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战开始后,在湖南休整的第74军奉命开赴南昌外围遏制日军兵锋。作为先头部队,第51师师长王耀武因胃出血留在吉安。军长俞济时发急电叫在桂林病休的副师长李天霞火速赶回军中,代理师长指挥此次作战。
李天霞接电后,立即由广西动身,坐火车到湖南,随后带部队乘汽车由湘入赣,在上高下车后,以最快的速度前往南昌外围的高安布防,刚到祥符观一线,就跟迎面而来的日军第106师团一部遭遇。
冤家一定路窄,万家岭之后,两军再次交锋。
正是在这场外围战中,第51师第153旅旅长张灵甫在率军冲锋时右腿膝盖被鬼子的机枪子弹射中致残。
激战中,高安一度失守。
第74军全部到齐后,俞济时布置反攻,李天霞师仍为箭头,第57师和第58师一个在侧翼,一个打迂回,很快又重夺高安。不过,由于南昌外围局势恶化,这一地区的中国军队在整体上已呈颓势,罗卓英亦认为孤军占领高安意义不大,便下令退守上高。
南昌陷落后,蒋介石虽然没打薛岳的板子,但仍把罗卓英撤职了。最后,在陈诚劝说下,才叫罗戴罪立功,组织部队反攻南昌。
但对反攻这件事,薛岳仍热不起来。
最后,罗卓英反攻南昌的阵容是:第1、19、30集团军以及第74军。蒋介石觉得这些部队不够,叫顾祝同第3战区的第32集团军从景德镇过来,参与反攻。这个集团军的总司令是上官云相(保定陆军军官学校6期,山东商河人)。
反攻前,一个团的便衣队成功混进南昌及郊区。但外围主攻部队作战不力,以卢汉第1集团军为例,主力执行警备任务,一部参与对南昌附近的奉新县的策应攻击,但是丝毫没有进展。
蒋介石不管这些,他也没法管这些,他能做的只是下命令。
5月1日,江北第5战区的随枣会战打响当天,蒋介石电告薛岳:最晚在5月5日拿下南昌!
守备南昌的日军部队,除第101师团外,还有后期抵达的海军陆战队一部(由于华中战场一边是洞庭湖,一边是鄱阳湖,故而每次会战都能看到日本海军陆战队的身影。派海军出入两大湖作策应,是日军惯用的战术)。第101师团长斋藤弥平太把守备任务转交给陆战队后,亲自率队出击,跟城外的第106师团两面夹击反攻南昌的中国军队。
上官云相的部队此时已前进到南昌外围阵地莲塘,发现在日军的火力下没法再进一步了。作为上官集团军主力的第29军军长陈安宝(保定陆军军官学校3期,浙江黄岩人)又不敢下令撤退。犹豫间,第101师团已发动反击。
战斗中,第29军军部被日军炮弹击中,瞬间大乱。溃退时,军长陈安宝中了乱枪。开始时,还有四个卫士保护他,后来两个卫士被日军击杀,剩下那两个犯了愁,因为军长很胖,根本架不动他,所以没走几步,就被日军一个分队追上。两个卫兵扔下陈安宝,自己逃命去了。陈军长则倒在一片稻田里,看着几名鬼子冲上来……
几天后,中国士兵在稻田里找到陈安宝已经失去头颅的尸体。
打这一仗,很多部队没尽全力,一个原因就是部队长对能否攻下南昌持怀疑态度。比如陈安宝的部下,曾激战淞沪的第26师师长刘雨卿,他指挥的部队,走走停停;另一个部下,第79师师长段朗如(黄埔军校2期,湖北英山人)也是如此,因擅改进攻计划而被枪决。
事情是这样的。
按作战计划,经莲塘攻击南昌,正面部队放上陈安宝第29军,以军所辖段朗如第79师为主力,刘雨卿第26师策应。最初,莲塘由日军一个联队守备。段朗如带部队压上后,想一鼓作气发起攻势,但因故没被上官云相批准。当上官下令进攻时,莲塘日军已增至一个旅团。接下来,段和上官发生了如下对话。
段:“敌人已增加到一个旅团,我军没有完成任务的可能。”
上官:“段师长!你说什么?完不成任务,就让你负责!”
