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现代 > 金牌投资人(全三册)全文阅读 > 第120章 C轮魔咒(3)

第120章 C轮魔咒(3)


  方玉斌流露出欣赏的目光,在他看来,蒋若冰的问题总能问到点子上。他侃侃而谈:“众所周知,一家创业公司从成立到上市,会经历若干轮融资。但是根据多年来的统计数据,只有10%的创业者能够拿到C轮融资的钱,剩下那90%的创业者,会倒在C轮融资的门槛上。这在投资圈,是有名的‘C轮死’魔咒。因此我把C轮融资,看成创业公司的一场大考。”

  蒋若冰兴致颇高,一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架势:“为什么会出现‘C轮死’,这个魔咒就这么灵验?”

  方玉斌答道:“灵不灵验,事实已经做了回答。90%的创业公司拿不到C轮融资的钱,已经是多年来的一条规律。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我分析有两个原因。第一,投资圈里有句话:天使投资看人,A轮投资看产品,B轮看数据,C轮看模式。也就是说,在C轮之前,凭借优秀团队与创业激情,或许还能吸引投资者青睐,到了C轮,创业者就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商业模式了。许多创业公司拼劲十足,但并未提供一个有说服力的商业模式。”

  “你说了第一个原因,还有第二个呢?”蒋若冰追问道。

  方玉斌说:“第二个原因,我觉得可以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分析。投资人做的是钱生钱的生意,但毕竟不是开印钞厂的。到了C轮投资,许多创业公司的估值都逼近1亿美元,这其实已经超出了大多数风险投资的舒适射程。最终在资本市场上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并不多,1亿美元以上的估值会让很多风投感觉到投资升值的天花板快速逼近。因此,他们在出手时会异常谨慎。”

  方玉斌一口气说完,蒋若冰却陷入了沉思。方玉斌问道:“怎么,我说得不够明白?”

  蒋若冰摇头道:“你说得很明白。不过听了这一番话,顿时觉得压力山大。”

  蒋若冰接着说:“就拿亿家来说吧,袁总成立这家公司时,凭借自身人脉吸引了许多资金,这应当算作天使轮投资。星阑资本进入,是A轮投资。袁总曾希望启动B轮融资,结果却是一波三折。美国的风投临时变卦,最后还是星阑资本注入了两亿现金,帮企业渡过难关。接下来,亿家就得面临‘C轮死’的大考了。”

  方玉斌说:“C轮融资的确是个坎儿,大家一起努力吧。如今星阑资本是亿家的最大股东,你又是公司董事长,咱们已经是命运共同体,只能风雨同舟了。”

  “对于亿家下一步工作,有什么规划?”方玉斌问道。

  “专业化,做细分市场。”蒋若冰快速答道,“P2P金融,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定位,我们是做银行不愿做和做不好的事情,绝不是和银行抢生意。一味贪大求全,必定会栽跟头。”

  “说说具体的。”方玉斌递给蒋若冰一瓶饮料,自己也抿了一口茶。

  蒋若冰把饮料放在一边,并没有喝。她说道:“必须坚持做抵押贷款,少做甚至不做信用贷款。亿家将对大量借款信息进行层层筛选,包括还款意愿、还款能力评估等,同时安排线下近100人的风控团队来审核,选取具有足额房产或汽车的抵押贷款业务推荐给理财人。”

  方玉斌点头说:“步子走稳一点,这个我赞成。”

  蒋若冰说:“我还有一个规划,就是收缩战线。之前袁总热衷于去各地开分公司,我觉得,与其撒大网,不如确立一两个重点区域精耕细作。”

  方玉斌思忖了一下,说:“收缩战线不是不可以,但也要考虑规模效应。假如亿家的交易规模始终起不来,拿什么吸引C轮投资?”

  “收缩战线与扩大规模并不矛盾。我们并非怯战避战,而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中国的经济规模足够大,尤其像长三角或京津冀区域,一座城市就能支撑起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的借贷规模。锁定北京与上海两个城市,就够我们赚个盆满钵满了。”说这番话时,蒋若冰在温婉之外,更展现出一股女强人的干练。

  蒋若冰继续说:“况且以亿家的实际状况,向全国扩张还不到时候。我们的贷后体系远不能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遇到欠债不还的,催收、起诉、拍卖都是体力活,更是大工程,催收再给力,律师再厉害,光来来回回的机票差旅费都足以让你赢了官司输了钱。就我的观察,别说亿家了,国内根本没有一家P2P平台,能够解决这些棘手难题。对于P2P平台,关键还得看逾期率、不良率是否可控,覆盖率是否合理。否则做得越大,风险越大。”

  “我明白你的意思。”方玉斌笑起来,“当年毛主席点将,让粟裕率部过江,粟裕却提出暂不过江,把主力部队集中在江北打大仗。毛主席同意了粟裕的意见,才有了后来的淮海战役。”

