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嘉靖与严嵩——是非君臣全文阅读 > 第62章 祸从口出·帽子狂扣(2)

第62章 祸从口出·帽子狂扣(2)


  尽管交易的价值不对等,但除了能证明生意亏了外,不能说明其他问题。大同是明朝西北的一个重要门户,仇鸾也是一个令夷匪闻风丧胆的名将,就因为生意上吃了亏便给他安上一个通敌的罪名,这也太牵强附会了。何况参劾边关大将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没有证据,弄不好就会酿成大祸。所以,嘉靖皇帝恼羞成怒,认为杨继盛是在挟私报复,诬陷大臣,将他贬到甘肃狄道县当了一个典吏,负责缉捕盗贼事务。实际上是把杨继盛贬成了一个九品小吏,勉强保留了他朝廷命官的资格。

  不久,朝廷掌握了仇鸾接受俺答重贿、坑害国家利益的证据。病中的仇鸾因惊吓过度而死。作为参劾过仇鸾的杨继盛则理所当然就要平反了。因为杨继盛在国子监学习时,徐阶是国子监祭酒,两人是地地道道的师生关系。所以,在徐阶的保荐下,杨继盛很顺利地回到了京城,并且一年四升,官至兵部武选司,位在他原来的兵部员外郎之上。

  杨继盛一年四升,得意忘形。在他的想象中,严嵩是仇鸾的干老子,也是仇鸾主张开马市的重要支持者。仇鸾有通敌卖国之罪,严嵩也应该脱不了干系。他便想参严嵩。徐阶听了,心中暗喜,因为他早就打定了主意,决心利用杨继盛脑袋不会转弯的个性,把他当一支箭,射一下严嵩试试看。他先帮杨继盛策划了一番,最后说:“为师还有一着险棋,不知你敢不敢走!”

  杨继盛问:“什么险棋?”

  徐阶说:“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在外面无恶不作人人皆知,只有深居皇宫的皇上不知道,还以为他是一只好鸟。其实,严世蕃索贿竟然索到了两位殿下的名下,这要让皇上知道,如何得了。”

  杨继盛大为惊讶:“有这种事?”

  原来,裕、景二家王府为岁赐的事联合凑了一千五百两银子向严世蕃送礼。事后严世蕃为了夸大自己的权势,每每向人夸耀:天子的儿子尚且要送给我银子,那么还有谁敢不给我送银子?闹得满城风雨,人人皆知。徐阶先向杨继盛讲述了这件事,甚至连时间、地点、在场人物都说得一清二楚。然后说:“这段时间你在甘肃不知道,但在朝的文武百官无人不知。只是严嵩太狡猾,就像一只缩成一团的刺猬,让人无从下口。”杨继盛听了,分外兴奋:“太好了。严世蕃竟敢勒索两位殿下,并大肆张扬。皇上要是知道了这件事,他就是有一百个脑袋也保不住了。”

  徐阶十分明白严嵩在朝中的权势,尽管大家都知道这件事,可只怕事到临头却无人出来作证。他既想杨继盛就此事试试嘉靖皇帝的态度,又对喜怒无常的嘉靖皇帝摸不着底,唯恐一点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便说:“继盛,尽管此事大家都知道,只怕大家到时都不肯出来作证呀!”杨继盛说:“学生不信,满朝文武就没有一个正直的人。”徐阶沉吟良久,一副有苦衷的样子:“继盛,为师把话说在前头,此事只怕为师不好出面为你作证……”杨继盛说:“学生明白,老师若为学生作证,那就有结党营私之嫌。学生为了国家,不惜一死,也要参他严氏父子一本,绝不牵连老师。”

  在徐阶的暗中策划下,嘉靖三十二年(1553)正月,杨继盛上了一本《请诛贼臣疏》,参劾严嵩十大罪五大奸。其奏章洋洋几千字,大意归纳如下:十大罪:一、独揽朝政。自明朝建国起,朝廷就没设丞相之职,而设了五府、九卿分理国事,严嵩没有丞相之名,却有丞相之实。二、揽事张己。明明有许多事需要奏请皇上御批才能决定,但严嵩却总是说让我考虑考虑再说。让人只知有严嵩,而不知有皇上。三、揽功张己。明明是皇上要加恩于某地某人,严嵩却总说是他劝说皇上的结果,让人感激他,不感激皇上。四、渎职误国。严嵩把很多事都交给严世蕃办,严世蕃很多事也私自使用相印,根本不让严嵩知道。五、用亲冒功。比如把两个孙子安排到军中重要的位置上,他们自己无一技之能,却将手下将军们的功劳冒归己有。

