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竟然想通了全文阅读 > 第6章 第一夜:关于世界——他人即是地狱?(2)

第6章 第一夜:关于世界——他人即是地狱?(2)


  佛祖摇摇头,说:“你所知的真相只在这小小佛堂内,不知各人因果。富家子的那笔钱是打算首次尝试赌钱的,钱袋丢了便无事,找回钱袋,此后便沉迷赌场,最后倾家荡产。穷人有了这钱,妻子可度过危机,一家从此不遇灾难,过着清贫却无忧的生活。没有这袋钱,妻子病逝,穷人此后将痛恨神佛不公,自甘堕落去做了真正的盗贼。商人本来在此与富家子的一场纠纷,耽误了出海,反而可得平安——他如今的命运却是要在一场暴风雨中葬身鱼腹。”

  “这是个佛教的故事,颇有宣传因果的意义。但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一个人即使坐上了神的位子,也做不到全知全善。妄加干涉、判断他人,自以为出于善意,在他人立场看来又何尝不是祸害呢?”阿杰叹道。

  “So,你想说,自以为好意而帮人,在别人看来,反而可能是成了恶?这不就变成了‘他人即地狱’了吗?”我抓住机会诘问。

  “没错。不过,前提是我们自以为‘眼见为实’,看到的就是对的。说到底,当人以为自己客观到足以评判他人时,也许就一念成魔了。”

  大侦探和小贩

  “你在那种移动的杂货车上买过水果吗?”阿杰见我点了一份水果色拉,突然问道。

  “你说的是火车上那种水果卖得超贵的杂货车?”

  “对。有的火车站台上也有这种杂货车。一般都会卖得比其他地方要贵一些。不过,你有没有遇到下面这个故事中的大侦探遇到的情况呢?”

  有一次,我乘火车旅行。火车在一个小站停下时,我走下车,到站台上散步,同时看看有什么可吃的。

  这时,一个小贩推着移动杂货车来到我身边,车上是盛满苹果的木桶,里面的苹果看起来又大又红,个个饱满,我一问之下,觉得价钱还很便宜,便买了一大袋。

  上车后,我回到座位,准备享用我的大苹果。

  然而,我仔细看了看袋里的苹果之后,心里不禁大呼上当。袋里只有少数几颗苹果个头饱满,大多数都很小。我还不死心,一颗颗挑出来看,愈看愈失望。

  “这是你的一次上当经历?说好的大侦探呢?不会就是你自己吧?”我吃了一口色拉,发出一段三连问。

  “呵呵,首先,这个故事并不是我亲身经历的,我只是用第一人称来讲而已。其次,这也是一个需要换角度来看的故事。”

  “你想说小贩其实是无辜的?”我根据阿杰的语气,猜测道。

  “看来你逐渐跟上我的思路了。我很欣慰呀!”阿杰又开始得意起来。

  当时,我的第一个念头是小贩一定是在为我装苹果时,趁我回头看火车的一瞬间,将苹果调包了。但仔细一想,似乎又不太可能,那小贩的动作没有那么快,也不知道我会转移视线,应该来不及马上调包。既然不是调包,那么,他一定是将大苹果摆在木桶的顶部,以此来吸引顾客。待顾客真正要买时,他就拿桶下面的小苹果。

  没错,这种假设很合理,对没有时间自己挑选苹果的客人来说,小贩这样做很难被发现,而且客人买了苹果就离开,发现上当之后也无法回来索赔了。一定是这样的。我对自己强大的推理能力感到非常满意,同时对小贩的不诚实感到非常气愤。

  “对啊,我也是这样想的。”我打断阿杰的话,“可是你不是说小贩是无辜的吗?”

  “唉,你这急性子能不能改改。人家话还没讲完呢!”阿杰眉头一皱,继续讲下去。

  啃着仅有的几颗大苹果,我渐渐冷静下来,开始重新回顾“案情”。考虑到“作案动机”和“实施犯罪的可行性”,我不禁怀疑起最初的推理:小贩真的有意这么做吗?难道他每天都是把大苹果放在上面,把小苹果放在下面吗?在杂货车移动的过程中,这种摆放一旦因为摇晃而改变,他岂不是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新摆……

  等等,想到这里,我忽然发现自己的推理有一个巨大的漏洞。

  没错,那就是:杂货车是在不断移动中的,苹果的大小是不一的,即使在静止状态下摆好,也会因为杂货车的移动而改变,最终,导致一个稳定的结果。

  这个结果,就是当时我所看到的,大苹果在上,小苹果在下。换句话说,整车苹果的平均大小并不是我正在吃的这颗苹果这么大,小苹果在杂货车晃动过程中不断“沉”到下方,大苹果下不去,就自然而然留在了上面。

