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文)
应该说,在发现到太子李承乾的种种劣习后,李世民起先并不在意,蛮不在乎,而是认为自己的这位嫡长子还太年轻,可塑性较大,今后只要有名师指点,严加管教,相信应该“竖子可教”,能把他培养成一个好的皇太子。
所以,为了把太子打造成“政治精品”,培养成“又红又专”的“大唐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李世民决意从教育入手,为李承乾先后聘请了许多可谓品学兼优德艺双馨的天下“名师”,如太子的侍从官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都是当时国内一些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贤良方正之士,是太宗皇帝特意为太子精心挑选的国家级顶级名师,即使称之为“大唐国师”也不为过。
李世民一生中都很喜欢且重用像魏征这样学识渊博极具才干而又敢于犯颜直谏的“直臣”,因而当时为太子李承乾选聘的“名师”几乎清一色都是这样一类人。在与这些“名师”进行“任职谈话”时,唐太宗对他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如贞观七年,唐太宗为李承乾物色了一位名师——素以向皇帝直言而闻名朝野的中书侍郎杜正伦,让他协助太子的另一位老师于志宁共同教导辅佐太子。在杜正伦走马上任时,太宗千叮咛万嘱咐:“太子生长深宫,百姓艰难,耳目所未涉,能无骄逸乎!卿等不可不极谏!”
对于太宗的这些殷切期望与嘱咐,这些名师当然铭记在心,因而在教导太子时格外尽职尽责,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可是,对于这些名师诲人不倦的谆谆教导,李承乾不仅不感恩,不悔改,反而在心中仇恨并予以报复,不仅平时喜欢小儿科,孩子气地搞一些“恶作剧”作弄“暗害”自己的老师,而且还几次派刺客去刺杀曾经“批评”过自己的老师于志宁与张玄素,这就不仅仅是太过分,而且实在是太糊涂了!
不仅对自己的老师恩将仇报,对于自己的“仇敌”——魏王李泰,李承乾就更是毫不留情,残酷打击。
在与自己的弟弟魏王李泰展开储位之争时,为了陷害魏王,严格说来,当时还很孩子气的李承乾耍小聪明,竟然派人伪称李泰府中官属,向唐太宗呈递“亲启密奏”,指控揭发李泰种种罪恶。不料,这样的小聪明小伎俩被李世民一眼识破。太宗发现其中有诈,立即下令捉拿告密之人,要求将事情追查到底。告密计划落空以后,李承乾又派亲信纥干承基等人暗杀李泰,结果又没有得手,反而露出了自己的马脚。于是,气急败坏的李承乾暗中联络政治上失意的叔父李元昌和大臣侯君集等人,歃血盟誓,阴谋发动政变,迫使太宗退位。这就无异于自毁前程、自寻死路。
太子的政变阴谋败露后,心如刀绞的李世民虽然不忍心杀自己的这位长子,李承乾的性命算是保住了,但他的太子之位则永远失去了。
到此为止,太子李承乾的“戏”算是彻底演砸了。
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李承乾被判充军到黔州,参与政变的赵节、杜荷、侯君集皆处死。贞观十九年(645年),性格刚烈的李承乾郁郁而终,唐太宗为此罢朝,葬以国公礼。
可以想见,当生理残疾性格病态的李承乾在绝望中不得不离开东宫这一片特殊的“政治舞台”,向舞台背后无边的黑暗中踉跄走去的时候,因为悲不自胜,他的内心一定在极度的悲恸中哭泣!
而这种时候,他的父亲——那个一直性格要强非常好胜的“陇西汉子”李世民那些天里也一定会经常呆在翠徽宫含风殿里心痛欲裂,长吁短叹:名师龙种,优教优育,原本想雕塑出一件大唐帝国的政治精品,可为什么到头来我自己的儿子竟然成了自己的政敌?
这,怎么说都是李世民人生中的一大“败笔”!