  “我还打算推出一些新举措。”刚坐上亿家金控董事长宝座的蒋若冰,谈起未来规划滔滔不绝,“公司会建立一套制度,凡是涉及资金风险的风控岗位和管理团队,必须把自己的资产拿出来,没钱的拿房子抵押贷款,全部交来做保证金,职位越高岗位越重要的交得越多。当出现逾期和坏账时,先用保证金垫付。我在会上说了,希望大伙不要怪我心狠,谁让咱们做了P2P呢!风控嘛,就要对自己狠一点。”

  “这个法子不错。”方玉斌轻拍桌子,“在投资者受到损失之前,团队成员就得先倾家荡产!如果团队成员不想受到损失,那就不能让投资者受到丝毫损失。”

  蒋若冰继续说:“亿家在内部管理上,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我之前在银行工作,知道银行的管理制度经过多年完善,总体还算健全,诸如以前那种出纳员卷款潜逃的事,估计现在不大会出现了。但新兴的P2P平台,这方面还差得远。譬如亿家吧,几千万的资金流水是小意思,可好些个员工几年也挣不了100万。面对巨款诱惑,只能用强有力的监管来避免滋生贪念。”

  方玉斌不住点头,在运营P2P平台的细节管理上,蒋若冰的确比袁瑞朗胜出一筹。他问道:“你说的这些很好,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准备用多长时间完成?”

  “这些工作已经在推进中,最迟4个月,也就是120天就要见到成效。”蒋若冰信心满满地说。

  “120天?”方玉斌颇为惊讶,“是不是太急了?”

  “一点不急。”蒋若冰说,“管理学中有一个‘120天理论’——系统性解决公司存在的管理、业务复杂问题的最佳变革期为120天,如果不能在这期间解决,则多数管理问题将继续存在形成惰性。”

  方玉斌沉思了一会儿,说:“理论是人发明的,工作更得人去干。你如今是亿家金控的掌门,有什么思路,放手去做吧。”

  “谢谢投资人的信任。”蒋若冰笑起来,旋即,她又说,“还有一件事,想同你商量。我想把亿家公司名称改一下。”

  “给公司改名,怎么改?”方玉斌问。

  蒋若冰说:“所谓金控,意思是指金融控股。比如在台湾,就有五大金控家族,分别是富邦国泰蔡家、新光台新吴家、中信辜家、元大马家与华南林家。这些金控集团,旗下拥有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产业链上各类公司,是不折不扣的金融财阀。袁总曾经说过,亿家从互联网金融起步,远景目标正是建立一个全产业链的金融帝国。”

  蒋若冰接着说:“我觉得,袁总的心太大了。P2P金融不应是传统金融的颠覆者,反而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从客观条件来说,P2P金融也没有颠覆传统金融的能力。因此,叫金控太霸气,也没有亲和力。不如叫亿家金服,彰显我们是一家服务型金融企业。阿里旗下的蚂蚁,不也叫金服吗?”

  方玉斌手托着下巴,缓缓说:“我也觉得,金控有些名不副实。但企业名字毕竟是袁总定的,如今他刚离开,我们就改名,是不是……”

  蒋若冰说:“袁总既然辞去董事长职务,说明他不愿介入具体经营,改名这种事,他应该不会介意。再说他还是亿家股东,未来公司发展得好,自然求之不得。”

  “话是没错,但最好还是跟他打声招呼。”方玉斌说。

  蒋若冰无奈地两手一摊:“我们根本联系不上他。”

  方玉斌又想起袁瑞朗发的朋友圈消息,他拿起手机,见自己的留言并未收到任何回复。方玉斌摇头道:“自打缺席董事会会议后,他就连面都不露一下。先是发来一则声明,放弃了牛卡计划,接着又辞去董事长。”

  “是呀,”蒋若冰说,“那么多交接手续,还有他名下的股权如何处理,都是委托律师来办的,自己从不现身。我给他打了好多电话,始终关机。”

  方玉斌苦笑道:“我也联系不上他。只是看朋友圈消息,才知道他去了国外。”

  蒋若冰拧开面前放了很久的饮料,抿了一口说:“袁总大概还在生气,不想见我们。”

  想到与袁瑞朗多年的交情,方玉斌心情有些沉重。他说:“袁总是我的恩人。当初提出让他退出管理一线,既是为公司好,也是为他好。可我只是请他让出总裁位置,没想到他却把董事长也辞掉,彻底离开了公司。”

  方玉斌的眉头皱着:“我觉得,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否则,他干吗不辞而别?”

