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了大局,嘉靖皇帝便下了第二道圣旨:将江彬、钱宁处斩于市。处斩了逆贼,往下就该大封有功之臣了。陆松、钱万、吴飞均授御林军指挥使,骆安授锦衣卫千户。朱海护驾阵亡,追授御林军指挥使,以礼厚葬,其职世袭。
最得意的莫过于严嵩了。他被授予国子监祭酒之职,正四品衔。国子监虽说是个清水衙门,但在那一亩三分地里,他说东无人敢说西,他说南无人敢说北,这对他来说,已经很知足很知足了。
封赏已毕,嘉靖皇帝在御书房分别召见了兴王府的旧臣。他对陆松几个到御林军任职的人说:“朕初登大宝,朝中多是前朝大臣,诸事肯定会有不顺,各路藩王也虎视眈眈。军队是国家的根本,江彬贼子就是利用手中的军权在祸害朝廷。你们到军中任职,一定要尽快控制军队,凡对朝廷有二心的,从严处置,不得姑息。且望你们千万不可大意,一定要尽心尽力,和朕一道渡过难关。”又单独召见严嵩,说:“严卿,朕一碗水还算端得平吧!”
严嵩真的很感激嘉靖皇帝。若论在兴王府的地位,他根本比不上骆安、陆松等人,就是这次护驾进京,没有众人同心协力,事情也不可能这么顺利,甚至朱海还阵亡了,而自己的官位品级却封得最高。他说:“谢皇上隆恩,臣受之有愧。论时间,陆松等将军追随先王爷几十年,乃是王府的擎天柱,先王爷的左右手;论功劳,这次皇上进京,也是他们在奋勇拼杀。微臣以口舌之劳,而位居他们之上,实在诚惶诚恐。”
嘉靖皇帝点了点头:“你知道朕对你的厚爱就行了。只要你以后继续为朕分担国忧,朕不会亏待你,大明朝廷也不会亏待你的。”
朱厚熜登上了帝位,万事大吉。孝皇张太后却在心里打开了小九九:太后就是皇帝的母亲,朱厚熜一登位就派人到安陆府接他母亲蒋王妃去了。蒋王妃进宫后自己算是什么?儿子死了,自己把大明江山交给了朱厚熜,难道蒋王妃进宫后自己把这后宫也要交给她?不,这不可能!武则天能变唐为周,自己难道不能等天下稳定后将大明改朱姓张?嘉靖皇帝还是个孩子,自己说他圆他就是圆的,说他瘪他就是瘪的。老天把这个机会给了自己,自己岂能错过!
张太后是不是在痴心妄想呢?不是,举一例就可以说明她的凶悍:当时社会上广为传说朱厚照的生母是一个叫郑金莲的宫女。因为张太后结婚后四年都没有生育,孝宗朱祐樘着急,张太后更着急,恰好朱祐樘跟宫女郑金莲有染,生下了朱厚照,张太后就强抱为己有。由于这件事传说得满城风雨而没人追究,大家便认为孝宗朱祐樘实际上是承认了这种事实。谁知十几年后,即弘治十七年,朱祐樘突然将当事人抓了起来,并亲自御审,不让司法人员插手。御审结果是将冒充皇亲的郑金莲之父郑旺监禁,郑金莲被罚到浣衣局干粗活,其他散布流言者一律处死。这种御断,实际上是不打自招,等于公开承认了郑金莲是朱厚照生母的事实。三年后即正德二年,被释放的郑旺仍然坚持他的女儿是朱厚照的生母,并打通关节闯到东安门,声称要面见朱厚照,上奏“国母”被囚禁的实情,结果郑旺、郑金莲等人均被判了死刑。在皇权至高无上的封建社会里,一个浣衣女竟敢跟太后争皇帝是自己的儿子,如果说纯是空穴来风,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相信。联系到朱厚照从继位的那天起就在外面建豹房和镇国府,至死也不肯住到皇宫里的情况,他是不是从心底里仇恨张太后而在百般回避她呢?如果郑金莲确实是朱厚照的生母,张太后竟能逼迫丈夫隐瞒事实,又逼迫儿子杀死生母,其凶悍歹毒的个性由此可见一斑。
张太后有两个弟弟:张鹤龄、张延龄。父亲去世时,小弟弟张延龄仅仅十岁。因为她能够左右丈夫,所以,寡母金氏被她违犯皇室规矩接到皇宫跟自己在一起生活,两个幼弟均封侯。由于她的纵容,两个弟弟在社会上为非作歹,欠下了许多人命,被世人称为“张氏二虎”。太监何文鼎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用御用的金瓜锤制止他们做坏事,结果反被张太后怂恿丈夫孝宗将何文鼎处死了。如今两个弟弟和自己的妹夫姐夫在朝中均居高位,又党羽丰满,要左右嘉靖皇帝,那还不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嘛!
