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缺角的圆。因为残缺,它滚动得很慢。它很苦恼,于是决定出发去寻找自己的完美。
它踏过平原,走上高山,穿过小溪与河流。在路上,它快乐地向蝴蝶和小花问好。这时的它,虽然走得慢,却幸福地唱着歌。
终于,它找到了所缺的那个角。于是它又踌躇满志地上路了。可这次它却越滚越快,没有什么能减慢它的速度,甚至连最喜欢的歌,也唱不清楚了。
它终于发现滚动太快使它看到的世界好象完全不同,一切都看不清楚,也感受不到过去的美丽。它便停止滚动,放下那个角,再次踏上了旅途。这次,它又可以慢慢走,静静地欣赏路边的风景,快乐地歌唱。
【爱心课堂】
完美的孩子是不存在的
正如故事中说的这个缺角的圆一样,不完美的它在寻找完美的路上看到了无数美丽的风景,感受到无数的美丽的心情。可是当它寻到了完美,世界将不再美丽。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人,孩子也不可能是完美的孩子,这因为如此,才有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世界才因为这些不完美而显得真实和美丽。
可是,我们却看到很多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完美”,苛求孩子“完美”。
“哎,我家孩子性格太内向了!真愁人!”这是感觉孩子性格“不好”的家长的哀叹,她希望孩子性格外向、活泼,人见人爱,似乎外向才是“对”的,才是“好”的,才是“完美”的。但是,试问这样的家长:社会上主导我们政治、经济、文化的那些领导人,哪些是活泼外向的呢?是的,这样的人大多数都是性格内敛而深沉的。
家长认为的“完美”未必就是“对”的,就性格来说,内向外向没有什么好坏之分,不同性格的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因此,接纳孩子原本的样子不仅能让孩子顺势成长,也能发挥自己性格中的优势和潜能。而不接纳孩子,想让孩子变成自己认为的“完美”样子,这种人为的“嫁接”不仅会耗费孩子自身的生命资源,还让孩子对自身产生否定、厌恶和严重的缺陷感,而这种缺陷感可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除了对孩子的性格不满之外,家长常见的唠叨还有对孩子学习、能力、为人等很多的不满。惯用的说法是:“你看某某家的某某,你怎么就不如人家如何如何呢!”
拿孩子的缺点去烘托别人家孩子的优点,这真是打击孩子自尊和自信的最好办法!奇怪的是很多家长都喜欢这样做!
接纳自己的孩子吧!不论他是如何的不完美。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你的孩子肯定有自身的优点和潜能,希望你去挖掘它、赞美它、强化它,最终让这些优点和潜能在孩子哪里得到最大程度的显现,他的缺点和劣势自然就变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