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皮
话说大宋朝年间,在长安城外,住着一位张姓公子,名允仁。此人相貌出众,才华过人,三岁已识千字,5岁可背百诗。可是眼见这张公子已到弱冠之年,就是没有人家肯将姑娘许配于他。何故?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张家是这附近最穷的一户人家了。
张允仁的父亲是这城里倒夜香的夜香郎。张老汉20多岁的时候,妻子就病故于一场瘟疫,只留下这一嗷嗷待哺的孩子。张老汉怕再娶后儿子会被后娘虐待,所以一直没有续弦,自己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娘的把张允仁拉扯长大。
张允仁自幼就聪明过人,可是家里却没有多余的钱让他去读私塾,于是他只能每日爬在私塾窗下偷偷学习识字。
这私塾里的先生姓刘,本是一个落地的秀才,也算是小有才华,但是多次乡试都未曾考中举人,最后一气之下干脆就在长安城附近的一家私塾做了先生。
一日刘先生让学生们背诵《三字经》,可气这些孩子平日里玩心甚重,却无一人认真学习。竟然连入门的学问《三字经》都背得西里糊涂,没有一个人能够流利地背诵下来。刘先生一怒之下正要发火,忽听到窗外一阵清脆的童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先生出门一看,原来正是躲在窗户下面,年仅5岁的张允仁。
136book.com
刘先生将张允仁带进私塾内,问了他一些问题。张允仁年纪虽然幼,但天资聪明,说起话来头头是道,不仅能将刘先生平日里教的东西全部背诵出来,还会举一反三的融会贯通出许多道理。刘先生对其是爱惜万分,便告诉张老汉,免收所有费用,让张允仁跟其学习,并且晚晚单独传授张允仁一些额外的学问。
转眼之间,张允仁已经15岁了,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个翩翩风度的英俊少年,张口可做诗,提笔便成文。刘先生对其更是喜爱,只是自己年事已高,故此打算回乡颐养天年了。他临走前将张允仁叫到身边,叮嘱他日后一定要继续刻苦学习,并且给他留下许多的书籍。最后刘先生又从包裹里拿出一个细长的小盒子,对张允仁说:“允仁,你把这个打开看看。”张允仁打开盒子,发现里面原来是一张很特别的纸。这纸说绢非绢,说宣也非宣,细致而又润滑,洁白德好似白玉一般。
136书屋 www.136book.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