段朗如扔了电话,召开团长会议,问大家怎样才能既完成任务又保住部队。大家面面相觑。最后,一个团长出主意:组成一个突击队,从间隙中穿过莲塘阵地,混进南昌放把火,回报上级就说第79师已攻到南昌。段朗如认为这个办法不错,就把突击队长的担子压在一个团附身上,并告诉他一旦摸到南昌城下,就给上官云相发电报。
没想到,团附在临出发时溜了。
此人失踪后,段朗如犯傻了。在团附失踪后,段朗如的手下认为事情不妙,叫段赶快下令,发起对莲塘的进攻,但段依旧迟迟按兵不动。
团附这时跑到第29军军部,把段朗如的事告诉了陈安宝,上官云相随之得报。后者正因进攻不力而犯愁,觉得没法向顾祝同交待,于是立马派人抓了段朗如。
一声枪响。
这时候,薛岳正在寻思怎么终止这次作战。副参谋总长兼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虽跟薛岳不合,但这一次也站在薛岳这边。
薛岳在给陈诚的电报中,则这样说:
查南昌、奉新方面之攻击,自四月漾日(23日)开始,已十一天。因我军之装备等不及敌人,而敌人之重兵器、机械化部队与飞机等,能处处协力敌陆军之作战。因此攻击颇难摧毁敌之坚固阵地。现迭奉委座电令:“我军作战之方略在消耗敌人,而不被敌人消耗,避实击虚,造成持久抗战之目的。”故此次南昌之攻击,即在消耗敌人、避实击虚之原则下,预行设伏,采用奇袭方式,四面进攻,冀以最迅速敏活之手段,夺回南昌。现时已持久,攻坚既不可能,击虚又不可得,敌势虽蹙,但欲求五月五日前攻克南昌,事实上恐难达成任务。除严令各部排除万难、不顾一切继续猛攻外,拟恳与委座通电话时,将上述情形婉为陈明。
陈诚把电报转呈蒋介石,后者也没办法,只能就此打住。
前期会战失败,现在反攻又不成。重庆黄山官邸小阁楼里的蒋介石望着滔滔江水,觉得要在战场上做成一件事真是难。
南昌会战后,第9战区既没总结,也没进行检讨。对薛岳来说,他想赶快翻过这一页。
在第9战区,仔细琢磨这次会战的,似乎只有参谋处副处长赵子立。
在赵子立看来,日军强渡修水时,背后是安全的,从九江到德安,从德安到修水北岸,补给线完全控制在其手里;当渡赣江,逼近南昌时,其背后的情形完全变化了,除补给线拉长外,身后和侧背都是中国军队(李觉第70军和夏楚中第79军虽撤下来了,但并没丧失战斗力)。在上面这种背景下,只要大家努一把劲儿,对孤军深入的日军形成包围并非不可能。而且,日军强渡修水时,动用了大量炮兵,但渡赣江时,炮兵已减弱到原来的五分之一。他认为,无论薛岳,还是罗卓英,当看到日军强渡修水,连克多座县城而逼近南昌时,只有南昌失陷在即这样一个判断,而没看到整个事态的进展是对中国军队有利的。在误判下,中国军队没能对深入且数量并不庞大的日军形成层层抗击和反包围。他举了武汉会战之万家岭战役的例子。当时,各路大军奔向万家岭围歼第106师团,当日本人的援军经星子县前往万家岭搭救伙伴时,却被王敬久的部队长时间层层阻击于星德公路(星子到德安)。
赵子立觉得,只要中国军队形成了包围态势,当时日军未必会侵占南昌。他坚持一个观点:日军打南昌和后来打长沙的作战目的相同,意在捕捉第9战区野战部队的主力,而非一定要占领这座城市。但是,赵在这一点上的判断基本上是错的,打南昌和打长沙的背景不一样。正如前面所说的,打南昌是武汉会战的一步,对日军高层来说是既定的,是要决意长期占领的,通过占领南昌锁定中南战场格局;打长沙则别有不同,那时候南昌已经陷落,中南战场格局基本已定,这种背景下的前三次长沙会战,日军高层的目的已不再是长期占领城池(尽管冈村宁次对此持反对意见),而是打击第9战区的野战力量。
不管怎么说,反攻南昌的结局很令人沮丧。当然,从另一个角度也警告了日军:中国军队仍有力量随时发起反攻。
反攻南昌时,外围的俞济时第74军在再打高安之战中表现出色,李天霞代理师长的第51师,第三次攻陷高安,与日军展开激烈巷战,最后将之驱逐出城,成为唯一受蒋介石首肯的部队。
南昌会战后的1939年6月,俞济时出任第19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机械化部队第5军军长。
出生于山东泰安上王庄,并在天津卷过烟、在上海卖过饼干的王耀武,终于独掌第74军了。
王耀武是黄埔3期的。从培养高级将领角度看,3期(高级将领有王耀武、李天霞、方先觉,以及在大陆不出名但后在台湾出任陆军总司令的刘安祺等人)的国军名将似乎在整体上不如1期和4期。实际上,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3期出身的众多青年将校,有很多都战死在抗战第一年了,牺牲率在黄埔前六期中最高,仅南京一战,殉国的就有韩宪元、刘国用、易安华、朱赤、高致嵩五将校。
