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尽显繁荣(1990-1999)全文阅读 > 第64章 1996年(7)

第64章 1996年(7)


  中共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1996年9月23日至25日,中共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的目的是要进一步统一全党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坚决实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消除贫困,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政府的一贯方针,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旧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已经根本改观。中国贫困人口占世界贫困人口的比例,已经由70年代末的1/4减少到1996年的1/10。这是一个举世公认的历史性成就。1994年,中国政府又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用7年左右的时间,到2000年基本解决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一计划实施至1996年,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贫困人口数量日渐减少。但是,扶贫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为此时所要面对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更差,有的地区甚至缺乏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深山、荒漠、高寒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解决这部分地区的贫困问题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可以说,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最终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攻坚阶段。而1996年,又恰恰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消除贫困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决定以明确的态度、坚定的信心和有效的措施,支持联合国关于消除贫困的全球性倡议,对消除贫困作出应有的贡献。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中共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加大扶贫力度,打好扶贫攻坚战,对如期实现扶贫攻坚计划作出了新的布署。

  会议要求,要统一思想,下定决心,坚决如期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为实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扶贫工作已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今后五年不管任务多么艰巨,时间多么紧迫,这个目标不能动摇。这既是我们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的,也是面临的历史任务决定的,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决定的。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步伐,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是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我们必须从战略的、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打好扶贫攻坚战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经过多年的扶贫工作,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和有利因素,尽管难度很大,但只要全党统一认识,统一意志,下最大的决心,上下结合,各方面协调行动,充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更加得力的措施,就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会议指出,要坚持由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把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自身努力同国家的扶持结合起来,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善生产条件,增强贫困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在贯彻落实这一方针的过程中,要特别下大力气把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搞上去,要注意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积极推广各种实用技术,推进科技进步。

  会议认为,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解决温饱问题,既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要更广泛更深入地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全社会扶贫,党政机关要带头,各级党政机关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帮助贫困地区搞好开发和建设。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贫困地区,是动员全社会力量扶贫的重要举措,各经济发达省市要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省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抓,切实抓出成效。要把帮扶任务落实到县(区),落实到企业,明确目标任务,不达目标不脱钩。同时,也要加强对社会各界扶贫帮困活动的组织,使其更为广泛地开展起来。

  会议强调,要把解决群众温饱问题作为贫困地区经济建设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而不能影响和干扰这个中心。县级是扶贫攻坚的基本指挥单位,扶贫工作的关键是选拔和配备好贫困县的领导班子,尤其是书记和县长。要选派一批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干劲大的同志充实县级领导班子。会议还特别指出,贫困地区要改变面貌,需要国家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但从根本上说,还要依靠当地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地苦干实干,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只有这样,外部的支持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会议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层层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要确定具体的扶贫计划,每年进行检查,每个地方扶贫攻坚计划能不能如期实现,由当地党委、政府负责,首先由党政一把手负责。中央就此特别提出三点要求,第一,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组织指挥本地区的扶贫攻坚战,要亲自调查研究、安排部署、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第二,各级党政机关要组织大批干部,到贫困村具体帮助,要把组织党政机关干部下乡扶贫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第三,把扶贫攻坚的任务和措施落实到贫困村和贫困户。

  这次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还特别指出要增加扶贫投入,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国务院决定从第二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新增部分资金,重点用于贫困面大的省、自治区,集中力量帮助贫困地区修建乡村公路、基本农田、人畜饮水设施和进行农民技术培训等。同时要求地方投入的扶贫配套资金要按中央的要求达到一定的比例。中央要求在扶贫工作中,尤其要注意真正用好扶贫资金。一要切实研究市场,慎重选好有效益的项目。二要把扶贫资金中的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合理搭配使用,坚持项目资本金制度,使新上项目更好地发挥效益。三是有关银行要进一步改进信贷工作,认真做好扶贫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前期工作,保证项目资金及时到位,坚决抵制扣压、挤占、挪用扶贫资金的行为。

  这次会议还就扶贫开发与发展集体经济相结合,国家建设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依靠科教扶贫,实行计划生育,改善财政状况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次扶贫工作会议在“八七”攻坚计划实施三年后适时召开,解决了扶贫工作中一系列重大问题,对于动员全社会力量,如期实现扶贫攻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召开

  1996年10月7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央委员181人和候补中央委员124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方针和重大措施,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决议》分为七个部分:(1)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3)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4)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5)深入持久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6)切实增加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7)加强和改善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会议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8年中我们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新认识是分不开的,也是同开拓进取的群众创造精神和民族自立精神的发扬分不开的,归根到底是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分不开的。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同时也应看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工作中,忽视思想教育、忽视精神文明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在社会精神生活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我们必须在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进一步开创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会议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今后十五年,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会议强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思想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必须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必须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要在全体人民中进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教育,普及法律常识,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尚。

  会议指出,要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事业要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文学艺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哲学社会科学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积极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促进其健康发展。要改革文化体制,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会议要求,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同时,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会议还要求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切实增加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建立规范有效的筹资机制,逐渐形成对精神文明建设多渠道投入的机制。

  会议特别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各级党委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两个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在新形势下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要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宣传思想文化教育队伍。要从严治党,搞好党风,坚持不懈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这次会议还审议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确定党的十五大于1997年下半年在北京举行。

  1996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及此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改革开放18年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当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解决思路,回答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一个指导此后一段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学习长征精神

  199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10月,中央军委、中组部分别召开红军老战士座谈会,缅怀先烈的光辉业绩。10月22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纪念大会,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学习长征精神,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