  六、小人嘴脸。比如明明知道仇鸾是坏人,却硬要保他。后来仇鸾罪证确凿,便又急忙搜寻其他罪证,装腔作势。七、欺上瞒下。如丁汝夔事件。八、迫害大臣。如刑部郎中徐学诗参劾了严嵩,严嵩不但迫害了徐学诗本人,还借故将徐学诗的哥哥等人罢了官。九、败坏纲常。如严嵩父子向大臣索贿,大臣仿效又向下面的人索贿。有的将领无处索贿,竟然克扣军饷。十、败坏民风。如严世蕃广纳妻妾,巧立名目向势利之徒索礼,在民间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五大奸:一、巧言令色,只知道迎合皇上,完全不纠正皇上的失误。二、朝野上下都收买了人作他的耳目,大臣给皇上的奏折,皇上没看到,他先看到了,并做好了对策,致使皇上对事情的处理往往失误。三、在各个要害部门安置自己的党羽,与要害部门的要害人联亲、联姻。四、在皇上的身边安插亲信,让皇上听不到真实的声音。五、网罗中下级官员,监视架空上级官员。奏折的结尾说,现在外面的贼子是俺答,内部的贼子是严嵩。要想解决外贼,没有听说内贼不除而能办到的。臣请斩严嵩,以谢天下。并说,严嵩的十大罪状因为有五大奸的保护才难以展现在皇上的面前,只要皇上破了严嵩的五大奸,先将他的党羽、耳目肃清,十大罪自然就暴露出来了。如果皇上不相信微臣的话,可召裕、景二王问之,他们对严嵩父子的罪恶知道得最清楚了。

  嘉靖皇帝是个睿智的皇帝,他希望文武百官齐心协力励精图治,各司本职不要相互钩心斗角。像杨继盛不过是一个兵部武选司,相当于后世的参谋、干事、助理之类。越权越职参劾国家宰相,还列举了严嵩的十大罪五大奸,这是在干自己的本职工作呢还是一天到晚在挖空心思暗算别人?如果满朝文都像他一样,那还得了!所以,嘉靖皇帝看到杨继盛的奏折,心里首先就有了反感。

  标准地说,杨继盛的十大罪不仅把严嵩的画皮剥得干干净净,也把整个官场的画皮剥得干干净净,抑或说把人的本性刻画得淋漓尽致。首先,我们来剖析十大罪。十大罪“独揽朝政”乃是嘉靖皇帝赋予一个朝廷宰相的权力,事事有权过问是严嵩的职责。“揽事张己、揽功张己、小人嘴脸、用亲冒功、败坏纲常、败坏民风”这些都是大帽子,它不仅是做官的一种本能,也是做人的一种本能,其中的有些事情,谁能说得清楚?“欺上瞒下”之丁汝夔事件很多人已经参了,嘉靖皇帝根本就不想为丁汝夔翻案,杨继盛还提它干什么?“渎职误国”要有具体证据,哪一件事严世蕃自作主张了?严嵩是否承认?他们父子之间代拟奏章,代批奏折,何以说严世蕃没有通过严嵩是在擅自做主?嘉靖皇帝的许多圣旨还是严世蕃代拟,玉玺由他代盖呢,能说他篡国?至于“迫害大臣”以徐学诗的哥哥徐应丰说事就更没有根据。因为徐应丰在下面一个小县当县丞,他倚仗徐学诗在刑部当郎中的权势,在当地胡作非为,御史参劾他,跟严嵩有多大关系?

  至于五大奸,看似有理,实际上给人一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感受。倒是奏折的结尾说“如果皇上不相信微臣的话,可召裕、景二王问之,他们对严嵩父子的罪恶知道得最清楚了”的话特别让嘉靖皇帝敏感。于是,嘉靖皇帝升殿,御审此案,拉开了一场悲剧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