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地,打着天津旗号的吃食不少,除了包子就是“煎饼馃子”。有一回,在北京朝阳区办事,见路边一个小车上写着“天津煎饼”,许是勾起馋虫来了,就走过去要了一套,看见大姐从盆里舀出来一勺面糊,就随口问了一句,这是嘛面的。大姐很痛快地告诉我,白面的。我听了一楞说,好么您了,还号称“天津煎饼”,根本就不是那码事儿啊,幸亏您没叫“煎饼馃子”。那大姐一听赶紧解释,咱就是煎饼“裹着”,你想裹油条也行,你想裹薄脆也行。简直就是驴唇不对马嘴,你了肯定也猜着了,这套三块五的煎饼馃子,真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唉。
其实,煎饼是以绿豆为主料(有的掺点糜子面),磨成糊状。摊成煎饼,再摊上鸡蛋,软嫩鲜香。然后卷上酥脆的棒槌馃子(油条),抹上面酱、腐乳,撒上葱花、芝麻等小料,从中间折起食用,香气扑鼻,味美适口。
卖煎饼馃子也有点讲究,首先小车一定要干净,让人看着舒爽。其次煎饼馃子原料得好。摊煎饼一定不要掺白面,掺白面的煎饼不但入口发粘,而且还会有一种淡淡的酸味。面一定要用纯绿豆,越纯越好。有的小贩干脆把青花的小石磨搬到推车旁,边磨边做,让食客看见就已然情不自禁,馋涎欲滴了。卷在煎饼里面的馃子、馃篦(油条、薄脆)一定是当天新炸的,脆香焦黄。另外,煎饼上撒的一定是切成细碎的香葱末。
一位大作家在散文中这样描写煎饼馃子“舀一勺面摊在平底铛上,磕上鸡蛋,快速摊匀,撒上香葱,将煎饼迅速翻转过来,然后把油条或者薄脆放入,依次抹上面酱、辣酱,撒上一些椒盐和芝麻,浓浓的面香和鸡蛋的香气早已经把食客的肠胃刺激得咕咕作响。接过来咬上一口,煎饼爽滑,馃子脆香,加上面酱的浓郁和芝麻的诱人,一天的好心情已经从早点开始了。”
煎饼馃子虽然出名,可在酒楼饭店里是吃不着的,一定要到街头一个个推车的小贩那儿,才能买到这种带有浓郁津味的平民小吃。煎饼馃子是千千万万天津人每天的早点,也是万万千千天津老百姓的谋生之道。
有人说了,你说得没错,可我没听说过卖煎饼馃子还吆喝的。这您没错,咱们吃煎饼馃子都是早起,买卖好的都得排队,还用得着吆喝吗。可到了晚上,尤其是到了午夜,再卖煎饼馃子,就得吆喝了。晚上出来的小贩挎着一个带有保温层的食盒,里边放着一套一套烤得焦脆的煎饼馃子,专门到戏园子、电影院、舞厅、书馆、茶楼门口,尤其是半夜散场的时候,只要吆喝一声“烤煎饼——热乎地——”,立马就会被团团围住,买主不但有观众,还有名角呐,二三十套一会儿就卖完了,要是不吆喝,卖得出去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