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乌豆”天津有一种小吃叫“乌豆”,其实就是煮五香蚕豆。
据说,老天津卫“乌豆”数天穆村的最好。这里还有段传说。那年,乾隆爷沿运河下江南,行至天津城北穆庄子(今天穆村)泊舟登岸,路过一家小铺,香气扑鼻,顿时引发食欲。只见店家笑迎来客,用荷叶托着热气腾腾的芽乌豆奉上。乾隆爷吃过以后,是赞不绝口,回到京城还惦记着乌豆,即令店主穆氏进宫,专煮芽乌豆,每日早膳必食,一时成为宫廷食品。天津“乌豆”自此声名大振。
老辈儿也有人坚持这种小吃名字应该写作“捂豆”。因为小贩卖豆时要盛在一个木盆里,上面加棉套盖,越热越捂香味越足,所以叫“捂豆”,这话也有道理。
说起来这乌豆名字也不是随便瞎起的。子弟书、鼓词《大西厢》莺莺有唱词道“若老夫人知道了你千万别害怕,咱们娘儿们不打这场斗殴的官司有一点太窝囊——乌豆带面汤,破枕头漏了一点儿糠”看看,莺莺小姐管它叫“乌豆”,这也算是一点考据吧。
我家门口过去有个卖热乌豆的中年小贩,一口纯正的天津话、斜挎着一个椭圆形木盆,单手拢耳吆喝“芽——乌豆——热地”、“热芽乌豆——”,那人的乌豆熟软适口,五香味浓,真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老人们买点乌豆下酒,孩子们也跟着沾光。今天想起那盛着冒热气芽乌豆的荷叶蒸腾起的一阵阵芬芳清香,还是令人久久回味。
我读了鲁迅先生《孔乙己》后,总觉得那其中说的“茴香豆”,就是天津的“芽乌豆”。现在天津卖正宗“芽乌豆”的很少了,很多风味小吃也消失了,就如孔乙己说的那句“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