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仙侠 > 苦命的唐朝全文阅读 > 第1卷 第二章 不幸生在帝王家 之一 “鹤立鸡群”的悲哀

第1卷 第二章 不幸生在帝王家 之一 “鹤立鸡群”的悲哀


  (承接上文)

  第二章不幸生在帝王家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似乎生为古代封建皇室子弟即所谓的“皇二代”乃是一件非常幸运非常幸福的事情,以为这样便可以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和富贵,便可以锦衣玉食,绡绫绣被,无忧无虑,安享太平,但其实,这只能说是一种错觉,一种“历史的错觉”。

  事实上,我们看二十五史,看唐宋元明清,乃至更多的朝代,就会惊奇地发现,那些看似金碧辉煌巍峨壮观戒备森严的宫廷大内其实是最充满凶险布满杀机的地方,那些生活在这里的皇子皇孙乃至皇帝本人其实是最没有幸福感最没有安全感的“帝国特殊人群”。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自古以来,宫廷就像是一个大狩猎场,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特别是那些皇室子弟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野心勃勃暗藏杀机伺机出猎的“宫廷猎手”,但同时,其本身也很可能很容易成为其他“宫廷猎手”明里暗地狩猎的“宫廷猎物”。

  揆诸历史,人们会惊讶地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最激烈、最频繁显然也是最残酷、最血腥的,其实并不只有改朝换代时的所谓的“阶级斗争”或“暴力革命”,旧的“国家机器”被彻底打碎,旧的皇亲贵胄被彻底清洗,其实还应该包括和平时期、承平年间,皇室宫廷内部抢夺龙椅即争夺帝国最高领导权的“皇权斗争”。

  的确,为了争夺封建帝国最高领导权,可以说,几乎很少有哪一个朝代能够风平浪静,平安无事,绝大多数朝代都往往长期深陷在皇权争斗的旋涡之中而无力自拔,潜流涌动甚或波涛汹涌,山呼海啸,而几乎每一次,宫廷政治事件都伴随着残忍的杀戮,都伴随着最惨烈的血雨腥风。我们看历史上那些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宫廷政治事件,轻则抄家流放,重则杀头灭族。所谓“天家无父子”,皇室成员之间为了争帝位,可以掀起漫天风雨,搅得天翻地覆,那种祸起萧墙,骨肉相残的事情可谓史不绝书,不胜枚举。为了争夺皇权,什么父子情、兄弟情、叔侄情、姑侄情乃至母子情全都可以弃之不顾,至于友情、爱情更是屁钱不值,毛用没有。在你死我活的宫廷斗争中,一桩桩骇人听闻的事件发生,一颗颗至亲手足的人头落地,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也不知上演了多少幕皇室内部同室操戈血溅宫闱的惨剧。

  也正因此,南朝宋末年当时还只有13岁的小皇帝刘凖在被萧道成威逼逊位时痛哭流涕伤心绝望地哀嚎着说:“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

  史载,当时在场的人听了,无不痛彻心扉,潸然落泪。

  其实,并不只是小皇帝刘凖有着这样的悲叹,历史上,有许多薄命帝王及皇子皇孙在陷入彻底的政治绝望与人生绝望时都曾发出过这样令人痛彻心肺肝肠寸断的悲鸣长叹:

  “不幸生在帝王家!”

  是啊,“最恨生在帝王家”,这样说绝对不是在伤心绝望时的激愤之词,据当代已故著名作家柏杨先生考证,在我国古代,其实帝裔们往往都幸福指数很低,过得其实并不怎么幸福,即使是那些侥幸没有遭遇过宫廷政治斗争之血雨腥风吹打的所谓天潢贵胄们多半活得也很不自在,很不舒心,由于在宫廷内总是担惊受怕老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活着,因而很多人都性格抑郁寿命不长。

