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决择大明之穿越1620全文阅读 > 第2卷 第六十章 庄院农场

第2卷 第六十章 庄院农场


  来到新招的农民区,徐子良傻眼了,当时就后悔不应该花这么多银子,招这么多饥民流民过来,一千五百多个农民,做什么的都有,有睡大觉的,有在河里捉鱼的,有被砖瓦厂叫去帮忙的,更有甚者打架闹事的,一到吃饭一窝蜂,没有秩序乱哄哄,几十个维持秩序的士兵根本管不了。

  看到这些,徐子良就觉得头疼,扭头就往回走,这该怎么办?怎么管呢?找了块干净的草地坐下,询问四个护卫:

  “大家说,这些农民要怎么管?”

  “姑爷,要不我回城去调些士兵来,看他们老不老实。”得了三十两银子,李晓龙很开心,第一个出来为徐子良分忧。

  “不可,是你们没安排好,这样必须让双方对抗,打起来就不好收拾了。”一边的宋应星一听李晓龙这是要镇压,马上就站出来反对。

  是啊!招他们过来,目的是为了种地的,确实是没安排好,想简单了,镇压不是办法,解决不了问题,现在是缺人管理,徐子良在想。

  “宋老头,你说不行,那你说怎么办?你不是举人吗?”李晓龙反问他。

  “谁是老头啊?我才三十四岁,依我之见,可效仿我大明,将地分予他们,自然会安居乐业,从中收取税赋即可。”宋应星提出效仿大明朝,把土地分给人们。

  分给他们?这可不行,一来土地现在是百虎帮的,二来要是他们都有土地了,安居乐业倒是真,可也没了危机感,没了竞争力,为何农耕民族累累被游牧民族打败?这是徐子良担心的,招他们回来,初时想能种粮食出来,到时军队要吃,再得可以卖钱,再者可以掩人耳目,不想是这般模样,和军队管理两回事。

  “不行,就这样把土地送给他们,太便宜他们了,收税能收几个钱?”要把地无偿分给农民,小莲可不答应。

  瞧瞧!果不其然,有人反对了。

  “那小莲你有什么主意吗?”听听大家的看法,能提供更多的思路,徐子良询问道。

  “姑爷,我觉得吧!这一千五百人,是不好管,为何不把他们分成五百人一拨,或三百人一拨,就像军队和工厂一样,这样就好比多了几个厂嘛,不就好管理了吗?”

  小莲挠了挠脑袋,想到分成小股人来管理。

  有道理啊!自己所以看到头疼,是一下子看到那么多人乱成一团,想想整个大明,那么多人,不也是由一个个村庄组成的,后世一个城市几千万人,不也是一个个工厂公司机构的人组成的嘛!

  “嗯,说的不错!那谁来去管他们呢?我们现在可没这么多人手。”现在,徐子良才感觉到人手的紧缺,缺的太多了。

  “姑爷,这简单啊!在军队里,谁的本事大,谁能让人服,谁就当队长啊!让他们比一比,让他们选自己服的人当头,就好了,我们可以不插手。”这下小梅想到了军队里的情况,认为意思是相同的,就说了出来。

  “不错,小梅!”

  没想到,在这小琉球的海盜窝,还有民主人事,当然相信这现像早就出现,只是以前人们没留意,恰巧被自己这个后世人看到罢了。

  对比大明朝,游牧民族,后世的各国民族,徐子良开始深思更长远的问题。

  “宋大人,一人一年一石粮食可以生存吗?”明朝一石约后世的一百八十斤,一年一石即约每天半斤粮食,徐子良想了解大明民生的情况。

  “足矣!一石粮食两三人也勉强能活下来。”

  吃这么少?大明的官可真黑,难怪百姓身体不强壮!兵员身体素质跟游牧民族比,就差了一截!

  又询问了一些每户人口结构的事,即每户人有多少壮劳力,徐子良用树枝在地上计算了一会,心里慢慢有了自己的构思,不管怎么样,先试试才知道有没问题,问题会在哪!

  “小莲!这些新农民的事,我决定交给你来去管,怎么样?”

  “姑爷,我……我也没管过这些事。”小莲心里一楞,以前没干过,心里没底。

  “没事的!按我的办法去组织就可以了,种地上的事,这位宋大人有一套,可以多问他,要是干的好,就给他点散碎银子,要是不听话,就饿他几顿。

  他不想留在咱们这,暂时不能解开他的绳子,有空了还要送他回大明,他要是跑了,官府找我要人就麻烦了,知道了吧!还有,有空跟他学学写字。”

  徐子良给小莲简单解释,她要做的,并不复杂,只是组织和管理。

  到底什么意思?要不要送自己回大明?为何给自己安排事做?不过这工作倒是不错!宋应星有点矛盾,没出声,在静静地听。

  “哦!知道了,姑爷!还要学写字!真是的!”

