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聚焦:决定你企业的未来全文阅读 > 第35章 分而治之(5)

第35章 分而治之(5)


  很多产品多元化的公司经营得不错,但往往不一定是因为它们效率更高,而是因为它们一开始就有优势,一般是产品的领导者地位。把永备电池培养成家用电器电池龙头品牌的并不是罗尔斯顿·普里纳公司。当1986年罗尔斯顿从联合碳化物公司手里买下永备电池品牌时,它已经拥有52%的市场份额。有一位研究员在罗尔斯顿收购永备电池以后很快警告说,“不可能像卖狗粮那样卖电池。”他们试过那样做,但失败了。如今永备电池的美国市场份额为43%,再也不是行业领导者了。

  金霸王现在是电池老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金霸王国际公司只做一种产品。金霸王1988年通过杠杆收购从凯马特分拆出来,1991年以每股15美元上市。(现在金霸王股价每股超过50美元。)分拆产生了新的董事长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解释已经发生的分拆案例为什么成功。哈里·杜鲁门总统桌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责无旁贷”。如果你是CE,你就是最后的责任人。对于那些渴望CE职位的自我激励者而言,这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它不仅是钱,也是权力。如果你负责,你就有成功的动力。如果你是领袖,你就是公司内外关注的焦点。

  过去几年哪家公司获得的媒体关注最多?不是微软就是IBM。我打赌你知道比尔·盖茨是微软CE,也知道郭士纳是IBM的CE。但谁是微软的二把手?谁是IBM的二把手?除非你在其中一家公司工作,否则你大概不知道。

  如果你是二把手或更低的职位,那就跟做CE不一样了。出错不会是你的责任,但成功也与你无关,报酬也不一样。

  对300家大公司的调查显示,平均来说,CE的工资和奖金比副手多54%,还不包括分给CE的比例更高的股票期权。

  如果你是CE,你也责无旁贷。

  分拆减少了“客户利益冲突”

  当通用汽车拥有全美汽车租赁公司的时候,就很难把通用生产的汽车卖给赫兹租车、安飞士和阿拉莫租车(Alam)。

  客户利益冲突是多元化发展的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几乎没有客户愿意谈论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作出采购决定时有多么小气。除非你处于行业垄断地位,否则“客户利益冲突”常常是一个严重的战略失误。似乎可能产生协同效应的安排经常转变为互相拆台。这就是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在超市并驾齐驱,却在餐厅卖得这么差的原因。

  如果你拥有必胜客、塔可钟和KFC,就很难把百事可乐卖给小凯撒比萨、德尔玉米饼(DelTac)和大力水手炸鸡(PpeyesFamusFriedChicken)。

  你的销售团队知道,每当他们的潜在客户与公司的其他业务有竞争关系时,他们就会遇到巨大障碍。假如你是百事可乐的推销员,打算向达美乐比萨推销软饮料。达美乐的老板汤姆·莫纳汉(TmMnaghan)可能不会明说,但是他肯定不会跟死对头必胜客的东家买可乐。

  当AT&T于1995年宣布进军电脑服务业时,它的最大客户之一电子数据系统公司威胁说要使用其他公司的电话服务。电子数据系统的一位资深副总裁说,“AT&T总是让我们很难再继续做他们的大客户。”由于迪士尼拥有美国广播公司,它发现要把节目卖给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就很难。但如果把差劲的迪士尼节目都推给美国广播公司,大家都没好处。

  最近索尼、万宝龙(Mntblanc)、里兹·克莱本、耐克、李维斯和速比涛(Speed)等制造商纷纷开设了自己的零售店,这些投资可能存在风险。尽管结果可能不会马上出现,但常常事与愿违。刚开始,工厂零售店都以全价销售,没有季末促销,也不降价。

  它们的代理商很高兴,因为它们可以打折销售这些名牌产品。代理商可能会说,“在索尼公司位于麦迪逊大街的大型商店挑选你喜爱的商品,然后来我这里享受折扣”。

  等到工厂零售店开始打折,情况就变了。在你赔钱的时候,你的代理商客户不介意跟你竞争。但如果你通过打折争夺他们的客户,他们就会很不高兴。工厂零售店商品成本方面占优势,而代理商认为这不公平。

