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竟然想通了全文阅读 > 第4章 序幕:“葡萄和十八只狐狸”的故事(2)

第4章 序幕:“葡萄和十八只狐狸”的故事(2)


  第三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同样,经过计算,发现了问题。它低头一看,地上居然有腐烂的葡萄和其他狐狸吃剩的葡萄皮。它说:“天哪,这葡萄掉下来之后的样子是多么恶心啊!居然还有别的狐狸吃这种恶心的东西?不行了,我要吐了。”

  这只狐狸也是一个批评家,不过它是媒体型批评家。我把这类思考者称为“认知失调的批评家之三”。有些媒体擅长以极端视角表达事实以达到增强话题性的目的,也就是炒作。从心理学上来看,这种行动与动机完全相反的情况却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可以说是“抵消作用”的极端化,被称为“反向作用”。

  第四只狐狸是一只非常年轻的狐狸。事实上,它一年前就远远地看到了这个葡萄架,是葡萄架的第一发现者。不过那时它还太年幼,父母不让它独自出门。经过了一年的成长,它终于获得许可独自行动。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却发现与高高的葡萄架一比,自己是如此的矮小,便伤心地哭起来了。它边哭边想:为什么葡萄架会这么高,不是说好了只要长大了就有机会吃到葡萄了吗?

  这类思考者,我称为“儿童”。儿童型思考者身上会出现心理学上的“倒退”现象,即个体在遇到挫折时,从人格发展的较高阶段退到较低阶段。简单来说,就是身体长大了,心却没有跟着长大,一遇到问题,就会回到儿童阶段。

  第五只狐狸的长相非常没有特点。它看了前面几只狐狸的表现后,来到了葡萄架下,望了望葡萄,就走开了。它想:我的身高和弹跳力都不出众,大家都吃不到葡萄,那我也别费劲了。反正别的狐狸肯定也吃不到,大家都一样,我也没什么可抱怨的了。

  这类思考者,我称为“大众”。顾名思义,这就是多数人的从众心态的表现。进一步讲,这种狐狸的思考方式是认为他人也有与自己同样的动机,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投射”。

  第六只狐狸和行动组那两只知识青年狐狸是同学。它来到了葡萄架下,很快也发现自己不可能吃到葡萄,心情非常不好。它想:我的命运怎么这么苦啊!想吃个葡萄都吃不到了。它愈想愈难受,最后郁郁而终。

  这种思考者,我称为“抑郁症患者”。他们虽然情绪上和行动组的“愤怒的青年”相似,但没有采取任何主动行为的意志,长期处于心境低落状态,不可自拔。

  第七只狐狸发现了问题之后嘴一撇,大喝道:“葡萄架虽高,也不是不可能达到的高度!别人说只有猴子才能吃到,我偏不信,我们狐狸中已经有成功者吃过了,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我们狐狸也一样行!”说完,它也摇摇尾巴离开了,准备下次再来进行一次演讲。

  这种思考者,就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励志大师”。无论他们实际上是如何面对困境的,仅从其演说内容来看,采取的是一种情绪取向的应对方式,在心理学中称之为“傍同作用”,即当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低于他人价值时,寻找与自己有关联的人来实现提升自我价值。

  智慧狐狸的方法:大家一起吃到

  最后一组是解决组,这一组的狐狸,都从现实出发解决了吃不到葡萄的问题,所以,它们都是人类社会中“人生赢家”的代表。面对吃不到葡萄的问题,这一组中的六只狐狸分别采用了六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第一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不仅拥有非常发达的大脑,还有一般狐狸没有的优势——经验。它早就觊觎葡萄多时,一直在观察情况,掌握信息,直到有一天,果园主人使用了葡萄架旁的梯子,它没有放过这个重要信息。终于,它等到了机会,借助梯子,轻松地爬上了葡萄架,摘到了葡萄。

