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基础教育教师发展:政策与制度全文阅读 > 第1章 前言

第1章 前言


  教师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动力。2010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教学,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这是对新中国60年教育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向。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我国,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支撑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体系。教师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力量和关键因素。推进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师管理政策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基础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第一次跨越式发展首先表现在学校、学生、教师数量激增,教育规模持续较快增长,其动力与人口大量流入、教育资源投入大幅增加有关。这样一种基于量的增长的跨越一直持续到新世纪来临,使宁波市的儿童青少年普遍享受到了九年乃至十二年基础教育,实现了人人“有书读”。新世纪的宁波教育事业进入高位发展阶段,以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为特征,以人人“读好书”为目标,以科学、公平、协调、均衡为诉求,单单依靠追加外部教育资源投入的方式是难以达到目标的,必须通过有力的教师管理政策导向和良好的制度设计,推动教师在教育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教育行为乃至整个生存方式的更新,实现学校从整体面貌、内在基质和实践形态的转型性变革。

  在教师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实践中,教师专业发展正成为政策制度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所关注的重点。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自身努力,还需要政府和学校为教师提供相应的政策制度保障。政策由组织、机构所提出,对群体和个体行为具有导向性;制度由组织、机构所制定,对群体和个体行为具有规范性。对于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性文件,包括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与这些政策相配套,全国人大和中央政府部门制定了有关的法律、规章,对教育活动作出制度性规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针对本地、本校的实际,对有关政策、制度进行细化和落实。从这些政策、制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与基础教育及教师队伍建设有关的规定、条文。伴随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的进程,有关方面对教师的管理政策在不断调整之中,相关规定也日趋完善。

  为系统地研究政策制度因素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我们向宁波市社科联申报了2010年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基础教育教师发展:政策与制度——以宁波为样本”,获得立项。项目由宁波市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研究基地主任、宁波教育学院院长白晓明教授任组长,宁波市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宁波教育学院副院长柳国梁研究员任副组长,聚集了高校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校管理者等多方面的研究人员,对项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整个项目包含8个课题,“基础教育教师发展与政策制度因素”课题由柳国梁主持,陈国明、王旭峰、黄志兵等参加;“基础教育教师培养政策与制度研究”课题由张克勤主持,徐卫东、黄志兵等参加;“基础教育教师任用政策与制度研究”课题由朱敏主持,黄志兵、景翠兰、徐卫东、胡银茂等参加;“基础教育教师培训政策与制度研究”课题由何文忠主持,章涵恺、葛鹏、周耀威等参加;“基础教育教师考核政策与制度研究”课题由陈全英主持,陆少颖、王家忠、娄亚文、余莉英等参加;“农村学校教师管理政策与制度研究”课题由黄全明主持,陆少颖、张飒英等参加;“民办学校教师管理政策与制度研究”课题由黄和林主持,王雁如、尹晓军、施国柱、余如玉等参加;“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管理政策与制度研究”课题由袁玲俊主持,张红波、冀新花等参加。本书正是“基础教育教师发展:政策与制度——以宁波为样本”的研究成果,由各课题组组成的研究团队共同完成。

  为了解决政府和学校的政策制度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2010年五六月间,项目组采用问卷等方式对宁波市城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了整群抽样调查。调查由柳国梁主持,陈国明、赵建华、黄全明、朱敏、王晶晶、徐卫东、黄志兵、郑庆文等参加。调查内容围绕着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因素展开,涉及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管理(任用、培训、考核等)的几个重要环节。问卷的设计,是基于基础教育学校一线教师的视野,对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问题作出评价。为更好地反映整体的情况,并便于对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教师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抽样充分考虑了调查学校的城乡分布和不同的办学性质。调查对象以学校为单位抽取,其中幼儿园8家,小学5所,初中5所,高中6所(含职高2所);城区学校11所,农村学校13所;公办学校10所(含公办幼儿园2所),民办学校16所(含民办幼儿园6所、民工子弟学校2所)。向这些学校的在岗教师发放问卷780份,回收760份,其中有效卷703份。

  项目组以调研为起点,在基地主任白晓明教授、基地首席专家柳国梁研究员的领导下,各课题组分工协作,多次开会研讨研究思路、全书框架和相关观点,修改研究提纲和各章初稿。在项目研究中,我们以教师发展为基本目标,以宁波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管理实践为样本,以基础教育教师管理政策与制度创新为突破点,以教师培养、任用、培训、考核为核心内容,以农村教师管理、民办教师管理、民工子弟教师管理为热点问题,深入剖析了基础教育教师管理政策制度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联,并联系宁波的实践进行分析、评价。因此,在本书的第一章中,我们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较为深入地阐述了教师管理政策制度与教师发展的关系、教师管理政策与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创新取向等问题,为后面章节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第二、三、四、五章则就教师管理的四个核心环节——培养、任用、培训、考核进行分项系统研究,基于现实问题的反思就教师管理的政策调整与制度创新的具体路径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地探讨,并针对在四个环节上的政策与制度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对策建议。第六章重点就农村教师管理政策与制度创新进行研究,针对任用、考核、流动、培训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管理理念、管理策略、条件保障三方面提出了创新路径,从而为推进宁波市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配置提供了新思路。第七章重点就民办学校教师管理政策与制度创新进行研究,分析了在许多地方都出现的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发展乏力的症结所在,从政府监督管理与民办学校自主管理两个方面提出了创新路径。第八章重点就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管理政策与制度创新研究,剖析了政策制度在制定与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政府、市场、学校等层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这对宁波市政府解决外来人口子女就学难、享受优质教师教学难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的创新突破点在于:一是研究角度创新。从全国性、区域性基础教育师资管理政策与制度的研究切入,直面影响教育公平、均衡和内涵发展的重点、难点,对教师管理的四大核心环节、农村教育与教师队伍建设、民办教育及教师队伍建设、民工子弟学校及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深入分析,剖析了现行教师管理政策和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二是研究方法创新。本研究整合高校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校管理者等多方面的研究者,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现状研究与政策制度研究的有机结合,从更开阔和深入的视野追求研究成果的科学性,追求所提对策建议的可操作性。三是研究结果创新。宁波在民办教育、课程改革、民工子弟在流入地入学等方面有过许多全国领先的创新实践。在新一轮基础教育发展中,本研究为宁波在教师管理政策和制度方面提供了创新探索,为解决相对薄弱农村教育、民办教育等探索了新路。

  本书作为项目成果,是研究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各章完成后,柳国梁、陈国明、徐卫东、王晶晶、黄志兵等承担了全书的统稿工作。白晓明对书稿作了最后审定。

  成果完成之际,由衷地感谢宁波市社科联和宁波市教育局的信任、指导与资助,感谢宁波市社科院副院长林崇建、科研管理处处长俞建文等的重要意见和建议。鲁黎明、黄朋月、翁弢等在项目资料收集中提供了许多帮助,谨此表示谢意。也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吴伟伟老师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们借鉴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多数已经在文中做了注释,有些未及一一注释,在此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这一课题研究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但研究还不是很深入,诸多问题的分析尚较为浅表,敬请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