与他的综合素质有关。能成为一名名将,哥舒翰绝对不是那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一介武夫。听说哥舒翰要营救王忠嗣,当时有人劝哥舒翰多拿一些金帛好去贿赂打点,打通关节。但对此哥舒翰显然比一般人见解深刻,他说:“若直道尚存,王公必不冤死。如其将丧,多赂何为?”于是,他随身便只带一个包裹入朝。

  来到京城,哥舒翰很快便自编自导了一幕最为感人的感恩图报忠义救主的人间戏剧。见到玄宗后,他情词恳切,声泪俱下,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竭力为王忠嗣辩护,说王忠嗣无罪,即便有罪,也罪不该死,并表示自己情愿削去官爵,以赎王忠嗣之罪。

  玄宗此时显然不想听到有人为王忠嗣说情,于是二话没说,转身便要离开。

  哥舒翰知道,玄宗这一去,下次再要想见到他,为王忠嗣说情是绝对不可能的了,于是,便赶忙紧跟在玄宗的后面,“叩头相随”,而且,一边叩头,还一边哭着哀求玄宗,用史书上的话说便是“叩头随之,言与泪俱”。

  “哥舒翰你丫的这是干嘛呀?你烦不烦啊?真是的!”玄宗显得很不耐烦,这时脸冷得都快结冰了。

  “陛下,您若饶了王忠嗣死罪,我就不烦您了!”哥舒翰抽抽噎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哭得很伤心。

  “哥舒翰你看你,一个大男人,一个将军,哭得像个小娘们似的,像个什么样子?唉,朕真不懂你,王忠嗣究竟给了你什么好处?值得你这样为他求情?”玄宗说时长长地叹了口气。

  哥舒翰说:“王忠嗣确实给了臣很多,臣能有今天都是他给的。王忠嗣是臣的恩人,臣这辈子都会感激他!陛下,王忠嗣是臣的恩人,也是皇上您的义子啊!他真的是一个好人,一个大大的好人啊!陛下,您就慈悲心肠,饶他不死吧!臣,这里代他向陛下磕头了!”说罢,哥舒翰立马扑通一声,跪倒地上,头磕的呯呯呯直响。

  “无情未必真豪杰,‘叩头’如何不丈夫?”看到哥舒翰这样一个大男人为了救自己的上司,义薄云天,竟然能够做到这样,玄宗心中最柔软的一面被触动了。

  封建王朝,人治社会,从来都是权大于法,皇帝的金口玉言从来都是一言九鼎的法律。被哥舒翰忠义救主的真情所打动,于是玄宗便高抬贵手,法外开恩,当即免了王忠嗣的死刑,最后仅以阻挠军功的罪名将王忠嗣贬为汉阳(今湖北)太守,天宝七年,又改为汉东郡太守。

  但王忠嗣被贬后,仅仅只活了两年,也就是到了天宝八年(公元749年)他便“意外暴卒”,享年仅只有44岁!

  想想,也真是英雄气短,天妒英才!

  王忠嗣究竟是怎么死的,是死于突发疾病,还是死于政治暗算?史书对此语焉不详,含糊其辞,无从知晓。但从种种实际情形推测,王忠嗣军人出身,身体结实,而且又还才人到中年,怎么可能会“意外暴卒”?

  所以,王忠嗣的死,很有可能是死于政治谋害。至于其幕后凶手,则很有可能是时年已经67岁自觉不久于人世的奸相李林甫。当然,也有可能是玄宗。因为,王忠嗣的军事才能太强了,在军中威望又那么高,活着呆在那里始终是一颗“定时炸弹”,是一种潜在的威胁。既然这样,还是尽早让他一死了之入土为安吧。

  这,当然仅仅只是一种猜测,并没有经过实际的考证,而且,这种事情也根本就无从考证。

  然而,不管王忠嗣是怎么死的,他的死都是一个悲剧,这,无论是对他自己,还是对大唐帝国,应该说,都是这样。

  如果说,王忠嗣生前,大唐帝国还正是烈日当空,艳阳高照的话,那么,王忠嗣死时,我们的帝国已经开始晴转多云,而且很快便电闪雷鸣,风雨交加。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