而李世民的“败笔”之二则是他“弄巧成拙”,把魏王李泰这孩子也给“教育”废了。
可以说,太子被废使唐太宗李世民生命不能承受之痛,那些天里,他一直沉浸在一种难以言喻的巨大痛苦之中。
但在这种时候,有一个人却内心窃喜,幸灾乐祸。
很显然,这个人便是李泰。
李泰是李世民的四儿子,与李承乾一样,皆为长孙皇后一母所生的嫡子。他先被封为宜都王,后来又被改封为魏王。
据史料记载,李泰从小雅好文学,工书画,擅作文,可谓才华横溢,虽不能与当年“才高八斗”“七步成诗”的曹植曹子建相比,但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年轻学者、青年作家,而且在当年还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全国著名”的“官场作家”。
有这样的文人雅兴,斐然文采,平时,在从政之余也喜欢附庸风雅吟诗作文的李世民自然对自己的这个儿子格外喜欢,用史书上的话说就是“宠冠诸王”。按照古代封建王朝惯例,受封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往封地(所谓“之官”),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成年后,就因为太宗的偏爱,竟然特许他“不之官”,让他长年留在长安,呆在太宗身边。而且,太宗因为知道李泰平时喜欢结交雅士,爱好文学,因而又特许他在自己的府邸设置文学馆,彷佛自己当年那样,任李泰自行引召学士。
那年,王府司马苏勖劝李泰仿效古代贤王那样延宾客写书。李泰于是就上奏章,打算撰写《括地志》,李世民自然立即恩准。李泰于是引进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一大帮大学者组成豪华阵容一起撰写。到底是皇帝的儿子,魏王李泰做起事来就是比一般人气魄大,当时他不仅成立了一个庞大的写作班子,不妨名之曰“创作部”,而且,还同时成立了一个“创作后勤部”,让卫尉负责供应生活与办公用品,而光禄司则负责供给饮食,至于由此发生的费用,李泰是不愁的,自然纳入“专项经费”,由老爸李世民特批后在国库其实就是李唐皇室的小金库中报销。话说回来,即使没有“专项经费”,李泰也绝对不会担心,一个皇帝的儿子,想弄点钱搞搞文学创作还不是小菜一碟?在当时,其实只要他说句话,甚至,只要他暗示一下,帝国内部朝野内外的许多高官显宦,明商巨贾,乃至许多国内的“驻长安办事处”,乃至外国的一些在唐名商大贾都会趋之若鹜,争相解囊“赞助”。一句话,皇帝的四公子李泰想拉点赞助弄点儿“学术研究经费”实在太小意思了!
果然,李泰的“创作部”成立后,立即便吸引了天下许多人的眼球,既然当时正被皇帝李世民宠爱的帝国四公子有此雅兴,官员中许多喜欢不喜欢文学的便都想办法找理由与李泰结识和交往,而一些富家子弟更是攀龙附凤,以结识魏王李泰为荣,就因此,一时间魏王的“创作部”里成天价门庭若市,简直比当年他父亲李世民开办的文学馆还要兴隆,还要出名。
但这事李泰显然做得有点过分了,由于年纪轻,又从小在宫中长大,这位公子哥儿做事喜欢摆谱,喜欢张扬,若是他真是想搞创作,搞事业,这种做法不仅无可厚非,而且还应该大力提倡,因为搞文学创作也好,想成为歌星演星也罢,需要越造势越好,越出名越好,为了出名,甚至需要经常无中生有制造点“绯闻”以便能够产生轰动效应。但对搞政治的人来说,过于摆谱和张扬则无疑是很忌讳的事情。
要说李泰的脑袋瓜还真是好使,非常灵光。由于想急于做出“政绩”,文学馆开办后,李泰嫌《括地志》编辑的太慢,急功近利的他便“分道计州”,把整个编撰任务化整为零,分摊到各地,让每个州限时完成他下达的编撰任务。由于实行了这种“大跃进”似的“分片包干”的编撰方式,很快便效率倍增,偌大一部《括地志》的编撰任务竟然很快便突击完成了,当“喜报”被送到李世民那儿时,看到自己的四儿子这么有出息,这么有作为,李世民自然非常高兴,当即下诏将《括地志》收藏到密阁,并召开“创作表彰大会”,“赐锦段万匹”,对魏王李泰予以重奖。
但魏王李泰在成绩面前显然有些飘飘然,有些过于张扬了,为人处世不懂得收敛,所以,很快便招来一些大臣的非议与反对。而且,这些反对者中,多半都是一些元老级的重臣。