  “也就是说,罪犯并不是小贩,而是杂货车。”我又忍不住打断阿杰,替他下结论。

  阿杰白了我一眼,冷笑道:“可惜啊,我亲爱的华生,杂货车还不是真正的罪犯。”

  如果只是看到表面的大苹果,我大概还不会产生后来那种被骗的愤怒。除了摇晃的杂货车,又大又红的苹果,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让我“上当”,那就是价格。从小贩角度来说,苹果是按照平均大小去定价的,也许比水果市场或超市里稍微贵一些。可是,从我的角度来说,这个价格是以大苹果去衡量的,不仅不觉得贵,反而很便宜。这就是以不同的参考值,产生了不同的心理预期。

  “所以,导致大侦探‘上当受骗’的真正的罪犯还是大侦探自己的心理预期。小贩也好,杂货车也好,都是无辜的。”我再一次无视阿杰的抗议,给故事下结论。

  “别得意,还有另一种可能。这个故事中的小贩是诚实的,但不够聪明,没有想到顾客会误以为他卖的都是大苹果。如果他够聪明,却仍然不提醒顾客注意苹果的平均大小,那就有欺诈的嫌疑了。人心难测,别把人想太坏,也不排除有坏人的可能呀!”

  唉,又让阿杰将了一军。

  狭路相逢,智者如何取胜

  “狭路相逢勇者胜。”阿杰忽然开始了一个新的话题,“这句话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很简单呀,就是说在狭窄的地方相遇,勇敢的一方会胜出。”

  “你漏了前提。这句话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就不一定正确了。”

  “什么前提?”

  “前提是:敌对的双方。也就是零和博弈,双方相遇,总有一方要输,所以这个胜,指的是干掉对方。”

  “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在零和博弈里是理所当然的。不过,很多时候,人们说这句话的时候,没有想到前提已经不是零和博弈了。两方看似有利益冲突,其实是有可能都达到Win-Win的结果。这时候,胜出的方式就不是勇,而是智了。这里的智,也是要换个角度来看问题。”

  一个绅士要过一座独木桥,刚走了几步,迎面走来一个孕妇。绅士转过身回到桥头,让孕妇过了桥,等孕妇过去,再次上桥。绅士走到桥中央时,又遇到一位挑柴的樵夫,他见樵夫担柴非常辛苦的样子,又回到桥头让樵夫过了桥。这之后,绅士想:还是等急需过桥的人都过了,我再上桥吧!终于,桥上的人都已通过,绅士匆忙上了桥。

  没想到,绅士快要到桥头的时候,迎面走来一位推车的农夫。绅士觉得这次让自己先通过是更合理的选择,他摘下帽子,向农夫致敬:“先生,你看,我就要到桥头了,能不能让我先过去,你再上桥呢?”农夫瞪了绅士一眼,说:“你这悠闲的人,没看见我推车急着赶路吗?”两人不肯谦让,争吵起来。

  这时,河面驶来一艘小船,船上坐着一个牧师。两人叫住牧师,请他为他们评理。

  牧师问农夫:“你不让的理由是你的事更急吗?”

  农夫连连点头:“是的,我真的很急,晚了就赶不上市集了。”

  牧师说:“你的时间既然如此宝贵,为什么不尽快给这位绅士让路呢?你只要退几步,绅士便过去了,你不就可以早早过桥了吗?为什么要和他争执不下,浪费时间呢?”

  农夫听到这话,想:没错啊,我怎么这么傻,在这儿浪费时间?于是就退下桥,让绅士过去。

  绅士通过后,想向牧师致谢。牧师又笑着问绅士:“你执意要农夫给你让路,是因为你已经快到桥头了吗?”

  绅士点头道:“牧师先生,你不知道,在此之前我已经给许多人让了路,如果继续让下去的话,我便永远过不了桥。”

  “可是,如果农夫不让,你仍然过不了桥。”牧师又问:“你既然已经给那么多人让了路,何不再让农夫一次?即使过不了桥,至少还能保持你的绅士风度。而且农夫过去之后,你不就能够过去了吗?”

  “牧师的话挺有道理的,农夫谦让可得时间,绅士谦让可得风度。看来,他就是在狭路相逢中胜出的‘智者’了吧!”

  “算是吧!不过,如果故事中的农夫没有推车,那么独木桥的问题,其实还有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法。”

  好吧!我就知道阿杰一定不会让我猜到真正的答案。这次,我没有打断他,阿杰等了一会儿,就讲出了第二个故事。

  上高中的时候,校门口有一条小河,河边有一片树林,河边和树林之间有一道只能容纳一个人通过的田埂。那时候,我们去树林玩时,都会抄近路通过那条小道。

  有一天,我走在田埂上,迎面遇上了校长。校长看到我笑着说:“你这顽皮的孩子,是要过去树林玩吗?”