  蒋若冰不停喝着饮料:“你也清楚袁总的个性,他的面子观念很重。假如真有什么误会,也只能让时间去冲淡一切。”

  蒋若冰把饮料瓶放回桌上,说道:“他现在云游四海,可是逍遥快活。我把董事长跟总裁一肩挑,不过就是帮他和其他股东看摊子。在亿家,我又没有一分钱股份,说到底只是个高级打工仔。”

  “你可不是打工仔。”方玉斌说,“没错,如今你还没有公司股份,但上次董事会会议就明确了,将推动管理层持股。”

  蒋若冰露出笑容:“我知道。今天的话只是随口一说,可别以为我是跟你这个大股东催要股份。”

  方玉斌哈哈大笑:“董事会会议决议里写得清清楚楚,达到什么业绩,你就会拥有相应的股份,跟我催也没用。”

  两人正说笑着,办公室的敲门声响起。随后,苏晋走了进来。蒋若冰转过身,热情地打招呼:“苏老师!”

  “蒋总,你好!不知道你在这儿。”苏晋礼貌地回应,表情却有些冷淡。

  “我来找玉斌谈点事。”蒋若冰说。

  “你们谈工作吧。我一会儿再进来。”苏晋一边说,一边就要掩门出去。

  “不用。刚好谈完。”蒋若冰笑嘻嘻地站起身,拉住苏晋的手,夸奖起苏晋的皮肤与气色。

  聊了几句,蒋若冰便拎起皮包,告辞说:“还是把二人世界留给你们吧,我先走了。”

  方玉斌起身相送,到门口时,蒋若冰又问:“刚才说公司改名的事,你没意见吧?”

  方玉斌答道:“还是再想想吧。”

  4 讨不回钱,既不要找市场,更不要找市长

  苏晋来到办公室,是约好与方玉斌碰头,一起回江州。苏晋的堂兄苏浩前些日子回到江州,一家人今晚聚会。

  蒋若冰离开后,苏晋对方玉斌说道:“你们聊得挺开心嘛!”

  “当然。”方玉斌笑着说,“若冰是个好人呀。没有她,我这个人问题还迟迟解决不了呢。”

  “怎么,你们都要谈婚论嫁了?什么时候发请柬,我也来讨杯酒喝?”苏晋脸色不悦,嘴上调侃道。

  方玉斌说:“我和她谈什么婚,论哪门子嫁。我是说,没有人家搭把手,你怎么肯给我改过自新的机会?当初要不是和她去江州,挨了一通暴揍,你也不会来医院看我,没准现在还跟我闹别扭呢。”

  能够让苏晋回心转意,方玉斌还真有些感激蒋若冰,一来去江州讨债遭遇意外,苏晋赶来探视,两人的关系终于出现转机;二来蒋若冰对自己颇为热情,或多或少让苏晋产生危机感。

  “胡说!”苏晋脸色转晴,嘴上却不饶人,“当初我是看你被人打得头破血流,一时心软,跟她有什么关系!”

  方玉斌说:“既然我都改过自新了,你看咱们是不是该谈婚论嫁了?趁着今天回江州见伯父伯母,我再把这事提出来。”

  “甭得寸进尺。今天回江州,是因为我哥回来了,你别光顾着自己的事。”苏晋脸上闪过一丝红晕。

  方玉斌收拾好办公桌,又穿上外套,说:“早点出发吧,到了高峰期,路上又堵成一锅粥。你哥好不容易回来,咱们可别迟到。”

  一路飞驰,下午5点过,两人便来到江州家中。父亲苏定国一直操心女儿婚事,如今见方玉斌与苏晋和好如初,自是满心欢喜。苏晋母亲与苏浩出来打了个招呼,便回到厨房,忙活起一家人的晚餐。

  心情大好的苏定国与方玉斌聊起天,方玉斌问:“伯父最近身体还好吧?”

  苏定国点头说:“好得很!白天能吃能喝,晚上睡得香。旁人如果不说,我都快把自个儿的年纪忘掉了。”

  苏晋插话道:“身体再好也要注意保养,我怎么听妈说,昨晚你出去吃饭,又破了酒戒,回到家还醉醺醺的。”

  “你妈别的不行,打小报告倒不含糊。我们家这乱告状的歪风,该治理一下了。”苏定国为官多年,有时同家人开玩笑,也像在大会上做报告。

  苏定国又说:“昨晚是几个老部下请我。如今人家都出息了,有人还当了市领导,我端着架子滴酒不沾,人家还不得说我倚老卖老。”

  “都和谁呀?”苏晋问。

  苏定国说:“你林叔叔、楚叔叔,还有其他几个,你不认识。”

  苏晋说:“听说林叔叔刚调回市里,当副市长了?”

  苏定国点头说:“这小子进步很快。我当市委副书记那会儿,他还在市委政研室做副主任,整天窝在办公室给领导写材料。如今,刚去下面当了两年县委书记便高升了,到市政府分管经济工作。”

  苏定国接着说:“昨晚所有人都在祝贺小林,他却说压力很大,一上任就碰到烫手山芋。这几年,经济增速放缓,各种矛盾爆发出来。尤其是企业债务问题,许多企业欠了一屁股钱,债主没办法,便跑来堵政府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