  但“零售的诱惑”总是存在。这只是让公司失去聚焦的多种诱惑之一。“只要我们在零售业务方面不赚不赔,我们就将获得大量免费的广告和展示机会,肯定会给顾客和代理商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逻辑几乎总是赞成扩大公司经营,从来不会赞成公司精准聚焦。在我参加过的数百次公司会议中,我听到过许多对于扩张的争论,内容涉及品牌、销售类型与分销渠道、产品风格与尺寸。但对于收缩却几乎没有争论,无一例外。

  只有在公司的扩张计划开始亏损时,它们才愿意收缩业务。但常常为时已晚,核心业务也已经开始下滑。

  分拆是一种最简单快捷的收缩公司业务的方法。意外的是,执行分拆策略的公司并不多。很多公司像连体婴儿一样急需分离。我个人认为需要分拆的公司有:

  电脑服务公司(CmpuServe)。1980年,当布洛克税务收购电脑服务公司的时候,它是美国最大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公司。现在,它已经落后于新的行业领导者美国在线(Americannline)。美国在线与电脑服务的签约客户数分别为230万和180万。

  即便如此,亨-理布拉克当年以2300万美元收购电脑服务公司仍然是一桩划算的买卖。根据一些研究员的观点,该公司现在值1亿美元。不过,要是它能从美国在线手上夺回行业领导者的位置,它的价值还会高得多。只要电脑服务成为一家独立公司,它就有办法也有动力做到这一点。

  奇迹通信公司。这家电脑服务公司的竞争对手已经消耗了西尔斯和IBM两家股东提供的10亿美元资本。面对竞争激烈的互联网市场,奇迹公司的生存需要奇迹。它不需要两个格格不入的股东对公司的发展方向争论不休。

  永备电池。和电脑服务公司的情况一样。在永备电池由联合碳化物公司转让给罗尔斯顿·普里纳公司的时候,它是美国销量第一的电池品牌。如今它已落后于从凯马特分拆出来的金霸王。在电池行业从锌碳电池向碱性电池转变时,永备电池失去了领导者的地位。技术转变总是难于应付。

  克拉丽斯软件公司(Claris),这是一家苹果电脑的应用软件开发商。随着市场份额缩小,苹果陷入与“视窗+英特尔”(Wintel)联盟的生死之战。苹果管理层不必分散精力同时经营硬件和软件公司。(几年前,约翰·斯卡利曾计划分拆克拉丽斯,后来改变了主意。)假日漫步者房车公司(HlidayRambler)。这是一家豪华休闲汽车制造商,于1986年被业务截然不同的哈雷-戴维森收购。摩托车是小型大马力运动车辆,为青年群体设计。休闲汽车是大型低功率实用车辆,为老年群体设计。哈雷的主管们应该记得他们当初如何脱离AMF并获得成功,也应该对假日漫步者采取同样的行动。

  休斯电子公司(HughesElectrnicsCrpratin)和通用汽车机车集团。既然通用汽车已经宣布计划分拆EDS,他们也应该让另一只靴子落地。进一步分拆休斯电子和机车集团以后,通用汽车将重新成为一家“纯粹的”汽车公司。

  汉堡王。这是一家由传统食品公司(贝氏堡)控股的快餐公司。而贝氏堡公司则为一家英国综合企业(大都会公司)拥有。汉堡王的主人需要解除对它的约束,让它集中精力去对付麦当劳这个死对头。

