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的「大宗师」金庸归道返山,消息传来,其实对我来说不算「惊闻」;早在二年前,武坛就已得知金庸身体每况愈下的讯息,西山日暮,只是时间的问题了。不过,获接噩耗,一时间还是很难自已,江湖侠骨已无多,伤感、悲哀依旧难免。
20世纪的下半个世纪,可以说是金庸的世纪,拥有数亿读者的金庸,其影响力之深远、广大,即便是像高行健、莫言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难以望其项背,没有金庸,20世纪的中国文学,光芒一定逊色不少。金庸的武侠小说,承载了中国人半个世纪以上的梦想,这不仅仅是文学上傲人的成就,更是文化上的一个传奇,失去了金庸的江湖世界,很难想象几时才会再掀翻起水深波澜壮的浪潮。
金庸最大的传奇,在于他透过了他优异的武侠作品,向世人表明,武侠小说也可以堂堂皇皇的稳立于文学的殿堂上发光发热,一举扫落过去视武侠小说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的偏见,为武侠小说取得了名正言顺的「身分证」。武侠小说之有金庸,一如唐诗有了杜甫,小说有了《红楼梦》,都足以傲目于全球,成为中国文学可以代代相传的瑰宝。
武侠小说的通俗性,是其最重要的特色,可也正因其通俗,故难以获得正统文人的青睐,金庸小说彻底翻转了此一僵化的概念,即便以通俗娱乐为主的武侠小说,也足以绽现难以磨灭的绚丽光彩。文学是多元的,绝不必故步自封,限缩于「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框架中,寒鸦声中,流水绕孤村的柔美,读过金庸武侠的人,定能心领神会,初不必有过多过沉重的社会、写实包袱,而可以自得其乐。
武侠小说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小说类型,由于其所设定的背景,几乎是清一色的「古代」,因此传统中国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历史、文学、宗教、杂学,都可在此「古代」的背景中一一具现,金庸小说等如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透过金庸文字的摹写,读者可以领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海外华人将武侠小说誉为「中华文化的教科书」,而金庸小说以其无远弗届的魅力,所谓「凡有华人的地区,都有金庸的小说」,则更成为传统文化的渊薮,推动着中国文化向外拓展的波涛。
武侠小说势将成为世界性的文学,这不仅是因为其涵摄许多传统文化的元素,足以独树一帜,而更肇因于金庸小说的广播远传,从东南亚、东北亚到欧洲、美加,金庸小说的译本,几乎遍及全世界,虽未必皆造成轰动,但却也已暗中播散出种子,就待一日春风,便可以发芽、茁长。
近人时有武侠「没落」、「式微」的感慨,金庸的殒落,似更加促了此一感慨的速度,的确,后金庸时代,纵然多有名家,总是难以与金庸相提并论;而即便再有类似金庸的巨擘出现,时移世易,也未必能再造「金庸旋风」,无可奈何,再美丽的花终究会凋落,燕子回巢,恐也难寻旧路;只是,别忘了,「零落成泥碾作尘」,侠骨留香,犹有无数待萌发的种子,预示着未来武侠开枝散叶,「绿叶成荫子满枝」的蓬勃景象。这点,我们可以从电影、电视、漫画、动画,乃至电玩游戏,从未断歇的再造重生中获得左证。武侠不死,反而是更绵延不绝,而这末不是以金庸为镐矢的。
一代天骄,千古文章。金庸大侠身影虽渐去渐远,但宗师巍然,侠骨未销,终将成为中国人世世代代的永远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