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尽显繁荣(1990-1999)全文阅读 > 第14章 1991年(4)

第14章 1991年(4)


  北京申办奥运会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体育盛会。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建立一个和平的世界。作为一个拥有11亿人口的大国,如果能承办这一盛会,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荣誉,也必将使奥林匹克运动本身具有更大的广泛性、世界性、同时提供机会,使中国人民对世界体育事业、世界和平事业做出贡献。为了更好地弘扬“和平、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首都北京于1991年决定申办奥运会,从而开始了长达两年半的申办历程。

  1990年7月3日,邓小平参观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时,曾对国家体委和北京市负责人说:“办了亚运会还要办奥运会。你们下决心了没有?为什么不敢干这件事呢?建这么漂亮的场馆不搞奥运会是个浪费,至少浪费一半。”这充分表达了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向世界展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和全方位开放的强烈愿望。这年金秋10月,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中国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办好大型国际运动会,同时也为举办奥运会打下了基础。在闭幕式上,一些观众在看台上自发地打出了“亚运成功,众盼奥运”、“2000年北京再见”的横幅,说明举办奥运会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的心声。

  1991年2月26日,中国奥委会经过认真讨论,一致同意北京市为中国举办2000年第27届奥运会的候选城市,28日,国务院批准了国家计委、外交部、财政部、北京市人民政府4个部门《关于申请在北京承办2000年奥运会的请示》,从而拉开了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序幕。4月11日,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简称奥申委)正式宣布成立。班子基本上是原来的亚运会组委会,陈希同任主席,伍绍祖任执行主席,何振梁和张百发为常务副主席,万嗣铨、魏纪中为秘书长。

  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定,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报告截止日期为1992年4月15日。1991年8月,北京奥申委开始组织100多位专家,以国际奥委会对申办1996年奥运会的城市的调查表为“蓝本”,起草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报告。12月4日,以张百发为团长的北京奥申委代表团在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向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当面送交北京市的承办申请书。萨马兰奇高兴地从张百发手中接过了申请书,说:“你们从此开始了一个很艰难的历程。你们面临的对手很多。我祝愿你们的申请走好运。”与北京一同递交申请书的城市还有:土耳其的伊期坦布尔、德国的柏林、澳大利亚的悉尼、意大利的米兰、巴西的巴西利亚和英国的曼彻斯特。其中,悉尼、北京、柏林被认为是最有希望获得举办权的热门城市。

  中国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决定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国申办奥运会的消息刚一公布,有关部门就收到了寄自全国各地的数以百计的汇款单。当时正当人大、政协两会召开期间,两会代表对这一决定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一致赞成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愿尽一切力量支持北京的申办,并为此献计献策。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向首都高校和北京市民发出倡议,呼吁用实际行动支持北京市争办2000年奥运会。同时,这也是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和海外侨胞共同的心愿。亚运会后,许多人或写信或汇款或以其他方式要求申办奥运会。香港知名企业家霍英东曾经表示:如果北京申办成功,他将出资在北京兴建2000年奥运会能容纳10万观众的主体育场。而中国提出正式申办的消息,使海外华人备受鼓舞。纽约《侨报》的社论指出:“主办奥运会,可以显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组织能力、科技水平、政治和社会的安全。因此,举办奥运会不仅仅是举办一次大型的体育盛会,也被视为是东道国的国力和社会风貌的一次展览,它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中华儿女的凝聚力。到那时,我们也希望看到海峡两岸的关系已有决定性的突破与发展,使两岸同胞同享国家和民族的荣耀。因此,中国争取举办2000年奥运会,将是海内外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中国申办奥运会。在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大家庭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91年3月,当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在瑞士洛桑正式提出中国的申请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1992年是北京申办奥运会工作全面展开的一年,北京奥申委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北京按照申办工作规划开始了有针对性的市政建设;二是北京奥申委通过各种媒介和方式,广泛宣传了奥林匹克的精神和宗旨;三是北京奥申委提出了对外联络工作的方针,即“广交朋友,多做工作,加深了解,争取支持”。1992年,北京共接待国际奥委会91名委员中的30名来访,并邀请了25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主席或秘书长来北京考察访问。

  1993年1月11日北京奥申委第一个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申办报告》,2月15日,国际奥委会致电北京奥申委说,从这一天起,可以向国际委员会委员分发北京的《申办报告》,如果愿意还可以把它公之于众。这标志着北京申办奥运工作进入冲刺阶段。北京申办奥运有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和吸引力。第一,北京申办奥运会得到了举国上下的支持。第二,中国悠久灿烂的东方文明,充满了迷人的魅力。第三,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安全有可靠保证。第四,在具有11亿人口的大国举办奥运会,其本身就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最好、最大的传播和普及。第五,中国在1990年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亚运会。第六,北京具有足够的现代化体育设施,近几年又将新建一批体育场馆。第七,北京具有为举办奥运会所需要的现代化服务设施。第八,北京人民热情好客。