张太后经过深思熟虑后,毅然把杨廷和、梁储、毛澄等朝廷重臣召集到自己的太后宫,对他们说:“自古以来,立于朝廷之上的国君莫不是太后的儿子,若不然则名不正言不顺,不能使天下人心服。哀家欲认当今皇上为义子,不知众卿意下如何。”
张太后是什么意思呢?她是要大家促成嘉靖皇帝认她为义母。只要嘉靖皇帝认了她为义母,那么往下的事情就好办了。因为嘉靖皇帝还是一条没鳞的泥鳅,大权全部落在张太后的手里。礼部尚书毛澄首先附和:“太后所言甚是,承其业必继其嗣,况太后收皇上为子,乃是其荣耀之事,皇上一定会倍感欣喜。”
杨廷和是朝廷首辅,觉得朱厚照是崩帝而不是废帝,继续尊张太后为太后是理所应当的。自己肩负着治理天下的责任,总不能把朝堂之上的伦理关系都理不顺吧!所以,听了毛澄的话,他略加思索后说道:“毛大人所言甚是,若太后和皇上不是母子,有些问题必然会遭遇尴尬,这与大明国体确实极为不利。”
众臣听了,都点头称是。张太后见大家都支持自己,便说:“既然众卿都认为哀家之议可行,那就宜早不宜迟。如果时间拖得久了,再议此事就显得有些虚假,众卿说是不是?”
大家议定。第二天早朝,毛澄出班奏道:“皇上,本朝孝皇张太后乃宪宗帝的皇后,武宗帝的太后。立新皇、除江彬皆赖其力。今皇上继承大明江山,于情于理,都应认其为母才是。”
还是孩子的嘉靖皇帝不经意地说:“太后乃朕伯母,与朕亲母一般无二。不用爱卿说,朕自会尽心尽孝,何须多此一举。”
毛澄说:“皇上仁孝,微臣尽知。不过皇上既然认为太后与自己的亲母一般无二,那么就更应该认太后为母,若不然岂不是有违天意,不合民心!”
年轻的嘉靖皇帝弄不明白,不管是伯母还是义母,只要自己对她尽心尽孝就是了,何必要这么认那么认呢?难道亲伯母的关系会比义母差?还有违天意不合民心,真是荒唐透顶!他说:“毛爱卿不用再说了,不然就是对朕的一种伤害。难道你认为朕对太后会不尽心尽孝吗!”
毛澄觉得有些话一时跟这个十五岁的皇帝解释不清,弄不好会使他对自己产生误会,故一时语塞,开口不得。杨廷和见状,连忙出班为毛澄解围:“皇上,大明的国体,太后就是皇上的母亲。也就是说,皇上必须认太后为母才行,此事前朝已有先例。如汉哀帝刘欣乃定陶王刘康之子,他就是以汉成帝的义子身份登上帝位的。又如宋英宗赵曙,乃是濮王赵允让的儿子,不以宋仁宗义子的名义就难以立足朝堂。所以,如果皇上不认太后为母,于国体不合,天下诸王也不服啊!”
嘉靖皇帝还是个孩子,在他的思维中,自己能够登上帝位,并稳定大局,都是这一班人扶持自己的结果,他们是不会害自己的。既然他们说认太后为母亲是大明的国体,那就认吧,不就是要对太后孝顺嘛,不缺吃不缺喝也不缺人去伺候,仅仅是从名义上走个过场,这没什么。于是,嘉靖皇帝说:“既然事关大明的国体,那朕就认太后为母亲吧。毛爱卿,你是礼部尚书,你觉得怎么好,就怎么安排吧。”
“是,微臣遵旨。”
几天后,认母仪式就举行了。在认母仪式上,嘉靖皇帝被说成是孝宗皇帝和孝皇太后的继子,尊孝宗皇帝为皇父、孝皇太后为皇母,尊兴王为皇叔、蒋王妃为皇叔母。这时的嘉靖皇帝还沉醉在登上皇位的喜悦之中,他绝对没想到这会是一个陷阱,这个陷阱差一点要了他母亲蒋王妃的命;而且因为这个陷阱,朝中十七个大臣为此付出了生命,一百一十多个大臣落了个充军、流放的可悲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