  我不好意思地说:“看书看累了,想去散散步。”

  校长似乎看透了我的真实目的,却没有戳穿,说:“放松一下是好事,不过既然遇到校长,怎么也得出个题目考考你才行啊!”

  我想:在这种地方,也没有纸笔,能出多么难的题目呢?大概是国文、历史什么的吧!简单。于是,我自信满满地答道:“好的,校长,您出题吧!”

  不料校长笑着问了一个奇怪的题目:“你们平时都怎么过这道田埂啊?”

  我说:“就是这么慢慢走过去。”

  校长又问:“如果像我们这样两个人遇上了呢?”

  我说:“这样的话,两个人就要小心侧着身子过,如果不小心,就可能两人一起摔到田埂下面的水洼里。我就和一个同学一起摔过一回。”

  校长摇摇头,说:“这是一个答案,不过不是最佳答案。两人慢慢侧身而过,既不快,也不安全。有没有别的办法,能够让两人又快又安全地通过呢?”

  这个问题可把我难住了。最安全的方法,还是让一个人先退回去,让另一个人先通过。可是这也太费时间了,不符合“快”这个要求。如果两个人在侧身通过时加快速度,又很容易掉下去,不符合“安全”这个要求。我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只好用求助的眼神望着校长。

  校长也没有讲出答案,而是向我张开了双臂,说:“你也做这个动作。”

  我一时没有明白校长要干什么,也只好也张开了双臂。下一秒,校长突然抱住我,使我双脚离地,然后原地转了一百八十度,再把我放下。

  我总算明白了校长说的最佳答案了。他先用拥抱固定了我们两人的重心,再利用离心力,把重量小的我“荡”到另一边。这果然是个又快又安全的方法。

  “这也行?我明白了,这是说要善于合作。但如果是一个女生遇到一个男生呢?”

  “那就是男生走桃花运的机会来了呗!”阿杰故意用猥琐的声音答道。

  污名与佛心

  “讲了这么多故事,貌似还是说人始终要往好的方面看吧!”我回忆了阿杰讲的几个故事,问道。

  “不一定。”不出我所料,阿杰没有轻易同意我的结论,“在现实生活中,大家还是会遇到很多不公正的事情。”

  “照你的意思,不就是要善于接受现实,发现不幸中好的一面吗?”

  “多数时候是这样。有的时候,善于接受不幸还不够,最好能善于主动承担不幸。当然,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更大的不幸。”

  有一个商人,带着一头驴和一匹马上路。马只需要驮商人,驴却要背负沉重的货物。驴向马恳求:“马兄,再这样下去我一定会累死。你能不能救我一命,帮我分担一些。”

  马想:驮货物是你的职责。驮人是我的工作。我们应该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本分才对。马用“各司其职,各守本分”的道理教育驴,驴精疲力竭,还没有听完马的演讲,就耗尽了力气,累死在路上。

  看见驴死了,商人大呼倒霉,只得下马步行,把货物全转到马背上,再加上死驴的驴皮、驴肉。

  “这个故事我听过。是个笑话。”我看了看阿杰,他并没有端起咖啡,“不过,故事还没讲完,或者还有第二个故事吧?”

  “看来,在我的调教下,你真的变聪明了呢!”阿杰笑了笑,接着讲下去,“驴和马的故事原本并不是笑话,而是佛家寓言。下面这个故事,也与佛有关。”

  有一座名刹,里面供奉着一串佛珠,据传佛陀曾佩戴过的。因此,虽然它地处偏僻,还是有许多僧人慕名前来,希望在佛珠的庇佑下,可早日修行圆满。

  有一天,住持召集全寺僧人说:“佛珠不见了!”

  众僧觉得难以置信。平日里,佛珠24小时有人轮流看守,而此庙又处于湖心小岛,即使有身手矫捷的飞贼,也必须先借助船只上岛。众僧环岛查探,没有发现任何可疑船只。排除了种种可能,只有一个结论,就是内贼所为。结论一传出,众僧一时人人自危,每个人都在怀疑他人的同时成了被怀疑的对象。

  住持方丈却毫不惊慌,他召集了全寺僧侣,说:“七日之内,只要那个偷佛珠的人悄悄把佛珠送还,我不会惩戒他,也不会公开他的身份,还会将寺里另一件修行宝物赠予他。七日之后,若佛珠尚未归还,说明本寺护宝不利,大家都有责任,届时老衲会与众僧一同皆离开本寺,去他处修行。”

  虽然住持方丈的话每个僧人都听到了,但是六天过去,没有人来归还佛珠。不仅如此,原本互敬共处的师兄弟之间也因猜疑而不再交谈,过去那个安宁祥和的气氛如今变成了令人压抑的沉重空气。

  最后一天,方丈对众僧说:“看来大家都是清白的,珍贵的修行宝物也不能诱惑你们放弃清白。既然如此,明天早上我们就离开此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