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本思路》到《建议》,从《纲要》到《报告》是充分发扬民主和走群众路线的过程,比较好的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
《纲要》根据《建议》的精神规定了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即在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到本世纪末比1980年翻两番;全国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水平;发展教育事业,推动科技进步,改善经营管理,调整经济结构,加强重点建设,为下一个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初步建立适应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的水平,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
第二步战略目标的上述要求,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表达了全国人民强国富民的雄心壮志。其主要精神有两点:第一,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发展作为改善人民生活与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不仅对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数量有明确的要求,而且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的提高。第二,强调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这将为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多方面的保障。
《纲要》具有鲜明的六大特点:第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纲要》力求从方向、政策上引导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没有规定过多的具体指标。第二,把实现十年规划远景与五年中期安排结合起来,从实现本世纪末战略目标的要求出发来制定“八五”计划。
第三,把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全面提高经济素质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第四,把发展与改革结合起来,强调发展与改革的辩证关系。第五,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并举,全面推动社会进步。第六,鉴于社会发展中存在不确定因素,以及“八五”计划就要实行,《纲要》把侧重点放在“八五”计划上。总之,《纲要》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成为我国人民迈上新世纪的行动纲领。
《纲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检验、修正、补充、调整和发展。1993年3月15日八届人大决定根据新的形势,对“八五”计划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作必要的调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由原定的年均增长6%提高到8%~9%。
“八五”计划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由于政策得力,全党重视,全国上下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八五”计划在1995年顺利完成,原定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宏大战略目标也于1995年提前5年实现。“八五”计划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1.7%,五年累计国内生产总值达17.9万亿元,年平均增长高出“七五”计划期间4个百分点,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另外,“八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我国的经济贸易都有了长足的进展,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均有较多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和计划生育工作都取得显著进步。整个国民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更为有序的阶段,价格、金融、税制、宏观调控、社会保障等各项改革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全面展开。可以说,“八五”计划取得了既定的胜利。但是也有许多方面的问题尚待解决,如国有企业改革滞后、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地区差距拉大、通货膨胀等都有待于通过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来解决。于是,一个全新的、旨在把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带入21世纪的跨世纪宏伟蓝图——“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开始进入制定和实施阶段。
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多,耕地少,人均占有资源少,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因此,人口问题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了使我们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我国坚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相协调。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70年代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我国大陆人口增长速度迅速下降。人口出生率从1970年的33.59900下降到1988年的20.78900,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70年的25。83900下降到1988年的14.20%0,由于人口增长率的降低而大约少生了2亿人。(2)人民群众的婚育观念向晚婚晚育和少生优生转变,妇女生育水平大幅度下降,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基本得到控制,人口素质逐步提高。(3)由于实行计划生育,节省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开始缓解因人口增长过快给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教育、医疗、就业、资源、环境等方面带来的压力,对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起了重要的作用。(4)广大妇女摆脱了频繁生育和繁重家务的负担,有更多的机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参与经济、政治、社会活动,从而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但是,我国面临的人口形势仍然是相当严峻的。我国人口基数大,1991年又处于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期,这次高峰从1986年开始,将持续到本世纪末。同时,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极不平衡,计划生育现行的许多政策在许多农村很难落实,多胎生育和早婚早育还相当严重。几千万人口中的“超生游击队”也在冲击着人口计划。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大陆人口已达11.4亿多人。如果我们对人口增长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让它盲目膨胀,必将直接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而且将给下个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更加沉重的压力,使我国的人均资源更加匮乏、环境更加恶化,给子孙后代带来无穷的后患。因此,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常抓不懈,毫不放松。
1991年3月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争取今后十年平均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5900以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党中央、国务院于4月7日召开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江泽民、李鹏在会上讲话。会议指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关键在领导,方法是走群众路线,同时,要建立和健全法制。会议要求全社会增强人口意识和人均观念,强调要全党重视,全民动员,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下最大决心把我国的人口增长控制住。
