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津声津世,就是这么哏全文阅读 > 第5章 卖秫米饭

第5章 卖秫米饭


  “买秫米饭来——”过去的老天津人早晨不吃太油腻的食品,一般都吃些素净的,图个神清气爽。清朝年间天津极少见豆腐房、锅巴菜铺和炸馃子铺,这些早点的兴起是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事。老辈儿“卫嘴子”早晨最爱喝碗又热又甜的秫米饭,吃个蒸饼、糖面粽儿、烧饼嘛的,觉(jiao)得挺滋润。

  老年间的秫米饭像今天的豆浆一样普遍,街巷随处可以听到粥挑子的叫卖声。大早起,胡同里就传来清脆的梆子声和“卖秫米饭来——”的吆喝声。秫米饭是黏秫米(黏高粱米)掺少量江米(糯米)用文火慢慢熬成的粥,粥中还要加白糖和糖桂花汁,口感香滑柔糯,甜丝丝中还带着桂花的滋味。要说因秫米粥出名的还得数万顺成。

  民国初年,静海独流镇人段玉吉,经常来往于老家和天津之间,以卖麻秆、秫秸等为生。一来二去他发现南市一带的人喜吃甜食,就改行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开了秫米饭,很受老百姓欢迎。于是就在南市东兴大街开了一家秫米饭铺“万顺城”,除了秫米饭之外,还增加了别具风味的八宝莲子粥。这万顺成就是今天辽宁路与长春道交口的“津津小吃坊”的前身。

  同样靠卖秫米饭起家的还有老字号清真糕点店“桂顺斋”。1924年,北京通县人刘珍(号星泉)来天津后,在南市买了个门脸儿经营回民小吃,主要卖糖火烧、秫米饭、杏仁茶等,从此起家。

  天津最后两家秫米饭铺都在东马路,东北角与东南角各有一家,门脸很干净,东西也地道,后来都改行了。

  串胡同卖秫米饭的一般都是稍微上点年纪的大爷。担子的一头是带炉子的大铁锅,另一头的玻璃盒子里放着青红丝、糖桂花,下边放着大碗和水筲。盛饭的工具是一个锯成斜口的竹筒,竹筒的中腰安着一根竹片做手柄。揭起锅上的木盖,清香扑鼻。粘稠的秫米饭翻着小泡冒着热气,上飘着一层滚圆的小枣。卖秫米饭的大爷非常麻利地接过钱装在围裙的口袋里,左手取碗,右手从锅里抄起竹筒,将秫米饭倒在碗里,然后从玻璃盒子里抓出一屡青丝红丝撒在饭上,再浇上糖桂花。一碗秫米饭进肚,鼻尖冒出汗珠,再来上个红果馅的蒸饼,那香甜的滋味,如何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