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戗面——馒头”“硬面——饽饽”卖硬面饽饽的大多是山东人,三四十岁,脑袋上箍条毛巾,肩膀上挎一带子拴住的大笸箩,笸箩里面盖着一条小棉被,下面是热气腾腾的棒子面(玉米)饽饽和戗面馒头,还有糖面粽儿和蒸饼儿。因为饽饽有发面和死面之分,吆喝死面太不吉利,也不好发声要是吆喝“死面——饽饽”,得,谁还敢买你了的啊,所以吆喝“硬面——饽饽”。糖面粽儿其实就是糖三角,蒸饼就不用说了,只不过品种以馅来区分,比如红果的用铁夹子捏出点状放射形的凸棱,比如豆沙馅的,拿大料当戳子,压个红色花瓣等等。
过去卖的饽饽都是贴饼子,是用烧柴火的大灶铁锅贴出来的。这种灶天津人俗称“锅腔子”。那时候大杂院都垒个泥灶台,大伙儿公用,各家用自己的锅,烧自己的柴,做自己的饭,完事后拔锅埋火,就剩下个空朗朗的“锅腔子”了。大家伙熟知的天津“贴饽饽熬小鱼”就是用铁锅在这种柴火灶上做出来的,那真是饽饽里有鱼香,鱼汤里有玉米香,锅盖一揭,全院子香飘四溢,好么,我说着都馋了。现如今“贴饽饽熬小鱼”成了天津名吃,各大饭庄都有这道饭菜,只不过那饽饽比过去的小鱼还小,那小鱼比落座的人还数少,一人横许都轮不上一条,价钱可是不便宜,要是在饭馆吃一顿,咱到家里自己做能吃好几顿。再说没了锅腔子,也就没了当年的味道,徒有虚名而已。
山东人做得戗面馒头也好吃,据说是用大杠子一头插到墙里,另一头坐着操作者,反复碾压不断往里兑白面,蒸出来的馒头各个昂首挺胸。顺便说一句,戗面馒头都不像普通馒头那样是一个扁圆形状,而是细高形的,俗称“高桩”。有的卖家为了让馒头好看,趁还没揭锅,笼屉里放点硫磺,稍等一会儿出锅,等凉了您再看,黑面馒头比富强粉还白,只不过一掰开就露怯了。想想那时候人们真的不懂环保和污染,也不拿这些当回事儿,要是放在今天,还不得封了店家的门,罚他个底儿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