  对此,唐朝自然也不例外。

  诚如我们所知道的,唐朝从开国以来,由于有唐太宗李世民“带头”,开了依靠“宫廷血腥政变”篡夺皇权的先例,因此宫廷斗争在唐朝是发生的最多的。有唐一代,从第一任太子李建成,到李世民自己的儿子太子李承乾、李泰、李恪等人,还有后来的武则天的亲生儿子李弘、李贤以及后代的李重润、李瑛、李璘、李倓……几乎每一代皇子中都有人因宫廷中大大小小或明或暗的皇权斗争而惨遭劫难,在别无选择的选择中或主动或被迫成了可怜而又可悲的“政治牺牲品”。

  囿于有唐一代这样的“政治牺牲品”很多,限于篇幅,这里,还是只说说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吴王李恪以及唐肃宗李亨的儿子建宁王李倓这两个纯然是悲剧受害者的悲剧故事吧。

  一、“鹤立鸡群”的悲哀

  出身即“悲剧”

   众所周知,唐朝的夺嫡斗争最早是从大唐第一任太子李建成与其二弟秦王李世民的储位之争开始的。毋庸讳言,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成为大唐帝国第二代接班人,完全是由于他采取了“不正当竞争”,通过“玄武门之变”突然袭击、先发制人而且是一剑封喉的方式彻底结束了自己的大哥——太子李建成的性命才篡夺的,所以,不管当上皇帝后的李世民多么能干,多么贤明,然而他的“权力合法性”即使是在当时也一直受到人们的私下质疑,他的那种既不合法也不合理更不合情的夺嫡方式千百年来也一直受人诟病。

  也许是受其“榜样的力量”影响,他的几个儿子后来也都有样学样,父行子效,其夺嫡斗争也非常激烈,虽然并没有酿成如“玄武门之变”那样血流成河的大的“宫廷政变”,但是,在激烈的皇权之争中,许多皇子也纷纷出局,下场可悲。

  从史书上看,唐太宗李世民一生共有14个儿子,比他的父亲唐高祖李渊要少8个,在历代封建帝王中子嗣大约属于中等偏下水平。但就是这不多的14个儿子,下场也大多不妙,其中:3人被杀,3人自杀,3人早夭,1人被“幽闭”,两人被废为“庶人”。结果,除13子李福、第9子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外,竟有12人“死于非命”。

  就因此,《旧唐书》的作者后晋政治家、历史学家刘昫在谈及太宗诸子时,曾禁不住感叹道:“子弟作藩,盘石维城。骄侈取败,身无令名!”

  封建王朝家天下的宗法制度,尽管规定了嫡长传世等一套办法,但它却无法保证皇位的和平过渡。觊觎皇位,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相互残杀,这是许多皇室后代死于非命的重要原因。如刘昫所说,“骄侈”二字,更是促使这些人堕落的重要原因。

  所以说,托生在帝王之家往往并不是什么“幸运”,有时反而是一种“人生的不幸”或曰“人生的悲哀”,哪怕是唐太宗这样的千古名君,都无法避免无法化解此类悲剧。

  当然,刘昫这是就总体而言的,事实上,在唐太宗李世民“死于非命”的这12个儿子中,也有几位并非“骄侈取败”,譬如李世民的三儿子吴王李恪便是这样一位并非“骄侈取败”而是完全死于无辜“死于出生”的大唐悲情王子。

  有人说,李恪是天地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的身上融合了隋炀帝和唐太宗两位帝王高贵的血脉,融合了北齐、北周、隋、唐军事贵族勇武豪迈的血统。

  之所以这样说,乃是因为,李恪的母亲杨氏乃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也就是说隋炀帝杨广乃是他的亲外公,外祖父,而他的父亲又是历史上著名的“千古一帝”李世民,有这样一位“皇帝父亲”和一位“皇帝外公”,显然,李恪的身上流淌着隋、唐两大皇帝的精血,遗传有隋唐两大皇帝的基因。所以,若论血统之“高贵”,古往今来,李恪即便不能说是举世无双,空前绝后,至少也应该说是世所罕见,屈指可数。

  但是,由于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环境,他的这一“血统”不仅没有给他带来可资炫耀的“资本”,反而给他带来了与生俱来洗刷不净的“耻辱”。因为,他的外公隋炀帝是唐朝的“敌人”,是属于完全应该被打倒在地且还要再踏上一只脚以便让他永世不得翻身的“反革命分子”,就因为有这样一个“外公”,李恪当然一出生便“成分不好”,不像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李承乾、李泰、李治那样“根正苗红”。

