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7月,国务院成立了以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委主任邹家华为主任的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1991年7月9日至12日,对可行性报告作最后审查,并将审查报告和审查意见上报国务院。1991年10月至11月,全国政协、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派专门团组,对三峡工程又进行实地考察,普遍认为三峡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早上早受益,越拖越被动。
1992年4月3目,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兴建长江三峡工程议案,通过了《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将三峡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由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实施。
三峡工程是事关中国加快四个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国力、为21世纪发展增加后劲的关键工程。它的建设将进一步显示中国人民的巨大凝聚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
三峡工程自1993年开始准备至2009年建成,工期共17年。正式开前为施工准备阶段,按计划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1994年12月14日,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并在三峡大坝坝址——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举行了长江三峡工程开工典礼大会。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典礼大会上说,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经过长达40年的论证,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又进行了近两年的施工准备,现在已经具备了开工的条件。
经过建设者近3年的努力,1997年11月8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实现大江截流。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截流仪式上讲话指出,这是长江三峡工程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标志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第一期工程顺利完成。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我国实施的一项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环保等巨大综合利用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工程将于2009年全部建成,对我国胜利实现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对未来中华民族的长足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我国第三产业有所发展,但基本上处于被抑制状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获得了新的生机。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方便人民生活、促进生产发展、吸收劳动力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第三产业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为了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
90年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优化经济结构,使国民经济每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是我国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战略需要。从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普遍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明显的促进作用。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消费领域逐步拓宽,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第一、第二产业进一步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客观需要。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优化经济结构,重要的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的需要。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大目标之一。而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完善流通体制,促进生产资料、金融、技术、咨询、信息、人才、劳务、房地产等市场的建立和有计划商品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加快生产要素和合理流动和最佳配置,已成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形成的重要条件。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的需要。随着工业现代化程度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有大批劳动力脱离第一、第二产业。因此,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广开就业门路,最大限度地吸收各方面人员就业,是一项既现实又紧迫的任务,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体制改革、社会安定所必须解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人民群众生活实现由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需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在衣、食、住、行、通讯、卫生和生活环境等物质生活方面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文化娱乐、广播影视、图书出版、体育卫生、旅游等精神生活方面也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消费结构变化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必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首先需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长期以来,第三产业被认为是不创造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部门,对第三产业采取了不利其发展的限制措施,致使第三产业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其实,第三产业劳动也是一般人类劳动,它同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一样,在消耗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同时,创造出使用价值和价值。所不同的是,第三产业以第一、第二产业所创造的产品为基本物质条件,主要通过服务的形式生产非物质形态的产品,满足生产和生活的多种需要。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并成为第一生产力,生产过程中的智力因素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运转的“润滑剂”和“增效剂”,渗透到第一、第二产业,物化于各物质生产要素之中,成为推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发展第三产业,还需要破除从事第三产业特别是商业、服务业劳动低人一等的陈腐观念。历史上重农抑商、重工抑商的传统观念,曾对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起过阻碍作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要彻底摈弃旧观念、树立新的择业观念,树立第三产业的职业荣誉感。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发展第三产业的目标是:争取用十年左右或更长一些时间,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体系、城乡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就业人数占社会劳动者总人数的比重,力争达到或接近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当前,我们应重点加快发展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行业;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行业;农村第三产业和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
