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尽显繁荣(1990-1999)全文阅读 > 第43章 1994年(5)

第43章 1994年(5)


  (5)关于产业组织、产业技术和产业布局。产业组织政策的目标是:促进企业合理竞争,实现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形成适合产业技术经济特点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产业组织结构。产业技术政策的重点是:促进应用技术开发,鼓励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推动引进和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显著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技术性能,大幅度降低能耗、物耗及生产成本,努力提高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产业布局政策的主要原则是:在继续发挥经济较发达地区优势并加快其发展的同时,积极扶持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国家支持发挥自然资源和经济优势,体现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带的发展。因势利导地引导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结构协调和布局合理的城镇建设体系。

  (6)产业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实施。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以及其他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和法规。为了保证产业政策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产业政策实施的有效性,《纲要》对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作了如下规定:国家产业政策由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产业政策审议制度;建立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保障制度;建立国家产业政策的监督、检查及评价制度;省级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纲要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报国家计委备案;国家在近期内将根据本纲要提出的要求,制定交通、通信、建筑、电子、机械、石化和外资、外贸、技术及产业组织调整等产业政策草案。

  《纲要》是产业政策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并明确了产业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实施方式,这对于产业政策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实施的有效性将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使这项工作朝着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迈进了一步。《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产业政策的决策制度、工作程序制度、审议制度、实施保障制度、监督检查和评价制度。这些按市场经济惯例要求并注意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建立起来的制度,将大大提高政府在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的工作效率。

  《中国21世纪议程》颁布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这次大会,并严肃、认真地履行自己的政治承诺。根据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的要求,1992年7月,中国政府决定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牵头,组织52个部门、机构和社会团体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议程》),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支持和帮助下,完成了《议程》的编制。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议程》。为推动《议程》的实施,同时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

  《议程》包括20章,设78个方案领域。《议程》从我国具体国情和人口、环境与发展总体联系出发,提出入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其主要内容是:

  1.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对象。

  《议程》构筑了一个综合性的、长期的、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和相应的对策,这是中国走向21世纪和争取美好未来的新起点。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不危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中国现阶段必须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并逐步改善增长的质量;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要与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才能逐步实现中国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包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能力建设,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法律体系及综合决策机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因地制宜地推广可持续农业技术;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实施清洁生产,推动资源合理利用;开发清洁煤技术,大力发展可再生和清洁能源;加速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实施重大环境污染控制项目;认真履行中国加入的全球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各项公约,不懈地致力于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重大行动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管理机制;运用经济手段,促进保护资源和环境;研究把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把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污染防治逐步从浓度控制转变为总量控制,从末端治理转变到全过程防治;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把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可持续发展的立法与实施。

  2.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通过调整各种经济政策,促进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改革或调整现有的经济与财政鼓励措施,使其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制订政策框架,促进污染控制和无害环境的资源配置机制的建立;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价格体系。建立综合的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体系,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考虑和体现资源环境的因素。

  3.教育与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健全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在国务院领导下,《议程》的实施和管理由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负责组织与协调,各级政府和部门承担相应领域的职责和任务;不断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管理机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计划管理决策人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决策。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综合开发人力资源,提供新的就业领域和机会,满足可持续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加强科学技术支持能力建设;建立可持续发展信息网络,使有关部门和机构能够比较方便地获得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外最新的和综合的信息。

  4.人口、居民消费和社会服务。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坚持计划生育政策。

  促进社区经济发展,为农村妇女提供就业机会;建立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改进居民消费结构,促进社会消费多样化;增加营养食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改进居民膳食质量和营养构成;抑制不健康的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与第三产业。本世纪末,实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目标,基本解决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5.卫生与健康及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

  2000年,省会城市形成技术比较先进的卫生服务和技术指导中心;大部分的县、乡卫生机构健全,具备开展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条件。减少因环境污染和公害引起的健康危害。控制传染病,降低发病率。继续推行碘盐、补硒、改水、改善膳食和营养等措施,减少地方病的危害。保护易受害人群。逐步完善城市规划的卫生和住宅卫生标准体系,改善城市基础卫生设施。