5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决定》的主要内容是:(1)统一认识,切实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人口计划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并且要负总责。(2)坚决贯彻落实现行政策,依法管理计划生育。中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某些群众确有特殊情况,包括独女户,要求生第二胎的,经过批准可以在间隔几年后生第二胎;不论哪一种情况都不准生第三胎;少数民族地区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情况由有关省、自治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要严格依照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加强对人口的计划管理。(3)抓住重点,扎实稳妥地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用更多的精力抓好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要在基层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计划生育工作队伍。(4)齐抓共管,保证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这项工作。
《决定》发出以后,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各级党政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公安、工商、城建、计划生育等部门密切配合,使得1991年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卓有成效,全社会人口意识有了进一步增强,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面临的人口形势仍然不容乐观,计划生育工作的任务还很艰巨,因为人口基数大,尽管生育率已经大大降低,但每年出生人口的绝对数字仍然很大,全国人口的总体规模还在继续增长;剩余水平还不稳定,部分群众的生育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如果工作做得不好,生育水平有重新回升的可能;部分地区的生育水平仍然偏高,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服务跟不上;另外,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加强。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仍然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各地、各部门必须时刻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力争我国人口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
为了促进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发展,让全世界了解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状况,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于1995年1月14日发布《1995~2000年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纲要》,使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有了长期的发展计划和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并把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江泽民访问苏联
中国和苏联是两个山水相连的社会主义国家。1989年,戈尔巴乔夫总书记访问中国,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进行了历史性会晤,本着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精神,实现了中苏关系的正常化。两年以来,由于双方的共同努力,中苏两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军事和其他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都取得了新的发展。
应苏联总统、苏共中央总书记米·谢·戈尔巴乔夫的邀请,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于1991年5月15日至19日对苏联进行正式访问。这次访问,是对戈尔巴乔夫1989年5月访华的回访,也是中苏两国自1989年恢复正常关系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首次对苏联的正式访问。陪同江泽民访问的有:国防部长秦基伟,外交部长钱其琛,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中联部部长朱良,对外经贸部部长李岚清,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维澄,中联部副部长李淑铮和中国驻苏联大使于洪亮等。
5月15日11时20分(莫斯科时问),江泽民乘专机抵达莫斯科,开始了对苏联的正式访问。等候在机场的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苏共中央副总书记伊瓦什科、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苏联驻中国大使索洛维约夫等,以及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工作人员、中国留苏学生代表到机场欢迎。中午,戈尔巴乔夫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了热情、简短的欢迎仪式。
当地时间下午4时,江泽民与戈尔巴乔夫在克里姆林宫叶卡捷琳娜大厅举行了单独会谈。两人高度评价中苏关系正常化的重大意义,重申将继续遵循北京会晤所达成的各项协议和1989年5月中苏联合公报所阐明的各项原则。双方回顾了中苏关系正常化以来各个领域合作交流顺利发展的情况,满意地指出,经过共同的努力,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持续稳定地发展。双方珍惜已经取得的成果,并将进一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睦邻友好互助合作关系,并强调中苏睦邻友好的重要性。双方认为在相互尊重和完全平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正常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而不会损害第三国的利益。江泽民和戈尔巴乔夫相互通报了各自国内的情况。江泽民说,当前中国形势总的是好的,全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我们已经制定了今后十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这个规划和纲要主要包括发展也包含改革。多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政治上的稳定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极为重要。戈尔巴乔夫通报了苏联的情况,对中国改革所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江泽民在听取了戈尔巴乔夫的通报后表示,相信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勤劳智慧的苏联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胜利。双方还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整个会谈是在诚挚、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
晚上,在灯火齐明、金碧辉煌的克里姆林宫多棱大厅,戈尔巴乔夫举行盛大宴会,热烈欢迎江泽民及其一行。宴会上,两国领导人对中苏两国两党关系正常化以来在各领域相互交往,加强合作,并取得可喜的成果表示由衷的高兴,并表示相信,发展中苏两国和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加强两国睦邻友好关系,不仅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而且有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宴会自始至终洋溢着中苏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