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尽显繁荣(1990-1999)全文阅读 > 第4章 1990年(4)

第4章 1990年(4)


  我国成功发射“亚洲一号”卫星

  1989年1月23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江苏厅里,中国长城工业公司副总经理马可力代表中方,亚星公司首席执行官薛栋代表用户,分别在双方议定的用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合同书上,郑重地签署了自己的名字。瞄准的发射日期是1990年4月。

  1984年2月3日,一颗通信卫星由美国航天飞机送入太空,但未能进入静止轨道。同年11月12日,美国宇航局和休斯飞机公司合作,宇航员加德纳和艾伦在航天飞机第14次飞行期间,通过舱外活动将它拖到航天飞机上,带回地面。美国休斯公司将卫星修复后,由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英国大东电报有限公司和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在香港合资建立的亚洲卫星公司将它购买下来,这就是“亚洲一号”卫星。该卫星重1.24吨,有24个C 波段转发器,分南北两个波束。定点于东经105.5度赤道上空,可成为亚洲地区的区域性通信卫星,覆盖面积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能为东南亚、朝鲜半岛和中国部分地区提供较为先进的通信服务。

  1985年10月,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市场,承担对外发射服务。”1988年10月和12月,中美双方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进行了两轮谈判,并于12月正式签署了《关于卫星技术安全的协议备忘录》和《关于卫星发射责任的协议备忘录》。1989年1月,中美正式签署了《关于商业发射服务的国际贸易问题的协议备忘录》。这样,我国进行空间技术的国际合作具有了可靠的法律保证。

  1988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国加入《关于援救宇航员送回宇航员及送回射人外空之物体的协定》、《外空物体所造成损害之国际责任公约》、《关于登记射入外层空间物体的公约》的决议。到1988年12月,中国政府正式完成了加入上述“外空三条约”的手续,从而为发射“亚洲一号”奠定了相互信任的基础。

  航天发射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根据协议,“亚洲一号”卫星于1990年2月12日入境,我方将承担包括卫星、固体发动机、卫星燃料、地面支持设备等接转运输任务。卫星和地面支持设备的集装箱空运到西昌机场,必须用一种大型升降平台卸下。但平台尺寸超宽,无法通过成昆线,涉外运输领导小组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分两步运送,先由铁路从北京运到成都,再由公路从成都运到西昌。

  1990年1月16日晚10时55分,运送升降平台的火车从北京开出,一路单机牵引,7天后到达成都。从成都到西昌,有547公里的公路。路窄,弯急,坡陡,空车通过都有困难。但是,一支由开道警车、清道车、指挥车、平台拖车、汽车吊车等8辆汽车、6个单位31人组成的升降平台运输队,穿过3区(州)8县,通过21座大桥、两个隧道,横跨大渡河、岷江、青江,终于比计划提前一天,于27日17时30分到达西昌机场。1990年2月12日6时25分,由美国洛杉矶飞来的运送“亚洲一号”卫星的波音747货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当天,卫星从北京运抵西昌。晚上21时30分,“亚洲一号”卫星一路顺风,转运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亚洲一号”卫星入境之前,部分地区设备等已经运抵首都机场;卫星推进剂通过广州黄埔港人关。我方均按要求,安全、准时地运到西昌。

  为确保“长征三号”有足够的运载能力,1989年初,火箭总设计师系统作出决定:在火箭原起飞推力280吨的基础上,一级发动机再增大4.8吨推力。上海新新机器厂接受任务后,马上把它作为重点,迅速抽调设计、工艺、检验产品车间、热处理等部门的20多位精兵强将组成攻关小组,在主任设计师张葆率领下,对关键部件汽蚀管进行技术攻关。经过300多次艰苦认真的实验,终于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1990年2月,距瞄准发射日期只剩2个月了。休斯公司卫星技术专家通知我方火箭总设计师,将大椭圆过渡轨道远地点提高1111.9公里,即高度由标准的35786公里上升到36897.9公里,以节省远地点发动机的推力。这一改动,意味着两个月精心设计计算完成的飞行软件要全部重做。箭载计算机被称为火箭控制系统的“大脑”,火箭在飞行中的拐弯、关机、俯仰、滚动等各种飞行姿态都是由它的中枢神经——飞行软件来实施的。火箭飞行软件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证达到卫星“按时发射、可靠飞行、准确入轨”的总体要求,“亚星”发射指挥部决定在25天内拿出质量绝对可靠的两套主要飞行软件。如此短的时间完成如此艰巨复杂的任务,这在国内还是第一次。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万源公司总体部和第12研究所紧密配合,终于解决了这一难题。

  一个难题刚刚解决,另一个难题接踵而来。发射“亚洲一号”卫星,休斯公司提出了要用火箭带动卫星起旋的要求。而我国已成功发射过5颗通信卫星的“长征三号”,都是在“星箭分离”后卫星自动起旋。承担这一设计任务的研究小组立即钻进了以数据构织的资料海洋,反复分析研究火箭起旋的运动状态和多种因素对起旋运动的干扰和影响。他们选择了可靠性较高的固体燃料起旋技术,采用4个起旋部件来防止万一。经过实验,达到了卫星起旋的要求。前后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

  为了成功地发射“亚星”,虽然此时西昌城已经建起了配套完整的测试发射、指挥控制、跟踪测量、通信、气象和技术勤务保障6大系统,但为适应对外发射服务的需要,设备仍在不断完善着。为了在“亚星”发射前进行测试,需要建设一座面积为700多平方米,温度控制在25℃左右,湿度控制在35%~50%左右,洁净度达到10万级的高大厂房。其洁净度就是指在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大于或等于0。5微米的尘埃数必须少于35×10万个。要建造如此高洁净度的厂房,国内尚无先例,也无国外资料可供参考。在这种情况下,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万才大率领攻关小组夜以继日,短短50天时间里,就拿出了120多张设计图纸。

