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尽显繁荣(1990-1999)全文阅读 > 第84章 1998年(7)

第84章 1998年(7)


  水利、气象、水文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夜以继日地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指导作用;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深入抗洪前线防疫治病,保证了抗洪军民的身体健康。新闻工作者及时报道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不畏艰险、深入一线积极宣传抗洪军民的英雄事迹,弘扬正气,鼓舞斗志;通讯、铁路、交通和其他战线的同志都把支持抗洪抢险当作首要任务,大力协同,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抗洪一线需要什么,国家和各地就给什么!抗洪一线需要把人力、物资运送到哪里,道路和运力就可以基本保证达到哪里。我国改革开放20年所积累的巨大物质力量,为抗洪抢险提供了强大而有力的物质保证。到8月底,有关部门拨付防汛抗洪资金30.29亿元,国家防总把价值4.7亿多元的抗洪物资调运到湖南、湖北、黑龙江、吉林等地。到9月8日,中国民航保证部队抗洪抢险救灾飞行1000多架次、400多航班和5架包机,运送救灾物资和设备560多吨;铁道部开行抗洪救灾军用专列278列,运送部队官兵12万余人,紧急运送救灾物资50943车,共计284万吨。自洪灾发生以来,全国一级光缆通信干线一直畅通无阻,通信部门还向灾区调集微波设备、海事卫星通讯设备和移动电话等,确保抗洪通讯畅通。

  新中国建成的大量水利工程,特别是近年来经过除险加固的防洪工程,在抗洪抢险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全国七大江河中下游的广袤土地和200多座县以上城市免遭水淹,保护了重要工矿和交通铁路干线的安全,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据各省上报的材料,我国的大型水利工程总的防洪减灾效益达7100亿元。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人民心系灾区,情系灾区,发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助互济的优良传统,无私地大力支持第一线军民。自长江和东北的抗洪抢险进入关键时刻以来,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城市到乡村,从党政机关到工矿企业,从党员干部到普通老百姓,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系着红领巾的孩子,人们在不同的岗位,献出同一颗爱心。捐款捐物行动之快,数量之多,前所未有。民政部、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总会和各地民政部门,1998年共接收捐款35.15亿元,捐物折款37.44亿元。中华大地上涌动起全民族同心同德、团结战斗的澎湃热潮。展现出全民族万众一心战胜洪涝灾害的壮丽画卷。我们的人民、我们的人民军队,我们的广大党员和干部,以自己的英勇行为,夺取了抗洪抢险斗争的全面胜利,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新的壮丽篇章。

  1998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主持大会,他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同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这场气壮山河、举世瞩目的抗洪抢险斗争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和英雄模范人物,展现了党群之间、干群之间、军民之间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熔铸成伟大的抗洪精神。这次总结表彰大会,是要总结抗洪抢险斗争的成功经验,表彰抗洪抢险中的英雄模范人物,弘扬伟大的抗洪精神,动员灾区人民努力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激励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团结一致,奋发进取,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我们的党员和干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说明,他们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无愧于人民公仆的光荣称号。我们的军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说明,他们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革命队伍,是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的钢铁长城,是保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柱石,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我们的群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说明,中国人民具有团结一致、顽强拼搏的光荣传统,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是任何困难、任何风险都压不垮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死与共的考验,风雨同舟的经历,使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军队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空前加强,全民族的大团结空前巩固。这种思想政治财富极为宝贵,我们要百倍珍惜,永远保持下去。

  江泽民说,这次抗洪胜利再一次说明: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不断创造伟大的业绩;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人民是我们事业发展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江泽民说,在同洪水的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一种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体现了中国人民强大凝聚力;不怕困难、顽强拼搏,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坚韧不拔、敢于胜利,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抗洪精神,同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革命精神和新时期的创业精神一样,都是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继承和弘扬这些精神,激励我们的广大干部和群众不断从胜利走向新胜利。

  江泽民说,受灾地区首先要抓紧做好救灾和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要满腔热情地关心受灾群众的生活,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全国各地都要大力支持受灾地区的恢复重建工作。江泽民强调指出,洪涝灾害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必须引起全党和全国的高度重视。这次洪灾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自然灾害是件坏事,但通过同它的斗争,人们可以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从中得出有益的结论,从而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我们要认真总结这次防汛抗洪的新鲜经验,进一步深化对提高防范灾害的能力、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这个重大问题的认识,以作出更科学合理的规划和部署。