  这类解决者,我称为“先知”之一。他们透过不断观察实践,累积了经验,获得了比别人更多的经验,自然能解决一般人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旁人的眼中,他们被称为天才和先知,这是因为大家看到了他们成功后的风光,没有看到他们成功之前的漫长探索。

  第二只狐狸也非常聪明,但缺乏经验,也没有耐心去长期观察。它的优势在于灵活的处世态度和广泛的信息渠道。它听别的狐狸说过,柠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但不像葡萄这么难以取得。既然吃不到葡萄,去尝一尝柠檬也算是满足了心愿了吧!因此,它便离开葡萄架去寻找柠檬了。

  这类解决者,我称为“先知之二”。他的行为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替代”,即以一种自己可以实现的目标来代替自己无法达到的目标。这看似和思考组的认知失调有些像,不同之处在于他是出于一种理性标准的比较改换了目标,并未出现认知失调的情况。

  第三只狐狸经过一番计算,发现以自己目前的水平和能力想吃到这葡萄是不可能的。目前做不到,不表示以后也做不到,既然能力不足,那就努力提升吧!于是,它报了一个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专门研究学习采摘葡萄的技术,很快,它明白了梯子的用法,终于如愿以偿。

  这类解决者,我称为“学生”。他们面对问题的方法,是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当发现自己知识能力不足时,就会透过进一步学习来提升水平,直到找到解决方案。

  第四只狐狸有一双狡黠的眼睛,具有超越一般狐狸的高智商。它发现自己和葡萄架的高度差问题之后,虽然也不会使用梯子,但却很快意识到“必须借助什么来缩短高度差”。它眼珠一转,心生一计。它回到狐狸窝,对几只狐狸说找到了摘葡萄的办法。等这几只狐狸来到葡萄架下,它趁它们不注意,用偷偷藏起来的铁锹将众狐狸打昏,将它们捆起来,踩着狐狸们的身体搭成的“狐狸梯”,摘到了葡萄。

  这类解决者,我称为“诈欺者”。利用他人来获取自身利益,虽为人所不齿,却也是一种在社会中被广泛使用的博弈之道。

  第五只狐狸是一只漂亮的狐狸小姐,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狐狸精”。看了一眼葡萄架之后,它想:我一介女流,靠自己力气,无论如何也是摘不到葡萄的,我何不利用美丽的外貌,借一借那些雄性的力量呢?很快,它找了一个男朋友,正是那位最先吃到葡萄的先知。狐狸先知将梯子的使用方法作为定情信物送给了狐狸小姐。

  这类解决者,我称为借势者。借势者,不局限于女性,只要是当自己力量不足时,会主动想到借助他人优势来达到目标的,都可算是借势者。不同于诈欺者,借势者并不伤害他人利益,而是以自己的某种优势与他人互补,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博弈手段。

  最后一只狐狸非常有世界观,能跳脱出个人目标来思考问题。它想,我自己吃不到葡萄,别的狐狸来了也吃不到葡萄,这是因为单凭一只狐狸的能力是无法摘到葡萄的。为什么我们不学习猴子捞月,众人合力去摘葡萄呢?于是它动员所有想吃葡萄的狐狸,大家一层层叠起来,搭成狐狸梯,最后,所有的狐狸都吃到了葡萄。

  最后这类解决者,我称为“领袖”。它不仅像诈欺者一样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像借势者一样懂得合作,更懂得合理整合资源、分配利益,运用团队的力量去解决困难问题。

  “讲完了。哎,你怎么还没吃完?”他放下咖啡杯,看着目瞪口呆的我。虽然阿杰在每个故事背后加的那些解读,我有些不以为然,故事本身还是挺有趣的。一个简简单单的酸葡萄故事,居然被他讲成了一个关于面对困难问题,各种不同人的应对方法及其心理动机的复杂故事。

  “今天就到这里吧!下周有空再接着讲。”

  “好的。我下次会带录音笔,你的故事有点意思,以后我可能会用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