王耀武1924年底入黄埔军校3期,转年东征陈炯明,因作战机敏沉着,受到上峰称赞。1926年初,王毕业后进入第1军第1师做排长,该师师长正是兼着黄埔总教官的何应钦。王会打仗,又会打理人事关系,很快就被何注意,提拔他为连长。没多久,又被提拔为营长。王早期的晋升虽跟个人能力分不开,但要没有何应钦的欣赏与助力,也就不会那么快。
在抗战时代,中央军将领里,如果没有陈诚“土木系”的色彩,也不是汤恩伯、胡宗南山头上的,那么何应钦就乐于将之看成“自己人”,加上跟王耀武又有上面的渊源,所以何应钦每每力顶王耀武。
现在,王耀武做了军长,但也遇到了麻烦事。
王耀武手下有三个部队长:第51师师长李天霞、第57师师长施中诚、第58师师长冯圣法(以副军长兼)。
冯圣法虽然做了副军长,但心里仍有不平,因为他是黄埔1期毕业的,而王耀武是3期。他联系俞济时,想叫俞把自己和第58师一起调走,去俞做军长的第5军。王耀武知道这事后,当然不干,你冯圣法想走,没问题,但要带着第58师走,那不成。问题是,这时俞济时也想把第58师调到第5军。以王耀武之精明圆滑,当然不会直接跟俞发生冲突,便称胃病未愈闭门不出。
这个节骨眼上,第5军那边也出了问题。
参加完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1938年初,杜聿明的装甲兵团改编为机械化的第200师。后来,这个师扩编为新编第11军,持重谨慎的徐庭瑶(保定陆军军官学校3期,安徽无为人)出任军长,杜任副军长(当年1933年长城抗战时,杜就已经在徐手下)。进入1939年,新编第11军改番号为第5军,成为中国第一支机械化军。
没多久,徐庭瑶升任第38集团军总司令。蒋介石当然看重这个机械化军,有意把关麟征调来出任军长。在蒋眼里,关比副军长杜聿明更有魄力。没想到,关推荐老部下张耀明做军长。蒋介石当即回绝。让副军长杜聿明转正呢,此时的蒋介石又不放心。于是,军长仍叫徐庭瑶兼着,杜只以副军长的身份代理该职。
俞济时过来后,想把冯圣法第58师拉到第5军,这样一来就遭到徐庭瑶反对,向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念叨此事,白遂向蒋介石报告,说俞的做法破坏了机械化军的建制。俞济时是蒋介石的亲戚,但蒋这个人就怕别人说自己袒护亲戚,或者说给亲戚加官进爵之类的,故而数落了俞一通,把他转调第3战区第86军做军长。过了一阵儿,再议第5军军长一事,杜聿明才转正。王耀武那边呢,冯圣法坚持离开,到第86军做了副军长,但第58师没能带走。
这时候,上边派陈式正(黄埔军校1期,浙江奉化人)做第58师师长,弥补冯圣法离开后的空白。
俞济时虽离开了第74军,但一直关注着军队的状况。俞济时一度想把第58师调到自己手下,仅仅是觉得老部队用着顺手,而绝非对新军长王耀武有什么意见。恰恰相反,王被提拔跟俞分不开,而且俞、王私交也非常好。见黄埔1期的大哥陈式正到了第74军,俞济时为维护黄埔3期小弟王耀武的权威,就疏通“有关部门”,把陈调到浙江担任副军长去了。
王耀武当然非常感谢俞济时,后者亦写信解释冯圣法一事。
这样一来,黄埔4期的第58师的旅长廖龄奇出任师长。王耀武随即把第51师的旅长张灵甫调到第58师做副师长。这样做可谓一举两得。这话怎么说?李天霞做了第51师师长,而张向来看不上李,但李同样是自己人。怎么办?调张去第58师给廖龄奇当副手,这样既可把张、李分开,还能制约一下桀骜的廖。
王耀武又借力提拔了施中诚(保定军校出身,没有黄埔色彩),叫他做第57师师长的同时兼副军长。没多久,施中诚调出,余程万(黄埔军校1期,广东台山人)补位。
这就是第74军干部的任用情况。
南昌会战后,江西战场陷入沉寂,第9战区也暂时无事。江北的第5战区,则又战云密布了。
武汉会战后,李宗仁的战区司令长官部先迁枣阳,再迁樊城,部队大多撤到平汉线以西的湖北西部、北部以及河南南部,以大洪山、桐柏山为转轴,跟日军对峙于随县、枣阳、襄樊(襄阳在汉水西岸,樊城在汉水东岸)一线,平汉线以东,就剩下在大别山打游击的廖磊第21集团军了。
战区的任务极为重要:屏护重庆,巩固鄂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