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动者权利的保障,白皮书中说,一年来,政府为保护《劳动法》规定的平等就业、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权利,作出了新的努力。1996年全国约有1000万人在职业介绍机构的帮助下,走上就业岗位。中国城镇失业率为3%左右。近年来,政府颁布了《企业最低工资规定》和《关于实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通知》,对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的支付以及违反该制度的法律责任作了明确规定。为了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政府颁布实施了《(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重大事故隐患管理规定》,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企业劳动保护技术改造,研制、开发新型劳动防护用品。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开发和职业培训工作,积极发展高级技工学校。目前,全国技工学校4467所,每年招生70多万人。同时,社会力量培训各类人才,1996年达110多万人。1996年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有8750万人,政府还颁布了《企业职IT 伤保险试行办法》。1996年8月,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使国家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规范化、法律化。
关于公民受教育权,白皮书说,到1996年,全国共有小学64.6万所,在校学生13615万人,比1990年增长11.2%;普通中学8万所,在校学生5739.7万人,比1990年增长25.2%;普通高等学校1032所,在校学生302.1万人,比1990年增长46.5%;成人高等学校1138所,在校学生265.6万人,比1990年增长59.5%;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1.86万所,在校学生1087.9万人,比1990年增长66.7%。中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能够基本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的教育体系。继1995年颁布《教育法》后,1996年5月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进一步完善了教育立法。目前,中国已在90%以上的人口地区普及了小学教育,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81%;升入初中的为92.62%。1996年,全国减少了400万青壮年文盲。1994年至1996年中央政府拨出专款4.4亿多元资助经济困难的高校学生完成学业。
自1983年以来,中国政府相继设立老、少、边、穷地区普及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民族教育四项政府教育补助专款,加上政府掌握的城市教育附加,每年资金达3亿元,主要用于扶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1996年,“希望工程”共接受2.86亿元,援建希望小学1560所,资助失学儿童29万余元。1996年,全国已建特殊义务教育学校1426所,在校的盲、聋、弱智学生32.11万人。
关于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白皮书说,1996年,在机关、企事业等单位工作的女干部已达1328万人,占干部总数的33。8%。在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有女代表626名,占代表总数的21.0%。1995年,妇女从业人员已占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44%左右,高于世界平均34.5%的比例。中国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妇女劳动受到特殊保护,在经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受到特殊照顾,职工中的生育妇女享有3个月的带薪产假。城乡普遍建立了妇幼卫生保健网络。中国儿童的发展状况明显改善,现已达到国家规划的90年代儿童发展的中期目标。1995年,卡介苗、百白破、脊灰和麻疹四苗报告接种率分别达到92.3%、92.1%、93.8%和92.9%。此外,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残疾儿童的康复工作,到1995年已在全国建立残疾儿童康复站(点)2000多个。
关于少数民族的权利保障,白皮书说,在中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都尽量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民族自治地方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并依法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国家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发展继续实行扶助政策,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援。1996年,内蒙古、西藏、新疆、广西、宁夏这五大自治区的总体发展速度明显高出全国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超过10%。1996年中国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决定采取措施,加速少数民族人口比较集中的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重庆直辖市建立
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建立重庆直辖市。这标志着继北京、上海、天津之后,我国有了第4个中央直辖市。这既是重庆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事关全国发展大局的一件大事。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为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重庆直辖市是由原四川省东部的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组成,辖43个区市县,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四周与湖北、湖南、贵州、四川、陕西五省接壤,总面积8.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0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44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81.37%;少数民族人口17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5.72%。
重庆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商至战国时期就是巴国国都,秦至东汉设巴郡,隋唐置渝洲,宋设重庆府。明清时代重庆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商品物资集散地。1895年重庆被辟为通商口岸。1929年重庆正式设市。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于1937年西迁重庆,沿海工业也纷纷内迁。1939年重庆升为院辖市,1940年成为国民政府“陪都”,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商贸、金融、交通、文化及外交活动的中心。1946年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以后,重庆一直为院辖市。解放初期,重庆是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所在地,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改为地级市,由四川省管辖。1954年至1958年,国家对重庆实行计划单列体制。60年代中期,重庆是我国三线建设的重点投资区,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198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重庆市作为首批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并辟为外贸口岸。