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串胡同卖早点的很多,比如“大馃子热面茶——”。天津人称为“馃子”的食品,实际上就是外地人所说的油条。其实,天津人叫“馃子”,还有点语言习惯在里边。天津古代是徽军驻扎地,很多词源于南方口音,比如管小吃都叫“果儿”,什么果仁儿、大仁果儿、果儿脯。跟早点有关的“馃头儿”、“馃子饼”、“糖馃子”,也叫“糖皮儿”。还有“果篦儿”,其实“馃篦儿”本意是“馃饼儿”。意思是饼状的馃子,只不过很薄,炸出来有很多类似筛子的小眼,像个篦子。
关于馃子的配料,天津饮食业的老人张口就来“一矾、二碱、三盐”,也就是说,在适量的面粉里,加入上述比例添加剂,炸出来的馃子最为香脆,当然还有火候的掌握,那就得看操作者的手艺如何了。
提起馃子,还跟岳飞有点关系。宋朝的奸臣秦桧和老婆王氏害死精忠报国的英雄岳飞。当时风波亭附近有一家专卖油炸食品的小店,老板正在油锅旁炸食品,得知岳飞被秦桧夫妇害死的消息后,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从盆中抓起一块面团,捏成一男一女两个小人,并将它们背靠背粘在一起,丢进油锅,随口高喊:“吃油炸秦桧啦!”这一喊,周围的百姓就都明白他的意思了,便一齐拥上来,一边动手帮着做,一边帮着喊,还一边吃。其他的饮食店见状,也争相效仿。当时,整个临安城都做起“油炸桧”,并很快传遍全国。后来有人索性将这小吃叫成“油炸鬼”。由于这个品种形状像棒槌,到了清朝年间,人们又将它改名为“棒槌馃子”。天津人说话图省事,干脆去掉了“棒槌”就留下“馃子”了。
面茶也是天津有名的风味传统小吃之一。起源于清朝末年。面茶是咸味稀食,最初是熬茶为汁儿,对入炒面,加麻酱汁,所以叫“面茶”。
现在的面茶,是用糜子面儿掺小米面熬制而成,盛到碗里时撒上碾碎的熟芝麻盐儿,淋上麻酱汁(麻酱用纯香油调成)。既营养丰富,又起调胃润肠的作用,所以是闻名天津的早点。
天津卖面茶的,清末民初以小关的上岗子最为有名,主要是用料纯正,后多家制售,几乎成了十字街一带土特产。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鸟市杨氏最著称。杨氏行三名杨玉坤,天天由儿子打下手,自西头挑担到鸟市大街南头东侧一条小胡同内售卖。杨三卖面茶料精活细,面茶需要转着碗边喝,不用勺,小贩盛面茶也不能大勺?(kuai)。杨三盛面茶用浅槟榔勺,浮皮盛一下,再中间舀一下;杨三盛一勺,点一下头,非常认真,也成了习惯动作。而且浮皮(老主顾吃面茶专要皮子)凉,中间热,一勺凉,一勺热,吃时适口。一直到后来鸟市被砸烂,杨三担挑到西北角、大伙巷口摆摊,仍然盛面茶时点头不已。他卖面茶,一律分两层加“双加料”,而且用圆头小竹尺,把麻酱搅入碗下第一层,然后再盛上半碗面茶,撒熟芝麻盐儿、淋麻酱汁。麻酱汁一条一条,很细,构成网状,又好看又好吃。天津民俗大家张仲先生的小说《龙嘴大铜壶》中的杨四,就是以杨三为模特的。我们小时候常去南市喝面茶。喝面茶从来不用筷子不用勺,就端着碗顺边喝,完事后碗里干干净净,面茶不沾碗,至于小贩把馃子和面茶一起出售,为的是让早点干稀搭配,孩子们也乐得用大馃子沾着麻酱、芝麻盐一起品味,那滋味,美。至今记忆犹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