  厂房竣工后,按预想起码需要40天才能调试出来,但到第7天时,最佳状态可以达到5000级,尘埃更少了,比休斯公司提出的要求高出20倍。随后,研究院设计人员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塔架的改造方案,在卫星段增加了大小两个封闭口,使内部的洁净度、温度、湿度达到了“亚洲一号”卫星的要求。为方便负责“亚洲一号”的国外技术人员,还建起了腾云楼宾馆。在宾馆设立了咖啡厅、健身房、台球室,装备了程控电话系统。另外,发射中心专门引进了一套11米的卫星地球站,它可以与洛杉矶詹姆斯堡开通,同休斯公司保持直接联系,中心还为外宾提供了能够接收国外节目的电视接收系统。

  1990年4月7日,北京时间21时30分,随着“起飞”令下,火箭尾部喷出一股桔红色的烈焰,“长征三号”腾空而起。发射中心的欢呼声,掌声响成了一片。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大厅中央,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亚星”技术协调员张有根,高兴地把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送来的起旋火箭点火时间,星箭分离时卫星姿态和6个初始轨道根数的传真件,郑重地交给了美国休斯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斯坦豪尔。斯担豪尔先生迅速挥笔签了字。这标志着发射“亚星”任务的圆满完成。

  中国西昌所发生的壮举,立即成了全世界的热门话题:菲律宾《世界新闻》发表社论,称赞这次发射成功令人惊叹和瞩目;泰国《中华日报》评价:“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联邦德国的驻京记者说:“中国的卫星发射技术被外国专家认为是可靠的。中国人的口袋里已经装着另外一些外国卫星的发射合同”;亚洲卫星公司来电:“这次亚星发射成功,全世界报章均以大幅报道,使中国‘长征三号’火箭登上世界舞台,加强了中国的威望”。发射“亚洲一号”卫星,使中国正式进入国际航天发射市场。这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跃,也是扬国威、振民气的一跃。

  开发开放浦东

  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是一项跨世纪的伟大工程。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上海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政策。他指出,这是中央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出的又一个重大部署。欢迎外国企业家及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投资,参加浦东开发。中国将为此提供优越的合作条件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上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有众多的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有几百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产业工人,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又有同国外广泛联系的渠道,依据这些综合优势和中央给予的政策,上海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地把浦东建设成为一个设施比较配套、齐全、现代化的和外向型的工业基地。

  此前,3月28日至4月8日,姚依林受党中央、国务院委托,率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同志,视察上海,对浦东开放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他说,开发浦东对上海和全国都是一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大事,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上海的综合优势,振兴上海经济,使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的活力,为国家作更大贡献,而且对内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可以促进和带动长江南岸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措施。

  上海市提出准备开发的浦东地区,指黄浦江以东、长江口西南、川扬河以北紧靠市区的一块三角形地区,东北濒长江、南临杭州湾、西靠黄浦江,面积约350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10万人,有良好的建港和水运条件,有~定的工业基础。为了提高对外交通运输力,已在浦西与浦东之间建造了两条越江隧道,正积极建设或筹建南浦大桥、外高桥新港区和电厂等。

  4月30日,上海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市长朱镕基宣布开发浦东10项优惠政策,内容是:(1)区内生产性的“三资”企业,其所得税减免按15%的税率计征;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免征,三年减半征收。(2)区内的“三资”企业进口用的生产设备、原辅材料、运输车辆、自用办公用品及外商安家用品、交通工具、免征关税和工商统一税,凡符合国家规定的产品出口,免征出口关税和工商统一税。(3)外商在区内投资的生产性项目,应以产品出口为主,对部分替代进口产品,在经主管部门批准、补交关税和工商统一税后,可以在国内市场销售。(4)允许外商在区内投资兴建机场、港口、铁路、公路、电站等能源交通项目,从获利年度起,对其所得税实行前五年免征,后五年减半征收。(5)允许外商在区内兴建第三产业,对现行规定不准或限制外商投资经营的金融和商品零售等行业,经批准,可以在浦东新区内试办。(6)允许外商在上海,包括在浦东新区增设外资银行,先批准开办财务公司,再根据开发浦东实际需要,允许若干家外国银行设立分行。同时适当降低外资银行现行的所得税率,并按不同业务实行差别税率。为保证外资银行的正常营运,上海将尽快颁布有关法规。(7)在浦东新区的保税区内,允许外商贸易机构从事转口贸易,以及为区内外商投资企业代理本企业生产用原材料、零配件进口和出口业务,对保税区内的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可办理多次出入境护照,提供出入境的方便。(8)对区内中资企业,包括国内其他地区的投资企业,将根据浦东新区的产业政策,实行区别对待的方针。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利于浦东开发与开放的企业,也可酌情给予减免所得税的优惠。(9)在区内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的政策,使用权限50年至70年,外商可成片承包进行开发。(10)为加快浦东新区建设,提供开发、投资的必要基础设施,浦东新区新增财政收入,将用于新区的进一步开发。

  朱镕基还宣布了开发浦东的总体实施规划:第一步,“八五”期间为开发起步阶段;第二步,“九五”期间为重点开发阶段;第三步,2000年后的二三十年或更长一些时间,为全面建设阶段。这样。就揭开了浦东开发这一历史性工程的序幕。此后到9月,上海市接待了有投资意向的外商1500多批,4000多人次。浦东新区已经成立的外高桥保税区开发公司、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公司和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于9月11日起正式挂牌开业。上百个工业性项目和第三产业项目正在洽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