  历史经验表明,作为一家综合企业成员的领导者常常能够维持行业地位,因为它们拥有主导市场的力量。但像汉堡王这样的行业老二则不可能在同样环境下蒙混过关。

  行业老二需要有独立性。为了与一家像麦当劳这样地位稳固的行业领导者竞争,你必须拥有快速果断、敏捷进取这些非综合企业特征。

  美国运通财务顾问公司,美国运通银行和美国运通金融服务公司。分拆这三种业务可以让美国运通聚焦于自己的信用卡业务。

  慧俪轻体公司(WeightWatchers)。该公司是年收入70亿美元的亨氏食品公司的子公司。美国是世界上胖子最多的国家,但这家减肥公司的会员却不断减少。公司预计1994年来自减肥课程和食品销售的收入将达33亿美元,但实际只有16亿美元。

  更糟糕的是,慧俪轻体从1992年盈利4500万美元变成1994年亏损5000万美元。慧俪轻体需要面对很多严重问题,包括如何避免与自己在超市促销的冷冻食品竞争。

  希尔思宠物营养公司(Hill’sPetNutritin)。该公司的科学食谱品牌产品在兽医和宠物店热销,年销售收入达8亿美元。公司面临很多新品牌的竞争。如果脱离了母公司高露洁棕榄的控制成为独立公司,公司将可以更好地应对竞争并巩固自己在优质宠物食品市场的领先地位。

  博朗电动剃须刀(Braun),欧乐-B口腔护理产品(ral-B),以及文具和洗浴用品。吉列39%的收入(和69%的利润)来自剃须刀和刀片。它应该聚焦于湿刮市场相关业务并分拆其他四种业务。

  莎莉集团(SaraLee)。公司年收入达180亿美元,其中一半来自个人消费产品,另一半来自食品。莎莉集团应该一分为二。

  米勒啤酒和卡夫食品(KraftGeneralFds)。迈克尔·迈尔斯(MichaelMiles)作为菲利普·莫里斯第一位不吸烟的CE,1994年因建议公司分为独立的烟草和食品公司而悄然离职。(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已经开始类似的分拆计划。)我会进一步建议将米勒啤酒分拆为独立公司。与汉堡王和百事可乐相似,米勒啤酒也是行业老二,由一家综合企业控股,被迫与稳居领导者的独立啤酒公司安海斯-布希竞争。

  新任菲利普·莫里斯CE杰弗里·比布(GeffreyBible)强烈反对分拆,“我们的管理层和董事会相信并一直相信,分拆公司将长期削减而不是提升股东价值。”他说,公司通过合并食品及烟草业务获得“惊人强大的协同效应”。

  也许吧。不过当你已经65岁,并且在菲利普·莫里斯工作了很长时间且刚刚升任CE,你很难客观判断将公司一分为三是否明智。

  博雅公关(Bursn-Marsteller)和伟达公关(HillandKnwltn),两家美国最大的公关公司分属于扬-罗毕凯广告公司(Yung&Rubicam)和WPP集团(WPPGrup)。两家公司都应该连同其母公司收购的其他公关业务分拆为独立公司。

  公司承诺的公关业务与广告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从未出现。公关业务独立运作并有独立的客户群体。它们独立出来会经营得更好。

  此外,公关与广告天生就是竞争对手。当一家公司同时经营这两种业务,它们有时会自行解决分歧而让客户得不到客观建议。

  一个经常忽略的分拆问题与名字有关。分拆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有不同特征的独立公司。如果两家公司有相似的名字,它们的特征就变得模糊起来。举例如下:

  万豪服务与万豪国际。哪家管理酒店?哪家拥有并买卖酒店?总是混淆不清。

  美国西部通信与美国西部传媒。帮帮忙,哪家是电话公司?

  ITT哈特福德集团公司、ITT工业公司与ITT终点公司。三家收入达数十亿美元的公司名字一样。完全是一团糟。

  英德莱斯科与德莱赛。英德莱斯科听起来像德莱赛的国际业务,而不像一家独立公司。不要在名字上耍小聪明,给公司取一个新名字吧。

  贝里健康网球与贝里娱乐。贝里是什么,是赌场还是健身中心?

  已经发生的分拆并不是没有问题,例如名称问题。但分拆是美国企业重新聚焦的最明确信号。

  分拆案例的大量出现是多元化发展和综合企业时代终结的铁证。我们进入了聚焦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