  朱镕基在大会结束讲话时说,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度地评价了抗洪抢险取得的伟大胜利,深刻地总结了抗洪抢险的成功经验,精辟地阐述了伟大的抗洪精神,明确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要求。这是党中央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落实。当前,要弘扬抗洪精神,切实搞好救灾工作,把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安排好,确保安全过冬。要抓紧抢修水毁农田和基础设施,千方百计减轻灾区农业损失,着眼于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积极恢复工业生产。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重建家园,综合治理江河水患,把解决当前问题同实现长远目标结合起来。

  这次抗洪抢险的胜利,以其巨大的力量,激励和鼓舞灾区人民排除万难去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更加奋发地去实现跨世纪发展的战略任务。它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必将贯穿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部历史过程。

  严厉打击走私犯罪活动

  走私是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的一种经济犯罪现象。我国存在的走私活动主要是以逃避国家的进出口管理及逃避国家税收获取暴利为目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门洞开,进出口贸易额激增,走私活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80年代初期,东南沿海地区一度走私泛滥,当时走私的主体主要是个人和家庭。走私物品主要是电子手表、布料、香烟和家用电器等生活用品。走私的手法主要是用渔船在海上偷运和旅客随身携带。(2)80年代中期开始,走私主体由个人、家庭逐步向集体、“三资”企业甚至全民企事业单位等法人走私发展。走私物品除了大量的香烟、家用电器、汽车、摩托车等生活消费品外,逐渐向化工原料、纺织原料、钢材、塑料等涉及国计民生的生产性原材料发展。走私的手法除了海上偷运和旅客随身携带之外,逐渐发展到利用商业瞒骗手段通过货运渠道进行走私。(3)进入90年代,法人走私越来越突出,比例逐年攀升,以企事业单位为走私主体的法人走私案件增长迅猛,其案值已占查获走私案值的80%以上。走私物品中生产性原材料物品所占比例不断增长,1997年已达到查获案值的77%。走私手法进一步向集团化、专业化、智能化发展。利用假批文、假单证、假印章的“三假”手段以及伪报品名、伪报数量、伪报价格等商业瞒骗手法走私的现象日趋严重,已占到海关查获案件案值的80%以上。

  走私活动偷逃了国家大量的税收,严重破坏了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扰乱了正常的进出口贸易秩序,甚至败坏了党风。腐蚀了党的干部,走私与反走私的较量已经不仅仅是一场经济领域的斗争,而且也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部署打击走私工作。1993年全国打击走私工作会议以来,逐步建立健全了反走私领导责任制和行业管理责任制,形成了反走私综合治理的格局。海关与地方政府及有关执法部门多次采取联合行动,针对不同时期的走私特点,严厉打击走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走私猖獗的势头。几年来,为遏制重点地区、重点商品的走私势头,海关先后组织了北部湾海域、珠江水域、长江水域的反走私专项斗争,以及以打击汽车走私、香烟走私、成品油走私、生产性原材料走私为重点的专项斗争,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98年5月15日至6月30日,针对珠江口和珠江水域利用往来港澳小型船舶走私严重的情况,海关总署部署了广东、广西两省8个海关联合行动的专项斗争,战绩辉煌。据统计,在1993年至1997年的五年间,全国海关查获的走私案件案值达人民币314.5亿元。查获的走私物品中有白糖70万吨,化工原料14.7万吨,纺织原料13.6万吨,食用油50.6万吨,成品油30万吨,汽车1.8万辆,摩托车2.2万辆,香烟82.7万箱,毒品1200公斤以及大批国家禁止或限制进口的其他物品。统计数字一方面表明反走私成绩巨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走私活动频繁,形势严峻。走私屡禁不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头脑中长期存在着“走私无害”的观念。“走私致富论”在一些地区很有市场。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一些地方官对走私活动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暧昧态度。以“罚款放私”纵容走私行为,极个别地区的政府机关,甚至执法部门直接参与走私,带来严重恶果。尽管打击走私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但是,反走私斗争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走私活动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危害之烈,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走私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法人走私泛滥,内外勾结走私、护私盛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的党政军机关和执法、司法部门的有些机构和人员也参与其中,使问题变得更为严重和复杂。因此,雷厉风行地在全国深入开展反走私斗争,是国家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为了把走私猖獗的势头打下去,必须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场大规模的反走私联合行动和专项斗争。1998年7月13日至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打击走私工作会议。会议指出,严厉打击走私犯罪活动,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当前形势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把这项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走私严重的地区,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各个部门、各个方面都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协调行动,综合治理。要加强缉私队伍特别是海关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铁面无私、忠于职守、高效廉洁、纪律严明的反走私队伍。要充实加强缉私装备力量,提高反走私的战斗力。要广泛发动和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形成一种对走私活动“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社会环境,构筑防止走私、打击走私的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