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遇见“理心”师
这本书记录了我的小学同学阿杰和我几次谈话中提到的故事,最初的目的也只是提供给我自己阅读,最后还是决定分享给读者。
至于阿杰为什么要跟我讲这些故事,还得从去年我们第一次重逢的聚会说起。那时,我刚刚获得证书,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阿杰是我小学的同学,在班上坐同一桌,小学毕业之后,我们就再也没有联系,直到有一天,他不知从哪里知道了我的联系方式,多年不见,当然无论多忙都应该聚一下才对。见面一聊,才知道他是一名励志作家。
“就是那种用大道理鼓励人们努力奋斗的书吗?”我不屑地说,“唉,小时候觉得你懂得很多,总觉得你以后一定会是个学者或发明家,没想到沦落至此。”
“嘿,你不要搞错了,我不是那种教人如何成功的励志大师。我自己都算不上成功人士,怎么可能去给别人指点出路呢?”他很快地反击道。
“哦?那么,你是哪种‘大师’?”我继续揶揄他。
“一定要说的话,那我算是个‘理心’师吧!”他笑了笑,“在你这个心理咨询师面前这样说很不好意思呢!”
什么?一个没有受过专门心理学知识训练的人,透过讲大道理就想给人“理心”吗?我心里这样想,嘴巴上虽没说出来,可是阿杰却敏锐地察觉到了。
“你是不是觉得我这种门外汉没有资格帮助人解决心理问题?没错,如果和你们专业人士相比,我‘理’的不是心理,而是心灵。真的有心理障碍的人,还是需要找你们才对吧!不过,谁都有心里迷茫、困惑的时候,不一定心理疾病,至少也算是心病吧——我帮助的主要是这种人。”
“就算是这样,大道理谁都懂呀!你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仍然不放过他。
“唉,没想到过了二十多年,你说话还是这么直接啊!”他慢慢地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咖啡,“我一般不讲太多道理,而是讲故事。能听得进道理的,都不需要别人去启发;听不进道理的,直接讲道理就更没有效果了。故事则不同,讲法不同,意思不一样;听的人心境不同,故事的意味也不一样了。”
“这倒是有些新鲜。我们心理治疗里面有对话疗法,不过主要是让患者讲他们的故事呢!”
“当然,每个听故事的人都是带着自己的故事来听别人的故事。你们心理咨询师虽说要做到职业化,不能被不良的反转移所干扰,不过实际情况未必都是这样吧!”
听到这里,我心里一惊。没想到从他嘴里会说出“反转移”这个词。反转移,又称为逆向移情,是心理医生自身对个体(患者)的情绪反应。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心理治疗失败。看来,阿杰并非如他自己所说,对心理学一无所知。
“也就是说,讲故事的时候,自己不带入其中,所以也能更客观,更容易处理自己的情绪——对讲述者和听众来说都是如此。故事的讲法也根据不同对象而有所针对,每个人的问题不同,需要不同的故事来‘疏通’心灵,换个角度去看问题、看别人、看自己,这样才可能有所改变。如果你有兴趣听,我可以跟你讲几个故事,你就会明白这种方式和一般的讲人生道理有什么差别了。”
从这一天起,每周六晚上六点半他都会出现在这个街角咖啡馆,跟我讲述“理心”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