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庆典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举行。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典上发表讲话。他说,香港回归祖国,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香港同胞从此成为香港的真正主人,香港历史从此揭开了崭新的篇章。江泽民说,在我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在国家主体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持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香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享有基本法赋予的高度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香港回归祖国后,原有的法律绝大多数予以保留,香港居民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自由,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香港回归祖国后,将继续保持其自由港地位和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继续同世界各国各地区以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关系,使这个国际经济大都市始终具有生机勃勃的发展活力。江泽民说,我在这里重申,“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五十年不变,这是一项长期的基本方针。
董建华在庆典上发表了题为《追求卓越、共享繁荣》的讲话。他说,国家已经将高度自治的权力交给了我们,也在全力地支持我们。现在是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更加美好的将来而努力的时候了。董建华讲述了香港同胞最关心的经济问题、教育问题,以及房屋和老年人福利等民生问题,讲述了香港的未来发展,他说,我们的香港将会是:一个为其祖国和文化根源感到自豪的社会;一个安定、公平、自由、民主、有爱心、方向明确的社会:一个富足和生活素质优良的社会;一个廉洁、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法治社会;一个中外交流的窗口;一个蜚声国际,举足轻重的金融、贸易、运输、资讯中心;一个国际性的文化、科研和教育中心。
在随后举行的土地基金移交仪式上,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向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移交了土地基金的有关文件。为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和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向香港特区赠送了各具特色的礼品。
7月1日下午,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盛大招待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全国56个民族的代表及首都各界人士等共4000多人出席。
7月1日晚,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北京隆重举行“首都各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大会”。江泽民在会上发表讲话。他说,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近代以来,香港同胞和全国人民一起,为抵抗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斗争。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开发了香港,建设了香港。香港回归祖国,使香港同胞的政治地位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他们爱国爱港的热情空前高涨。可以坚信,有伟大祖国作坚强后盾,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有香港同胞的共同努力,充分运用香港自身的优势,香港这座国际经济大都市一定能够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1997年6月30日10时10分,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进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命令》,命令驻港部队于1997年7月1日零时开始履行香港防务职责。6月30日21时,由509名官兵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先头部队分乘39辆军车顺利通过落马洲口岸进入香港。7月1日晨6时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主力部队分别自陆路、空中、海面向香港开进。截至8时38分,各路部队安全顺利地抵达各自营区,担负起香港防务的任务。
回想香港回归历程,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自从香港被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占后,中国人民及辛亥革命以后的历届中国政府从不承认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并为收回香港,雪洗耻辱,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由于国力赢弱,均未实现收回香港的愿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明确宣布:我们不“继承”旧中国的外交“遗产”——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要废除卖国条约。为了充分利用香港的经济地位及其对外发展的窗口作用,决定处理香港问题的方针是:“暂不收回,维持现状”,“长期打算,充分利用”。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英明的,它打破了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全面封锁。英国成为西方世界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资本主义大国。香港成为内地通往东南亚和西方世界的窗口,成为突破封锁禁运的前沿阵地。
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成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把解决香港问题,实现香港回归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79年3月29日,邓小平会见前来北京访问的港督麦理浩时明确表示: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我们在解决香港问题时,会把香港作为一个特殊地区、特殊问题来处理,请投资者放心。在邓小平的亲自指导下,中国政府开始着手按照“一国两制”构想拟订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政策。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与来访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举行会谈。邓小平说:中国政府不能不在1997年收回对整个香港地区的主权。我们的基本方针就是收回主权并保持繁荣。这两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在保持繁荣方面,中国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邓小平表示:1997年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后,香港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国际贸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变,香港可以继续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保持和发展经济关系。撒切尔夫人访华之后,中英双方随即就香港问题展开第一阶段谈判。1984年4月,英国外相杰弗里·豪访问北京,返港时发表讲话,承认1997年后中国对香港拥有主权和治权。5月,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祖国统一后可以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一国两制”由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从1982年至1984年,中英两国就如何解决香港问题进行了两年、22轮的艰苦谈判。