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悉方莹的长篇小说《焦虑的中产》正式出版的消息,在祝贺之余,一直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第一次看到这部小说在网上连载的时候,书名是《中国式中产》,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不像是小说,更像是论文,觉得这个书名的小说不好写。
除了书名之外,我觉得“中产阶级”这个题材也不好写,假如写富翁,可以写他们怎样发财,怎么有钱,怎样骄奢淫逸等;假如写草根,可以写他们怎样贫穷,怎么没钱,怎样艰难窘迫等。不管写富翁或写草根,都能找到很多很极端、很刺激、很典型、很激情、很有特色的素材和故事,可是中产有什么可写的呢?中产永远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中产最大的特色其实就是没有特色的四平八稳。
然而读完方莹的《焦虑的中产》,我才知道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方莹不愧是一位出版过多部小说的成熟作家,她居然能别具慧眼,匠心独运,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她在小说中一针见血地抓住了中产的最大特色——焦虑。顿时,一个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中国中产的形象活灵活现地从书中跳了出来,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方莹在书中塑造的今日中国的两对中产夫妻朱明月和张小七、施凯和李木木的生存状态简直与此一模一样。朱明月和张小七在小说开始的时候还是属于“有余钱剩米的”,甚至还在北京拥有价值500万元的两套房,可是到故事结束的时候,他们不但卖掉了房,连在北京也生存不下去,不得不逃离北京。他们的焦虑几乎无处不在:经济、感情、职业,教育、交通、住房、医疗、养老、创业、健康美容等领域都有。然而,掩卷沉思,他们的焦虑,又何尝不是今日中国绝大多数普遍人的焦虑?
方莹在书中说,她希望通过小说的形式,记录下中国第一代中产阶级的生存状况。我觉得,这部小说更加有价值的是,艺术地剖析出了我们这个社会的种种病态所在,以期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尽快找出救治的药方。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方莹在小说中性格鲜明地写出了一些很有女性特色的就业观,比如“靠老爸的是公主,靠老公的是王后,靠自己的才是女王”,又比如,她认为“做雇员,总是没有安全感,必须做老板”等。
这些观点是否正确另当别论,至少让我们看出了一个成熟作家在作品里的思考和探索,我觉得这是很可贵的。一个流浪汉突然中了彩票,他就可以一夜跨入中产了吗?又比如小说中的中国中产阶层的代表朱明月和张小七夫妇,他们在北京拥有价值500万元的两套住房,有一年40万元的工资收入,可是,他们唯一的孩子只因为没有北京户口,连与其他北京草根子女平等的入学权都没有,只因为父亲患病,他们不得不卖掉住宅,这样的“中产代表”能算是名副其实的中产吗?
过去有三代培养一个贵族的说法,我想,中产的形成,恐怕还真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问题。
(作者:佟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