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
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
这时,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赶紧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也因此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
【爱心课堂】
教育会轮回
身为家长,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给孩子提供学习和参照的榜样,当然,这包括我们对待自己父母的态度。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孩子就如何对待我们,这是很符合逻辑的道理。
大家都看过这个公益广告吧,一位老妈妈做好了一桌子的饭菜,没有等来孩子们到来给她带来的天伦之乐,而等来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的因为有应酬,而不能回家的电话:先是儿子、然后是闺女就连小孙女也有应酬……老人沉浸《常回家看看》的乐曲声中,不禁老泪纵横了。
美国曾举办过一个竞赛,寻找最有爱心的孩子。最后,一个年仅4岁的女孩获胜,当记者采访她的母亲如何教育孩子时,她的母亲只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孩子两岁时,隔壁邻居一位老先生失去了他深爱的妻子,十分悲伤,在家痛哭。听到他的哭泣,孩子就走进老先生家,默默地看着,孩子的母亲也悄悄地走了进来,什么也没有说,而是陪着老先生默默地流泪,孩子见了,也低下头陪着默默地流泪。后来老先生慢慢停止了哭泣。
回到家后,妈妈问她为什么跟着流泪,她说:“因为老先生需要我们陪着他一起哭。”这时母亲知道爱心已经在孩子心中萌芽,而母亲的引导就是浇灌这幼苗的阳光、雨露。
俗话说,父慈子孝。如果做父母的不懂得关心他人,不懂得尊老爱幼。在孩子小的时候,只知道让他吃好的,穿好的,没有给他们更多爱心的培养。那么,孩子长大后,他们的爱心又会从哪里来呢?
现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们的财物,“啃老族”的夫妇屡见不鲜。在这样的榜样作用下,孩子长大后还能很好地独立吗?
我们对待父母的态度,早晚会轮回到孩子对待我们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