  1993年3月6日至9日,由11人组成的国际奥委会考察团到北京正式考察。在为期3天的考察中,考察团对北京奥申委的合作和友好相处表示满意。5月上旬,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专程赴上海参加首届东亚运动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会见了萨马兰奇,江泽民再次重申,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在申办奥运工作进行的紧张有序的时候,5月9日至18日首届东亚运动会和9月4日至15日第七届全国运动会获得巨大成功,这无疑对申办工作锦上添花。中国申办奥运会曾经受到不和谐的外界干扰,美国众议院外委会人权小组委员会借口所谓人权问题反对北京申办和举办奥运会。1993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悍然通过一项反对北京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决议。这是对国际奥林匹克事务的粗暴干涉,严重违背了奥林匹克的原则和精神,这一行径理所当然地遭到来自国内外,包括国际奥委会的批评和谴责。

  1993年9月23日国际奥委会将在摩纳哥小城蒙特卡洛举行会议并宣布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结果。9月16日,以北京奥申委的官员和工作人员为主,有来自体育界、政府官员、企业界、文艺界、海外华侨和华人代表组成的北京申办代表团乘专机前往摩纳哥,参加在蒙特卡洛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01次全体委员会议和一系列会外活动。从9月23日夜晚到9月24日凌晨,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或看电视,或听广播,都在真诚地期待北京申办能天遂人愿。北京时间9月24日凌晨2时20分,萨马兰奇在蒙特卡洛圣路易二世体育馆宣布,国际奥运会选择了悉尼作为2000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北京仅以2票之差与之失之交臂。北京申办奥运会是全体中国人民发起,全球炎黄子孙共同参与,并得到党和政府全力支持,历时将近三年的一件大事。面对未能赢得举办权这一令人浩叹的结局,有人叹息,有人感到遗憾,有的人流下了伤心的眼泪,人们不可能无动于衷,漠然视之,人们仍在咀嚼其中的含义。一个有希望的民族是最善于从亲身经历中来学习的,我们中华民族将会从中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首先,过程大于结果,我们的申办震撼了世界。富于智慧的中华民族对于这一结局只是用“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古训进行自我解脱,以“重在参与”的奥运精神激励自己。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人从祖国跻身于申办行列这一事实,包括它的结果中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北京的申办震撼了世界。这一过程向世人表明,中华民族参与重大国际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一过程向世人展示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的活力,既使世界更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又使中国更进一步走向了世界;这一过程向世人显示了中华民族空前的大团结。从被奥林匹克运动拒之门外到重返奥运大家庭,从参与奥运赛场的角逐到参与奥运申办的竞争,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再到体育强国,中国在世界体坛上每一次参与行列的升级,都与中国重返联合国参与国际事务的步伐,与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历史巨变相一致。它说明“东亚病夫”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华民族一盘散沙的局面不复存在了,东方睡狮觉醒了。

  其次,北京在改革开放中发展,中国的进步举世瞩目。从申办第十一届亚运会到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再到申办2000年奥运会,北京走过了近9年的历程。在这9年里,北京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林立、华厦争辉、桥涵飞虹、通衢溢彩的市政建设书写着北京的当代峥嵘。千年古都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同时,北京的建设和发展史正是中国坚定不移地追赶世界潮流的历史缩影。

  第三,我们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重要的是要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导致这次北京落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就有超出体育的政治干预,这是不公平的。但是,人们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从中寻找差距和不足,表现出强烈的自省意识,这种反求诸己的出发点和结论无不归结到一点: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人们认为,申办奥运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而中国自己的现代化大业,则是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不管如何,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迈向21世纪,但我们在走向21世纪的征程中绝非一帆风顺,前进的道路仍将障碍重重。但翻阅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坚船利炮,还是强权政治,只能制裁、打击守旧和落后,而一切制裁、打击开放与进步的企图,是从来也没有成功过的。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自己解决。通过申办奥运会,国人更强化了这一民族共识。申办的过程,是我们进一步了解国情,寻找差距的过程,也是我们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缩小差距的过程。

  此后,不少国内人士和国际体育界的朋友以不同方式表示希望中国举办奥运会。为此,中国奥委会组织了专门的研究小组,对我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可行性进行研究,认为当今中国作为一个朝气蓬勃、人口众多的大国,应该举办一次奥运会,多为奥林匹克运动作贡献。经过长时间反思和慎重研究,1998年,北京市又向中国奥委会提出申办奥运会的申请,11月25日,北京市市长贾庆林正式向中国奥委会主席伍绍祖递交了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中国奥委会对此感到非常高兴。

  1999年1月6日,出席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全体会议的75名委员经过审议,表决通过北京市政府的申请。伍绍祖将利用1999年2月在洛桑参加国际奥委会反兴奋剂会议的机会,正式向国际奥委会递交北京市的申办报告。国际奥委会将于2001年9月在莫斯科举行第110次代表大会确定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举办地。北京再次申办,反映了中国大众和国际友人的愿望,但也面临着不少困难。伍绍祖表示在未来的两年内,中国奥委会将全力支持、密切配合北京的申办工作。

  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80年代以来,高科技产业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必将越来越大,其结果将对各国的综合国力和在下一个世纪的发展速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高新技术方面,我国同世界先进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果不全力以赴,奋起直追,差距还将扩大。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我国推出了“火炬计划”。这是一项推动我国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在我国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使其实现国际化的国家指导性计划。而建立和发展各种类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组织实施“火炬计划”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立则是“火炬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火炬计划”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