  其它倒好办,也不是问题,但听说还要自己学写字,小莲有点不太愿意,撅着个嘴,小声嘀咕着。

  “学写字好啊!以后你们都得学!干脆我在院里找块地,让那倔驴每天教大家识字。”

  她们几个女子,也就金花识得字,写的还跟狗爬似的,再有就是二丫从小陪金花读书,不留神会认几个字,自己对繁体字识得一些,写根本写不全笔画,少识字的助手,是麻烦事。

  “啊!我就不学了,我一带兵的学识字干嘛!姑爷。”听说要自己也学识字,魏青就头疼。

  “不会识字写字,还能指望你们给我办大事?谁不想学,就给我滚!这事就这么定了,听我说正事。”本就心情不是很爽的徐子良,有点恼火了。

  大家都低着头,脸上痒痒的,没敢再说话。

  “小莲,你把那些新农民,分成五十人一组,共三十组,让他们自己选出组长。把耕地都划出长宽两里多地的方形块块,每块约二千亩地,每块地也就是一个庄院农场,让组长组织人,在地的中央,集中盖房子,修水渠等,然后是开荒,这也是今年的主要任务。

  每人负责种五亩地,不论收成,每年保底发一石粮食,每亩收成不低于二石,就奖励半石,收成达到平均水平,就奖励一石粮食,高于平均收成的,再奖励,具体再议。

  不是灾年,亩产收成少于二石的,那就是懒人,就让他滚蛋。”

  徐子良的想法是,分成小块,是便于管理,长宽两里,在中间集居,耕作最远不过一里地,耕种方便。保底粮相当于后世的基本工资,达到平均水平,说明没偷懒,二石粮食一年,足够成年劳动力吃了。

  大明朝人均耕地五亩以上,百姓却还吃不饱饭饿死,徐子良想不明白,因为他根本不知非明面上的盘剥。

  “可还有税否?”听到这全新的想法,宋应星来了兴趣,瞪着眼睛问。

  “净得,再无任何税负!”徐子良就是要吸引他,解释着。

  “那还差不多!”宋应星喃喃自语

  “再有,有家人的,欢迎把家人接过来,我们派船去接,成年劳动力,给予同样待遇,非劳力的老人,每人每年救助一石粮食;五岁以下孩子,按孩子算每年救助一石粮食;五至十六岁孩子,统一办学校,在学校食宿,全部免费。”

  孩子是将来的希望,徐子良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培育出一大批有文化的人帮自己。

  “全部免费?好啊!好啊!”听了徐子良的设想,宋应星两眼泪光闪闪,仿佛看到了希望。

  “姑爷!这怎么行呢?这样的话,我们就剩不下多少粮食了?那办这农场不是……”这是从古以来,从来没有的事,小莲觉得太不可思议,非把自己吃穷了,就急了。

  “你个小丫头懂什么?怎么不行啊?多好的事啊!公子,可不能听这小丫的!”小莲的话音刚落,宋应星就急了,和她理论起来。

  “各位,我知道你们可能暂时理解不了,办这农场,本就不是为赚钱,是为未来做打算。各位,以后不论在哪,凡是遇到有无人收留的孤儿,全带回来,卖孩子的,只要不是太贵,都买回来,让他们到我们学校读书,直到十八岁。不论男女,全部去上学,明白了吗?”

  孤儿是移民很好的选择,吃过苦,好教育,是新式文化的中竖力量,长大了不管做哪个行业,都会把这里当成家,会爱这里,保护这个家。

  “这……公子,这样的话,那开销就大了。”这下宋应星倒是担心起来了。

  听到收留孤儿,小莲和小梅两眼湿湿,挺感动,因为她俩僦是孤儿,在心里暗暗下决心,要做好孤儿收留工作。

  “银子的事,大家放心!我来想办法,这事得一步步来的,清楚了吗?”

  “明白!我一定办好这事!姑爷,我替那些孤儿谢谢你!”说罢,小莲跪在地上,给徐子良磕了三响头,小梅跟着也跪了下去,她们是在替那些孤儿高兴。

  “李晓龙,你和小莲去处理新农民事,照顾好她,魏青、小梅,牵上宋大人,我们去粪便提硝厂。”

  小莲和小梅的叩谢,徐子良没有说话,而是接着去处理下一件事,没人知道,他为何要这样做?心里想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