谈判中,英方强调“三个条约有效论”,主张到1997年6月底,除作为99年租期的新界地区外,英国对香港岛和南九龙的割占仍然“有效”。对此,中国政府郑重声明,英国以武力迫使清政府签订的3个不平等条约是英国殖民帝国侵华战争的产物,其内容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收回香港是事关中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负有一个主权国家的责任。在中方的强烈反对下,英国又变换方式,提出以“主权换治权”,即口头上承认中国的主权,“九七”后仍由英国人管理香港,其实质仍然是否定中国对香港行使主权。对此,中国政府声明绝不收回一个名义上的空洞主权。中英双方几经较量,英国最后接受了“一国两制”的构想。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首脑在北京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85年5月27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互换了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的批准书,联合声明白即日起生效。全国人大1990年通过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法律形式,把《中英联合声明》的精神、把“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落实为具有权威性的法律,成为未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基本大法。
从联合声明生效之日起,香港进入了12年的过渡期。起初,中英两国有过一段平稳合作。1989年政治风波和苏联解体后,英国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以为中国也会重蹈苏联东欧的覆辙,于是突然改变了对华、对港政策,在香港问题上采取了与中国不合作的态度。英国单方面停止了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会议,先后抛出了“居英权计划”、“人权法案”和“新机场建议”方案。1992年,彭定康受命为香港第28任港督后,又提出“政改方案”。这些计划和方案都违反了《中英联合声明》,违反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衔接的原则,也违反了中英双方已达成的有关协议和谅解。在中国政府的坚决抵制下,英方迫于各方压力,表示恢复谈判。中方从中英合作的大局和两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同意和英方进行两国政府代表之间的谈判。1993年4月至11月,中英双方举行了17轮、历时8个月的会谈。但是,英方一再出尔反尔,首先离开谈判桌,置中方早先的声明于不顾,把部分“政改方案”提交立法局通过,从而导致双方谈判破裂。1994年9月及第二年3月和8月,彭定康先后强行进行了区议会、市政局和立法局三级政治架构的选举。于是这一“三违反”的政治产物只能到1997年6月30日为止,1997年7月1日将重组香港三级政治架构。在英方推行不合作及对抗路线的情况下,中方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靠广大爱国爱港的香港同胞实现香港的平稳过渡和社会繁荣。1993年7月,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决定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备工作委员会。预委会下设政务、经济、文化、法律、社会及保安5个专题小组。在两年半时间里,共召开89次会议,对涉及港人切身利益的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46份意见和建议。1996年1月2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它是全国人大设立的负责筹备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机构,既是一个权力机构,又是一个工作机构。筹委会的成立,标志着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各项筹建工作已进入具体的实施阶段。筹委会在短短10个月里,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筹委会关于设立临时立法会的决议,保证了香港政权交接之际不会出现“法律空缺”;关于中国国籍法在香港实施作出解释的建议,为香港同胞“九七”后出入境自由提供了保证;筹委会在广泛征询港人的基础上,制定了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的具体产生办法、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的产生办法,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的产生办法。
1996年1月28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公告宣布:驻港部队组建完成,将于1997年7月1日零时正式进驻香港。驻港部队司令员为刘镇武少将。12月16日,李鹏签署国务院207号令,任命董建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于1997年7月1日就职。2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推委会选举产生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60名议员。1997年1月24日,董建华公布第一届行政会议成员名单。25日,临时立法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出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立泰。4月至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先遣人员分三批抵港,做接收准备工作。
由于我国政府卓有成效的工作,为香港政权的顺利交接创造了条件。1997年5月5日,英国新政府宣布3项处理香港问题的原则,即工党政府将全力以赴,以中英联合声明为基础,实现香港政权的顺利交接;在香港问题上。政府将保持政策的延续性。
1997年5月,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立法会的具体产生办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作出增减的建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人员就职宣誓事宜的决定》。5月24日,临时立法会任命李国能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首席法官。6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在香港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公署”,并任命马毓真为特派员。6月6日,中国驻联合国代理代表就中国7月1日起适用于香港的国际多边条约向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递交了照会和首批适用于香港的多边条约清单。6月11日,新华社播发了江泽民将率团出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消息;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决定1997年7月1日全国放假一天。
1997年7月1日,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标志着我们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素质教育的实施
1997年9月2日,国家教委在烟台市召开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深入研讨实施素质教育的总体思路、工作方针和政策措施,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推动中小学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次会议标志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会后,教育主管部门发布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在政策上注意抓住素质教育实施中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加大行政干预的力度,击破难点、理顺关系、突出统筹。各地开始探索建立素质教育的有效的导向机制、有力的制约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