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理——搓板——”
上世纪80年代前,中国没有民用洗衣机,一般人家都用搓板洗衣服。这搓板用的时间长了,就会把槽沟磨平,不好用了,因此修搓板的也就成了一个行当。修理搓板,就是把因磨平的搓板加深洗槽而已。搓板一般采用材质坚韧、木纹细密的木材制成,普通搓板用杨木,较好的用椴木,用其它木板易弯易裂,还不易挖槽。挖槽的工具是一把长把、弯曲的“指甲铲”,工匠把搓板固定在一个简易的木架上,往肩头垫上布块顶着铲把,一道沟儿一道沟挑槽儿,一般两遍过后,就整旧如新了。
原来搓板上的槽,只有一种直线形状,后来出现了圆弧、弯曲状的槽沟(据说是华侨从外国带回来的),这样的搓板不但易于搓洗,还便于脏水下流。
修理搓板的活儿少,赚钱不易。有了硬币后,有些店铺使用一种“钱板”,类似于带壕沟的小搓板,只不过功能是集中硬币,所以匠人们就又添了新活儿,吆喝也改成了“修理——搓板——”“修理——钱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