90年代国家实施长江开放开发战略,重庆和万县、涪陵三市相继被列为沿江开放城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近2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从总体上得到了迅猛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始终保持着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高速度。但中国经济要保持一种长期、持续、协调的发展势头,就必须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开发;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总量最大的经济区域,沿江战略的实施,必将从总体上大大提升中国的经济实力;西部地区广大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市场经济程度都很低,为了加快其发展,就必须试验出一条城市带农村的新路子;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解决长江防洪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工农业用水及电力的问题显得越来越紧迫;为了三峡工程的顺利实施,就必须确保三峡工程移民工作万无一失。于是,处于这几大战略交汇点上的重庆直辖市应运而生。1996年7月,中央决定设立重庆直辖市。9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将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委托重庆市代管。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建立重庆直辖市。6月18日,象征党和人民权力的牌子——中国共产党重庆市委员会、重庆市人大常委会、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纪律检察委员会挂出。自此,中国第四个直辖市正式运转。
重庆直辖市的设立,使整个三峡库区上游连为一体。三峡重庆库区淹没损失涉及18个区市县,各项主要实物淹没综合指标占全库区的80%以上;到2009年三峡工程建成时,动态移民人数将达107万人,占全库区移民总数的85%。从现在起到2010年,重庆主要面临三大战略任务:一是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完善城市功能,把重庆建设成为名符其实的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二是探索城市带农村的新路子,实现城乡一体共发展、共繁荣;三是搞好开发性移民,发展库区经济,保证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直辖给重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拥有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行政管理机构的升格,使重庆可以更加自主地调整经济结构、规划发展布局;经济地位的提升,可以得到来自中央和各个方面更多的政策和投资支持;直辖的效应、环境的改善,将吸引外商更多的目光;移民任务的完成,将带给千里库区一个高起点的新经济区;作为“龙尾”与“龙头”上海首尾呼应,一起为舞动腾飞长江经济巨龙发挥更大作用。1997年重庆市宏观经济沿着快速、健康的轨道运行,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发展格局,基本实现了直辖市“一年起步,五年振兴”的良好开端。1997年重庆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比全国8.8%的平均速度高出2.7个百分点。三大产业发展较为协调,第一产业比上年增长4。0%;第二产业比上年增长13.1%;第三产业比上年增长14.7%。全市吸引利用外资9.41亿美元,同比增长1.1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8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76%,创历史最高纪录。外贸出口总值(海关数)达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4%。富民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全年主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323元,比上年增长5.6%。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上年相比增幅达14.5%,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43元。
香港回归祖国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5楼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出席了交接仪式。英国方面出席的有查尔斯王子、首相布莱尔、外交大臣库克、离任港督彭定康、国防参谋长查尔斯·格思里。4000多位中外嘉宾出席了仪式。
查尔斯王子代表英方讲话。他说,这一重要而特殊的仪式标志着香港在150多年英国统治之后,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将继续拥有其明显的特征,继续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要国际伙伴。23时59分,英国国旗和香港旗在英国国歌乐曲声中缓缓降落,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7月1日零时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奏起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一起徐徐升起。零时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庄严宣告: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正式成立。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江泽民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将作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香港回归后,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执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保持香港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江泽民指出,香港今日的繁荣归根到底是香港同胞创造的,也是同祖国内地的发展和支持分不开的。他表示相信,有全国人民作坚强后盾,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香港同胞一定能够管理和建设好香港,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创造香港美好的未来。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结束后,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第一个宣誓就职,国务院总理李鹏监誓。接着,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23名主要官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行政会议14名成员,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59名议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常设法官、高等法院法官36人,分批走上主席台宣誓就职。随后,李鹏总理讲话,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宣布,从今天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开始实施。接着,董建华发表讲话,他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超凡政治智慧的创举。香港在世界各国的目光注视下,接受了一项开创历史先河的殊荣。我们深信不疑,一定能够克服历史新事业带来的一切挑战,香港的将来会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