  的确,在封建时代,非常讲究嫡出与庶出,李承乾、李泰、李治是皇帝的正妻长孙皇后生的,即所谓“嫡出”,所以在李世民的14个儿子中便自然“高人一头”,而其余11个儿子乃是其她九位嫔妃所生,则属“庶出”,也就是通常坊间所说的“小娘养的”,故而便无形中天生的“低人一头”。

  也许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身世背景,“出身不好”的母亲杨妃在生下李恪和其弟弟后,便给他们弟兄俩都起了个很悲观很灰色调的名字:“恪”与“愔”。在古汉语中,恪即克尽职守,谦卑恭敬的意思,愔则是悄无声息的意思。或许,这其中寄托了杨妃对这两个儿子命运的虔诚祈祷与深深的期许吧,“运交华盖”有着亡国之痛的她希望自己的两个儿子李恪与李愔这辈子不求轰轰烈烈,大红大紫,大富大贵,只求能够恭敬谦卑,默默无闻,明哲保身风平浪静平平安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也就足矣。

  显然,正是由于母亲杨妃的谆谆教诲,李恪与弟弟李愔从小便不事张扬,做人低调,几乎从来都不去也不敢惹事生非,在宫中一直默默无闻循规蹈矩小心谨慎地活着,从不敢出什么风头,没事找事地闹腾出什么动静出来。

  但说来,遗传基因这东西实在是太神奇了,尽管李恪从小在宫中尽量不显山不露水的,为人低调,锋芒不露,但其性格中的一些最本质的元素还是掩藏不住,凸现出来,真可谓“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展示出一种惹人瞩目也惹人嫉恨的绚丽风采,这就好像是“鹤立鸡群”,尽管鹤本身竭力要把自己装扮成“鸡”,想与鸡无异,以免横遭群鸡的嫉妒,但就它那天生的高大身材,不凡的气度,还有她那一不下心就夹不住的尾巴,因而即使再怎么装扮也装扮不像是一只鸡。

  所以,在特定情况下,“鹤立鸡群”其实对“鹤”来说委实是一种折磨,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而如今,这种“鹤立鸡群”的悲哀,吴王李恪就感同身受,难以遮掩,无法摆脱。

  从史书上看,由于遗传基因的影响,所谓“儿子多像娘”,很有可能,吴王李恪的长相遗传了他的母亲,长得高大英俊,是个典型的美男子。在相貌方面,极有可能酷似他的外祖父隋炀帝杨广。诚如我们所知道的,当年,隋炀帝杨广就是一个风度翩翩的美男子,以致他在隋之将亡时,有一次曾对着镜子顾影自怜,忍不住为自己感到惋惜,禁不住抚摸着自己的头颅自言自语道:“好头颅谁将斫之?”彷佛隋朝的社稷江山被“斫”还没有他那美男子的“好头颅”被“斫”更让他纠结与惋惜。可见,近乎有些“自恋情结”的隋炀帝对自己的英俊相貌是多么自鸣得意,孤芳自赏!

  如果只是徒有其表,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像坊间说的只是一个“绣花枕头”倒也罢了,可是,在外貌上遗传了母亲的李恪,在智商上却遗传了其父亲李世民,如此一来,集父母优点之大成的他不仅外表英俊潇洒,而且内心也冰雪聪明,才智出众,史书上称他“善骑射,有文武才。”

  也正因此,所以,尽管由于“政治的冤案”,横遭诬陷,在历史上,李恪无疑是个“反派人物”,但即便是这样,《旧唐书•太宗诸子传》中提到他,还是禁不住说“司空、安州大都督吴王李恪母,隋炀帝女也。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已。即名望甚高,甚为物情所向……”因为“有文武才”,“名望甚高”,所以,“出身不好”的吴王李恪在李世民的十几个儿子中便难免“鹤立鸡群”,相形起来太过于突出,而如此一来,即便他再怎么想默默无闻其结果也“默默无闻”不了。

  而这,对于李恪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好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