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结果真是让人觉得好笑。
萧蔷以为安子衿会来找自己理论一顿,或者跟朱浩天大吵一架,这样朱浩天在安子衿那里受了气,再由她出面去安慰朱浩天,那岂不是会让朱浩天觉得自己更好,而安子衿更加无理取闹吗?
可惜事情没有朝着萧蔷以为的方向走。
安子衿没有去找她理论,甚至也没有跟朱浩天闹,直接就断绝了关系,这让朱浩天郁闷了好长一段时间,也让萧蔷郁闷了好长一段时间。
其实后来安子衿自己想了想,不管是谁,只要是在热恋之中,亲眼看到自己的另外一半跟别的人躺在一张床上挥汗如雨,心里也是会受不了的吧?可当初的她真的太过淡定。
能这样淡定的唯一可能性就是,她根本就不在乎这些。
都是不在乎的事情了,还有必要花心思去伤心吗?
安子衿听到萧蔷在跟自己打招呼,于是就皱了眉,头一次没有露出招牌微笑,甚至连语气都染上几分敌意,“你刚才不是还跟朱浩天在一起?这么快就分开了?”
平日里的安子衿的确是柔柔弱弱的,可是在她的内心深处,从来都不是那么善良的人。
萧蔷曾经怎么对她的,她都是记得的。要是像萧蔷这样抢了她的男朋友之后她还能对她笑的出来的话,那就真的是她安子衿的智商有点问题了。
不过显然,安子衿的智商一点问题也没有。
听得出来安子衿话语之中的讽刺,萧蔷来了兴趣,就道,“我饿了想吃点东西,他帮我排队买东西去了。怎么,你是一个人出来的?怎么不去找个男朋友啊?你那么孤傲,该不会是身边都没有个男生追你吧?”
萧蔷是不知道安子衿和皇甫清城的婚约的,要是她现在知道安子衿的未婚夫是一个那么有权有势有钱的人,肯定会被气的吐血身亡吧?
安子衿没有打算说出来皇甫清城的身份,只清淡的看了一眼萧蔷,不怒反笑。“你是真的饿了?还是怕朱浩天看到我会冷落了你?”
“你!”萧蔷没有想到安子衿居然会说出这样的话,当下就变了脸色,张口骂道,“安子衿你不要给脸不要脸了!不要以为现在朱浩天的心还在你的身上,他已经是我的人了,你现在就算是再后悔也没有用了!”
“很抱歉,我一点也不后悔,而且我马上要结婚了,你和朱浩天怎么样,跟我一点关系也没有。”安子衿也不想和萧蔷过多的说这些,这些东西于她来说,根本就是无关重要的。
朱浩天和她早就结束了,萧蔷选择在这个时候来炫耀,好像是有点太晚了。
“你要结婚了?”萧蔷本来就是为了来炫耀的,却听到安子衿这样漠不关心的话语,瞬间没了太高的兴致。
沉默了好长的一段时间,萧蔷才笑了起来。“开玩笑呢吧?安子衿,你跟朱浩天才分开多长的时间,怎么可能马上就要结婚了?”
安子衿那个生性冷漠的人,怎么可能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仓促结婚?就连萧蔷都不相信了。
其实不止是萧蔷,就安子衿,她以前也绝对不会相信自己会做出闪婚这样的事情来。
安子衿曾经以为结婚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两人之间一定要有爱情才可以结婚,才可以把自己的下半辈子都托付给对方。
可是在安家出事之后,在见到皇甫清城之后,她就知道,自己以前的认知都是错误的。
闪婚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甚至她现在也已经在开始期待和皇甫清城的婚后生活了。
从小到大她都没有享受过父爱和母爱,只有爷爷在身边。现在,她即将拥有自己的小家了,这难道不值得人去期待吗?
“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们以后也不会再有交集。你以前做了什么事情我都可以当做没有发生过,以后,各走各的路吧。”说完这话,安子衿转身就想要从别的街道离开。
每次和萧蔷在一起,说的几乎都是这些话题,安子衿一点兴趣都没有,甚至早已经开始厌烦。
她很少厌烦什么人,倒不是因为她自身伟大高尚,而是她知道,厌烦这些讨厌的人,其实只是给自己的心增加了负担而已。
为什么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呢?这从实质上看来就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
安子衿要走,萧蔷怎么能够同意?她都还没有从这件事情上捞回来一点自信,难道她这次主动送上门来就是为了让安子衿羞辱自己的吗?这是什么逻辑?这在萧蔷的字典中完全没有的好吗?
她从小就比安子衿优秀,家世比安子衿好,她怎么可以输?
“等等!”萧蔷突然一下就开口拦住安子衿,脸上一阵青一阵白的,看起来非常的不爽。“安子衿,我最讨厌你这副高高在上好像什么都可以莫不关心的样子!你跟朱浩天在一起那么长的时间,怎么可能现在说不在意就不在意了?你是装的吧?”
萧蔷就不信了,她还不能让安子衿伤心?如果安子衿不伤心,那么她今天做这些还有什么意义?
“我没有必要在你面前装。既然你跟朱浩天在一起了,那我就祝福你们。以后不要再来找我的麻烦了,萧蔷,我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最后算是不厌其烦的跟萧蔷说清楚了这些话,安子衿皱了皱眉梢,脚下的步子不停。
安子衿就知道,萧蔷在自己的面前,从来都是这副样子。
也许这就是她们两个天生就注定了不对盘的原因吧?
听了安子衿的话,萧蔷又两步追上去,伸手拉住了安子衿的手腕,继续质问,“那你告诉我你要嫁给谁?你不敢说了吧?你是因为我抢走了朱浩天所以故意这么说的吧?”
这世上,总有一群人这样的自恋,以为全世界似乎都只围着她一个人转一般。
安子衿本不想理会,可手上传来的力道让她不得不回头看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