第一个站出来明确表示反对的是谏议大夫褚遂良,当时朝廷重量级的大臣,也是连李世民都敬畏三分的关陇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当看到由于皇帝的恩准,使得李泰每月的花销比皇太子的开销还要多,这位博通文史、精于书法曾为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的老臣立即上书进谏说:“圣人尊嫡卑庶,谓之储君,故用物不会,与王共之,庶子不得为比,所以塞嫌萌,杜祸源。先王法制,本诸人情,知有国家者必有嫡庶,庶子虽爱,不得过嫡子。如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私恩害公,惑志乱国。今魏王禀料过东宫,议者以为非是。”褚遂良乃文章高手,书法大家,又仗义执言,所以在奏章中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引古譬今,直陈利害,认为历史上皇帝过份娇宠儿孙都没有好的下场。
李世民的最大优点就是汲取隋炀帝杨广“不喜人谏”最后导致身死国灭的惨痛教训,在当上皇帝后尽力开门纳谏,善于听取臣下的意见,再说,褚遂良又不是一般的大臣,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意见往往就代表当时在朝廷最有实力的关陇集团的意见,所以,听了褚遂良的谏言,这以后,李世民对李泰的赏赐便稍稍有些节制。
第二个公开向太宗皇帝进谏的则是魏征。
那年,当看到皇帝对魏王特别优宠,诏令李泰入居武德殿时,这位大唐第一谏臣向李世民进谏说:“魏王李泰作为陛下的爱子,欲安全之,则不当使居嫌疑之地。今武德殿在东宫之西,昔海陵王居住过的地方,议论的人都以为不可。虽时与事异,人之多言,尚或可畏。……”由于魏征的劝谏,李世民改变了主意,才没有让魏王李泰入住武德殿。
在今天看来,褚遂良与魏征的进谏很有些当年触龙说赵太后的味道,都是希望李世民能够“计长远”,对如此深明大义的话,李世民当然不能不听。而且,这两位朝廷重臣的进谏表面看来只是就事论事,但实际上,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当然是对李世民提出忠告,劝他不要去想废立太子之事,更不要给魏王李泰以任何非分之想。由此可见,这两位老臣见微知著,其政治敏感性真的是非常之强。而以李世民的老成练达,精明世故,他当然能读得懂两位老臣奏章中隐含的潜台词。
应该说,魏王李泰的夺嫡方案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试想,如果太子李承乾贤能,则无论他魏王李泰多么优秀,也不可能取而代之,而如果太子李承乾胡作非为,失德败事,则完全不用他做任何事,太宗皇帝自会将太子废黜。而接下来,有废必有立,再立太子,则肯定非他这位“嫡次子”莫属。所以,对于李泰来说,正确的夺嫡策略应该是:以静制动,静观其变,而在为人上,则应安分守己,低调做人,不事张扬。
在这方面,应该说清朝的雍正皇帝就表现的非常老到,堪称完美无缺。这位康熙帝的皇四子表现得就像是个超一流的武林大侠,太极高人,在宫廷激烈的夺嫡斗争中竟然始终不露锋芒,不动声色,但最终却以无招胜有招,剑气到处,所向披靡。
比较起来,同样排行老四的魏王李泰却没有雍正那么智慧,那么老练,在夺嫡斗争中过于卖弄聪明,以致聪明反被聪明误,结果自然是过早地暴露了自己。
从史书上看,就在太子李承乾因为足疾导致心理变态做了许多混账荒谬之事,以致弄得恶名远播、势穷运蹙让李世民一次次痛心失望的时候,魏王李泰此时却又是出版《括地志》,又是去洛阳龙门为五年前去世的母亲长孙皇后造像祈福,像个政治明星一样很不安分地到处宣传,到处造势,如此一来,也就无异于“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不曾偷”,过于拙劣的表演,也就过早而又过分地暴露了自己夺嫡的野心,由此不仅引起了太子李承乾的猜忌,也引起了一些朝廷重臣的警惕与防范。
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魏王李泰的夺嫡之门从这时开始就被他人当然也是被他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地过早给堵死了。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