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基础教育教师发展:政策与制度全文阅读 > 第41章 主要参考文献

第41章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梅新林.聚焦中国教师教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许高厚.教育实习.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陈永明.国际师范教育改革比较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5]罗博·麦克布莱德.教师教育政策:来自研究和实践的反思.洪成文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周远清.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大学本科教学评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8]梁忠义,罗正华.教师教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9]朱永新,袁振国.中国教师:专业素质的修炼.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赵昌木.教师成长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11]顾明远,梁忠义.教师教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12]汪文贤.教师教育概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13]连榕.教师专业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4]洪明.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15]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6]陈永明.当代教师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7]李进.教师教育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8]成有信.比较教育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9]刘易斯·科塞.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郭方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0]《人民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编辑部.《教师法》学习手册.北京:红旗出版社,1993.

  [21]陈韶峰.中小学教师任用及其纠纷的处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2]贾建国.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的问题及其改进.教育发展研究,2008(20):11—15.

  [23]楼世洲,李士安.构建城乡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机制的政策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7(10A):1—4.

  [24]吴志宏,冯大鸣,周嘉方.新编教育管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5]胡永新.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6]董克用.中国教师聘任制.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8.

  [27]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8]叶澜等.教师角色和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9]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0]袁振国.教育政策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1]田宏忠.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3]赵明仁,周钧.教师培训的理念更新与制度保障——首届“中国教师培训论坛”综述.教师教育研究,2007(3):37—40.

  [34]杨传昌,蒋金魁.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研究综述.教育探索,2009(3):59—60.

  [35]孙世杰.中小学教师考核评价问题的分析及建议.教育测量与评价,2009(4):15—19.

  [36]蒋亦华.我国中小学教师考核的基本理念与实践路径.教学与管理,2007(12):14—15.

  [37]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8]张其志.对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审视与思考.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2):61—64.

  [39]禹晓成.对中小学教师评价的再思考.教学与管理,2007(3):33-34.

  [4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41]白晓明,等.宁波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调查.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2).

  [42]黄全明.论当代基础学校教师管理的变革走向.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8).

  [43]思凡.浙江省大力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师资建设,2009(3).

  [44]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情况.师资建设,2010(2).

  [45]李卫红.认真贯彻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04(2).

  [46]黄士力.宁波市城乡联动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构想.中国教育学刊,2004(12).

  [47]廖龙龙.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远程教育杂志,2005(2).

  [48]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49]王金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0]赵昌木.教师成长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51]宁波民办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http://www.zjtxedu.org/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8237.

  [52]民办教育:站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十字路口.http://shanghai.juren.comnews201004/201743.html.

  [53]向景天.我国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现状及管理策略.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

  [54]刘荣秀.地方性民办基础教育政策对比研究——以长沙、宁波、上海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09(9).

  [55]汪明.民办基础教育发展的“同等待遇”问题.教育发展研究,2005(2).

  [56]张学军.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总报告.当代教育论坛,2007(12).

  [57]沈剑光.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政策取向——以宁波地区为例.http://www.cnsaes.org/homepage/saesmag/jyfzyj/2008/15-16/gj08151621.html.

  [58]龚哲明,朱杰.宁波市当前民办教育的发展面临五大困境.http://www.epchina.net/content/2010/8/23/201008232201037552.shtml.

  [59]黄河清.论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不成熟性与不平衡性.教育科学,2000(1).

  [60]何立婴,齐建芳.中小学心理卫生学.北京:华文出版社,1998.

  [61]杜越,汪利兵,周培植.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基础教育:政策与创新.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62]马和民,等.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3]邵金荣.中国民办教育立法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4]黄剑波,成功.市场、社会、国家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以浦东新区的民工子弟学校为例.青年研究,2005(8):1—10.

  [65]张铁道,赵学勤.建立适应社会人口流动的接纳性教育——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山东教育研究,2002(8):1—7.

  [66]袁玲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与政府、市场、社会角色之定位——以宁波市为例.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6):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