  适当控制大城市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发展大城市的卫星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人类住区功能。改善人类住区环境。所有人具有适当住房。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6.农业与农村、工业与交通、通信业的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强化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综合管理体系;扩大生态农业建设试验点,新建一批与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加强食物安全和预警系统;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组合;提高农业投入和农业综合生产力;发展可持续性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乡镇企业和建设农村乡镇中心。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运用科学技术特别是以电子信息、自动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生产技术和装备现代化;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提高产品质量,使工交产业尽快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加强交通、通信业的可持续发展。本世纪末使交通、通信紧张的状况有较大的缓解。

  7.可持续的能源生产与消费。制订能源——环境——经济综合规划方法和实施方案;改善能源供应结构的布局,提高清洁能源和高质量能源的比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加快农村能源和电气化建设。制定和实施中国的节能法规。开发和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加强电网建设,推广热电联产,对电站锅炉、工业锅炉和工业窑炉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提高终端用能设施的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少污染的煤炭开采技术和清洁煤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8.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建立基于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在自然资源管理决策中推进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逐步实行在制定有关自然资源管理的重大政策、规划和开发项目时采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实施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政策的费用效益分析。重视水、土地、森林、海洋、矿产、草地等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到2000年,建成类型齐全、不同级别、布局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保护特殊环境和生态系统。

  扩大造林种草面积,减缓荒漠化土地蔓延速度,农牧交错地带和某些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基本得到控制;建立荒漠化监测及信息系统,减少人为破坏导致的荒漠化扩展。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管理水平,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减少人为因素诱发加重的自然灾害。控制大气污染和防治酸雨,防止平流层臭氧耗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立科学的固体废物和有害废物管理机制。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依靠公众及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参与。《议程》还具体说明了工人、农民、妇女、青少年、科技界、教育界等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制定和实施《议程》,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毫不动摇地把发展国民经济放在第一位,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同时,中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在这种形势下,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才能实现国家长期、稳定的发展。中国政府决定将《议程》作为各级政府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指导性文件,其目标和内容已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中得到具体体现。

  浙江千岛湖特大抢劫纵火杀人案

  1994年3月31日,浙江省千岛湖“海瑞”号游船失事,船上32人全部遇难,其中有24名来大陆旅游的台湾同胞,2名导游,6名船上工作人员。这是一起特大抢劫纵火杀人案。经过公安机关17天的昼夜侦查,于4月17日侦破,涉嫌犯罪的案犯吴黎宏、胡志瀚、余爱军3人于4月20日被依法逮捕。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非常重视,立即指示浙江省委、省政府全力做好善后工作,尽快查明事件真相。浙江省、杭州市政府立即成立了现场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及时采取措施做好善后工作,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根据浙江省有关方面的通报,及时主动地向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通报了有关情况。在遇难台胞的善后处理过程中,浙江省有关部门尽力满足遇难台胞亲属的要求,保证了遇难者亲属顺利辨认遗体,认领遗物。同时,尽量按照台湾的习俗进行悼念活动。对同时遇难的船员和导游也作了妥善处理。与此同时,公安机关调集300余名干警,克服各种困难,在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经过17个昼夜的连续奋战,终于破获了这起特大抢劫纵火杀人案。

  据浙江省公安机关查明,吴黎宏,男,22岁,是浙江淳安县桐子坞乡坎脚村村民,无证从事摩托艇营运。余爱军,男,23岁,是浙江建德市新安江镇居民。无证从事摩托艇营运。胡志瀚,男,24岁,是浙江淳安县千岛湖镇(原名排岭镇)居民,原是巴陵石化公司研究院杭州联营厂职工,自动离厂。3人素有交往,平时均好逸恶劳,贪图钱财。1993年9月至10月间,吴黎宏、胡志瀚为还债和挥霍,多次密谋抢劫他人钱财,并由吴黎宏纠集余爱军一起参与抢劫。尔后,3人多次策划抢劫的时间、地点、对象、手段及抢劫后沉船杀人、灭迹。同时,准备了猎枪、子弹、炸药、斧头、匕首等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