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军事 > 溅血忠魂全文阅读 > 第158章 悔不当初

第158章 悔不当初


相比日军战略上的精密计划,中国远征军显得明显缺乏远见,既没有整体的作战思路,对日军可能发动的大幅度迂回作战也没有足够警惕。应该说,蒋介石对日军惯行的包抄作战是有所戒备的。4月初抵缅时,他提醒史迪威、亚历山大等:“若有数百第五纵队绕至曼德勒后面,不仅对我前线作战之士兵有不良影响,且将使局势逆转至不可救药。”随后又一再向史强调东线战场的重要性,告诫:“应有一师驻棠吉,始克有济。敌如陷毛奇,再调其驻景迈之第十八师赴棠吉,局势将异常严重。将军应特别注意此种局势。”同时多次提出平满纳会战时侧翼英军的战斗意志问题,要求史在确定作战计划时,必须事先针对英军可能撤退“而拟就办法,以免临时受窘,左右为难”。因此,虽然史迪威提出平满纳会战全面计划时,蒋当着远征军将领的面予以支持,表示:“余决意保持曼德勒以南之中缅地带,决战即应在此。即令英军后撤,我军仍应作殊死抵抗保此地区。”但这似乎更多是为向远征军将领表明两人意见一致,以固军心的说法。次日,蒋在单独与史迪威谈话时即委婉表示“应否从平满纳取正面攻势”,须视日军攻击态势而定。可见,蒋内心对倾力进行平满纳会战实际是有所保留的。

然而,在有曼德勒会战的腹案,同时又对平满纳会战心存疑虑情况下,蒋介石鉴于此前史迪威对他影响前方战事表现出的极度不耐,担心提出疑议会招致史的不满,小心地未向史直接表明保留态度,而且,在史迪威未对东线采取有效防御措施情况下,仍以中国式的情面批准了史的作战计划。蒋介石这种实际是不负责任的态度,使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困难处境未能及时得到扭转。

平满纳作战的实际证明,会战成败的关键在于东西两线。东线远征军缺乏充足的兵力,仅以战斗力薄弱的第6军暂55师(该师实际兵力仅5千多人)担任宽100多公里,纵深近400公里的广正面的防御,分点布置,兵力分散,在日军发起突然进攻后,即被各个击溃,迅速呈瓦解之势;同时,随着日军在西线发动的攻势,英军节节败退,中国远征军虽然抽调相当兵力用于增援西线,仍不能阻住英军溃退。东西两线的大溃退,使平满纳侧翼暴露于日军攻击之下,有整体上被日军包围之势,以此,所谓的平满纳会战计划不得不匆匆放弃,无疾而终。

平满纳会战充分暴露了中国在缅作战的两大问题,一是英军对缅甸作战缺乏信心,难以与远征军形成协同;二是铺开作战,兵力不足,捉襟见肘。从兵力布置看,第6军两个师一入缅就按英方要求控制在缅泰边境,防止日军由景东入缅直掐远征军腰部,同时,日军也屡屡在缅泰边境布疑兵,吸引该部使之不敢轻易调动;而第5军全军则集中在中正面,在该线形成对敌军的优势。欲在中正面与敌会战,这样的部署当然是必要的,但其后果是形成东线空虚、无兵可调的局面。因此,虽然蒋强调要加强东线,叮嘱史迪威增加兵力,但在与史协商时,也始终未能如其所愿匀出兵力加强东线。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中国一开始就以曼德勒会战为目的,不在缅南地区与日军争一日之短长,景东的第6军当可得到解放,远征军防御地带也大为缩小,兵力运用可以灵活得多,态势当远不至于如此被动,这也反证了曼德勒会战确是远征军的较好选择。

在平满纳会战难以为继情况下,中国入缅军参谋团团长林蔚提出两种意见:“一、贯彻平满纳决战,努力击破敌之一路,以解除我之危局;二、彻底脱出敌之包围圈,一举退守曼德勒之东北,再增调兵力,重新部署作战。”史迪威与罗卓英虽接受第二种意见,准备放弃平满纳会战,但处置仍不彻底。史、罗命令要旨是:放弃平满纳会战,退守敏扬、梅克提拉之线,准备曼德勒会战。这一计划采取步步退却的方针,将远征军分布于长达三百余公里、宽过千里的广大阵地上,既不能攻,实际也难以守,对此后作战极为不利。在此,史迪威犯了类似蒋介石抗战初期过于计较一城一地得失的错误,同时可能也和史迪威不希望远征军退得过快,影响英军撤退有关。在这方面,长期与日军作战的中国将领比史迪威显得更有经验,形势判断更准确。林蔚提出的一举退过曼德勒,整顿部队再图作战的计划显然更具变被动为主动的灵活性,杜聿明当时也提出应集中兵力保全腊戍的两大门户——棠吉和梅苗,不应再作无准备的曼德勒会战。但他们的方案既未得到蒋介石的支持,也未被史、罗所采纳。