放宽政策,充分发挥国家、集体、个人的积极性,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首要条件。除了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主要由国家建设外,其余大多数行业要进一步放手发展集体、个人、私营和其他经济成分去兴办。鼓励国营企事业单位、城乡集体经济、私营企业和个人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形式投入第三产业。要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面兴办第三产业的积极性。
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第三产业自我发展机制,是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一环。要以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逐步实现第三产业绝大多数企业和单位由福利型、公益型、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鼓励第三产业企业实行国际化经营,要扩大它们直接对外经营的权限和范围,要进一步理顺和放开第三产业价格。加快第三产业的法制建设,逐步使第三产业的发展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鼓励第二产业和行政机关的人员从工厂和机关分离出来,从事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鼓励第三产业企业跨部门、跨地区兼并应当停并转的工业企业;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兴办各种所有制、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业;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和转业军人到第三产业企业工作。
广开资金来源,要积极利用海外资金、技术和销售渠道发展第三产业。要特别重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积极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乡镇企业和农民到小城镇兴办第三产业、建设小城镇市场和基础设施,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同时,鼓励农民在农村兴办第三产业。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战略任务。我们应抓住历史机遇,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为推动国民经济跃上新台阶做出贡献。
“攀登计划”全面启动
“攀登计划”,即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计划,是中国基础性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为稳定和加强基础性研究采取的重大措施。1992年7月22日,国家科委宣布:“攀登计划”开始组织实施。旨在加强国家对基础性研究的支持,推动基础性研究持续稳定地发展,多出成果,多出人才。
国家基础性研究计划是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纲要及“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要求,采用指导性和指令性相结合的方式编制。指导性部分通过自然科学基金的方式实施,指令性部分将纳入“攀登计划”来组织实施。
“攀登计划”项目的遴选,以国家制定的《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为指导,人选项目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之一:
属于学科前沿性基础性研究项目,有较好的工作基础,估计在本世纪末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具有重要应用背景的基础性研究项目,为中国经济建设所急需,国际上很活跃,预计在本世纪内有可能做出优异成绩;能发挥中国自然地理、资源和研究工作特点的基础性研究,预计在本世纪内有可能取得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中国已在国际上有优势、居领先地位的基础性研究项目,预计在本世纪末将继续取得重大进展的。“攀登计划”项目遴选工作,由国家科委负责,会同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卫生部、农业部等有关部门协商,组成由45位科学家和管理专家参加的评审委员会。项目设专家委员会,负责学术组织工作,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
“攀登计划”,在“八五”期间(1991~1995年)由30项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组成。这些项目来源于数学、物理、天文、化学、生物、基础农学、基础医学、地学、技术科学等基础学科和应用基础学科。按大学科分类,数学、物理、天文有7项;化学6项;生物、基础农学、基础医学7项;地学5项;技术科学5项。按课题主要的特点大体可归纳成4种类型:属于学科前沿性项目10项;属于具有重要应用背景的项目8项;属于具有中国自然地理、资源、研究工作特点的项目4项;属于国际领先地位的项目8项。列入“攀登计划”的项目,每年每项研究经费约100万元。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而且也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我国,只有创造出大量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才能更有力地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近十几年来,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深度和广度迅猛发展,新思想、新概念、新发现层出不穷。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我国争取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地位这种新形势也对我国的科技工作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基础性研究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为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和源泉,而且是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摇篮。确保基础性研究持续稳定地发展应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因此,攀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有利于完善我国科技工作的纵深部署;有利于吸引培养和造就新的学术带头人,形成高水平的科学家队伍;有利于集中力量,提高投资强度,在一些有优势和对国家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重要领域取得突破,在世界科技发展的竞争中树立起中国的旗帜。对于加强基础性研究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巴塞罗那奥运会取得辉煌成绩1992年7月25日至8月9日,有172个代表团参加,包括150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的规模空前的第25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地中海之滨的西班牙古城巴塞罗那隆重举行。我国体育健儿在“更快、更高、更强”、“和平、友谊、进步”及“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的奥林匹克精神的激励下,以昂扬的斗志,经过16天的奋力拚搏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他们以16块金牌、22块银牌、16块铜牌和创造了2项世界纪录、金牌总数跃居世界第四的丰硕成果向祖国母亲献了一份厚礼。
奥运会开幕式于7月25日晚8时(北京时间26日凌晨2时)在蒙锥克奥林匹克体育场举行。经过1个小时的富有西班牙浪漫风格的大型文艺表演,172个代表团按拉丁文字母排列顺序先后入场以及本届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巴塞罗那市市长马拉加尔和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后发表讲话后,由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宣布奥运会正式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