表面看来,史迪威与罗卓英提出曼德勒会战计划,和蒋最初的主张是相似的,但此时战场形势已和初期发生了本质变化,正面远征军节节后退,第5军三个师均先后投入战场与敌激战,兵劳师疲,战略上居被动地位。而西线英军退却之势难以遏止,英军对曼德勒会战难有帮助,同时,东线日军长驱直入,中国远征军通往国内的后方通路岌岌可危,在此形势下进行曼德勒会战,已难有胜算。

但是,就在东线面临日军巨大威胁,而远征军本身战力也十分可虞背景下,史、罗却又作出调兵增援西线英军的决策,事实上,这一决策可以说最终导致了远征军无可挽回的败局。20日,史、罗与英军司令亚历山大商定,中国远征军第5军第200师、新22师紧急向西线乔克巴当开进,原在西线的新38师由乔克巴当向仁安羌前进,这样,中国远征军最精锐的3个师都将投入西线战场。滑稽的是,当作出部署后,却传来西线并无强大敌人的消息,为此,史、罗又改定措施如下:新22师在梅克提拉不开;二百师仍开乔克巴当附近,以一部搜索敌情,以主力控制待机,并支援新38师之行动。当天下午,得知东线罗衣考方面十分紧急后,又决定:新22师增援东线,但须待二百师向西线运输完毕后方能运送。二百师到达乔克巴当后,如敌情不急,则待新38师集结或站稳后,再开回梅克提拉,预定须于21日运完,然后输送新22师往东线。这样的部署迹近荒唐,明知乔克巴当并无紧急敌情,却仍令200师前往(且预定准备返回),并在增援东线方向的部队之前运送,这种违背战场基本常识的做法,反映了史迪威将保证英军利益置于远征军之上的强烈倾向,实际上,史迪威本人也很清楚这一点,他在4月20日的日记中明确写道:“英国人是在利用我们逃跑吗?是的。”

就在中国军队在东进、西进中徘徊不定时,日军已在东线突破罗依考、雷列姆地区,随之进占棠吉,威胁腊戍,远征军后方面临巨大威胁,呈全线崩溃之势。

东线日益严重的威胁局势,终于迫使史迪威、罗卓英加强东线兵力。21日,史、罗同意停止第200师往乔克巴当的调动,改派东线重镇棠吉,同时,第5军全军随之向东移动。

棠吉为缅甸东部重镇,是保卫腊戍的门户,虽然蒋在与史迪威谈话时,一再指示要在此处加强兵力,但部队来回抽调后,这里仍然没有象样的兵力防守,23日,在增援的第200师到达棠吉前,日军快速部队突然出现,很快将其占领,并夺取大批囤集的作战物资。同日午后,第200师先头部队赶到距棠吉15公里处,开始向日军发动****,当晚推进至棠吉附近。24日,半月多来对缅甸战事少有具体指示的蒋介石终于按捺不住,指示远征军“对棠吉、罗列姆北进之敌,须极力拒止其继续前进”;“新二十八师主力可速运腊戍与罗列姆方面。当先以保守腊戍为主,并尽可能求该方面之敌而击灭之”。24日子夜,第200师收复棠吉。棠吉收复后,东线紧张局势稍有缓解。当时,东线日军利用远征军在该线实力薄弱,兵力分散,集中兵力进行突击,进展确实十分迅速,但其孤军突进,深入东线地区后,其本身兵力也开始分散,露出许多空隙。此时远征军如乘收复棠吉之机,集中更多优势兵力,对东线单兵突进日军进行分割打击,阻止该线日军继续前进甚至实行彻底打击是有可能的。远征军主要将领也有这种想法,杜聿明回忆:“这时我的决心是:继续肃清隘路之敌,向罗列姆攻击前进,以断向腊戍北犯敌人的后路。同时林蔚也来电谓‘腊戍之安危,系于吾兄一身,望不顾一切星夜向敌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