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不反科学,它只不过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拉信徒而故弄玄虚给自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已。《四库全书总目》中说:“后世神怪之迹,多附于道教。如《神仙传》、《道教灵验记》是也……故《申子》《韩子》流为刑名之学;而《阴符经》可通于兵;其后长生之说与神仙家合一,而服饵、导引入之;房中一家,近于神仙者亦入之;鸿宝有节,烧炼入之;张鲁立教,符录入之;北魏寇谦之等又以斋醮章咒入之。”
道教与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紧紧相连,深深扎根在神州大地上,一直得以盛行。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或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万事万物都有道(规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道理。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伏羲创造了八卦,周文王发展成六十四卦,孔子为易经作《易传》。《易经》这部能够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因为被少数人秘传并渐渐将人们关在了神秘的大门之外。物极必反,人们才反过来说它是“迷信”,并将它批倒批臭了。
道教并不是邪教,它主张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正被全球科学界所接受。两千多年前,当西方还是一片混沌时,中国人却知道了哪一天月亮圆,哪一年圆十二次,哪一年圆十三次,并把月亮圆的这一天定为每月的十五。1930年,中国留法学生刘子华,用八卦推算出了第十颗行星的质量、运动速度和轨道,他写了篇论文《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使他一夜成名,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道教倡导的“修道、修真、修为、修养、养生、卫生、长生术”等,并不是绝对腐朽的东西。比如道家的养生术被世人演变成了“长生不老”加以讽刺,后人在嘲笑过后又用“保健”来加以圆说,并推出千奇百怪的“长寿(生)药”、“美容药”等,难道换种说法就改变了事情的本质?所以,对世界的客观态度是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一竿子打死某一事物,这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新时代的科学家、哲学家都在辩证地研究和汲取道教的东西,这很可能给道教在全球性发展带来新的契机。那么,五百年前引诱嘉靖皇帝修道的邵元节到底是个什么人呢?
邵元节(1459—1539),字仲康,号雪崖,贵溪人。幼年父母双亡,迫于生计,不得已才到龙虎山上清宫达观院出家为道士。先后拜范文泰、李伯芳、黄太初为师,不仅学了一身武功,还精通术数,对周易八卦颇为精到。比如嘉靖皇帝在他的安排下数次求雨成功,这就是他掌握了某种自然现象而在故弄玄虚。如果不是被嘉靖皇帝征调入宫,他必然会成为一代道教大师。如果嘉靖皇帝不是一名皇帝,或许也会成为一个道教高徒。遗憾的是嘉靖皇帝是帝王,好道就是不务正业,邵元节作为师傅,理所当然就会被千夫所指了。
却说嘉靖皇帝特别敬重自己的母亲,从承天府回京后,立即让邵元节设坛为母亲祈福。邵元节命人在天坛搭了十八层云梯,自己站在高高的云梯上,一会儿跪下磕头,一会儿手舞足蹈,装神弄鬼的法事正酣,忽然一阵狂风吹来,那高高的云梯顿时像腐朽的麻秆,噼噼啪啪地散了架。身在云端的邵元节魂飞魄散,虽然凭着几十年修炼的轻功而毫发无损,也因惊吓过度,卧床不起。
嘉靖皇帝前去看望,邵元节已经奄奄一息,说:“皇上悟道颇有灵性,然树大招风,修道必然会招来无知世人的訇诟。望皇上能够心静,少生杀戮之心,多生放生之念。”
嘉靖皇帝哽咽着回答:“朕明白。世界之和谐,是因为万事万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才保持了平衡。若不然就会失去平衡,导致倾覆。”
嘉靖十八年(1539)六月,道人邵元节羽化,终年七十岁。邵元节虽然身后受到诋诟,但生前却倍极宠荣。嘉靖三年(1524)他被征入京,以“立教主静”之说得到嘉靖皇帝的赞赏。嘉靖四年(1525)令拜雨雪,有验。嘉靖五年(1526)命为致一真人,统辖京师朝天、显灵、灵济三宫,总领道教,赐给紫衣玉带及金、玉、银、象牙印章各一枚。从此,长居京师,经常奉诏祷祈雨雪,累获加封受赏。嘉靖九年(1530)班二品,赠其父太常丞,母安人。嘉靖十一年(1532)敕建真人府于城西,每年给禄米百石,拨校尉四十人供洒扫,赐庄田三十顷,蠲免其租。以孙邵启南为太常丞,曾孙邵时雍为太常博士。邵元节奏乞将永恩寺等入宫,改为道宫。准其奏,翻新后,赐额曰元福宫。又遣中使于江西贵溪建道院,赐名仙源宫。嘉靖十三年(1534)邵元节从龙虎山还朝,船行至潞河,命中宫迎入,赐新蟒服及“阐教护国”玉印。嘉靖十五年(1536),加号为“靖微妙济守静修真凝元衍范志默秉诚致一真人”,赐玉带冠服,又以其祷祀皇太子生有功。拜为礼部尚书,赐一品文官服,其孙启南官至太常少卿,徒陈善道亦封清微阐教崇真卫道高士。嘉靖十八年(1539)邵元节病逝,敕授大宗伯,谥“文康荣靖”,著有《太和文集》,已佚。
邵元节被嘉靖皇帝拜为礼部尚书,这是一个虚衔,或说是按礼部尚书的待遇在拿俸银。很多人凭着这一点说嘉靖年间道士参与朝政,这是一种误会。
邵元节羽化一个月后,朝廷派往安南国了解情况的官员回来了。嘉靖皇帝立即升殿,询问安南国的情况。官员说:“安南国的情况既不是安南王黎氏使者所说的那样,也不是莫氏密使所说的那样。他们南北对峙,连年混战,国内已是饿殍遍野,民不聊生。朝廷出兵助黎,莫氏必亡。助莫,黎氏必亡。”嘉靖皇帝问:“据你的了解,安南国人民拥护谁?”官员说:“安南人民已经厌烦了战争,他们迫切希望朝廷出兵,帮他们解决内战,给他们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至于谁是安南之主,朝廷立谁,他们就拥护谁。”夏言连忙说:“安南王黎氏,乃本朝太祖所立之王。朝廷应出兵助黎,灭掉莫氏,以张我大明之信义,警戒犯上作乱的贼子。”
有大臣说:“皇上,本朝在熙宗和宣宗时,曾欲灭掉安南而未能如愿。现在黎氏和莫氏自相残杀两败俱伤,朝廷何不趁机灭了安南,以实现先帝之愿!”
嘉靖皇帝说:“熙、宣二位先帝不是要灭掉安南,而是安南当时的当权者无视两国邦交关系,才挑起了两国纷争。现在黎氏和莫氏纷纷遣使来朝,我朝当以调和为主,岂能妄生他念。”
嘉靖皇帝决定出兵安南。他召见了征讨安南的主帅毛伯温,说:“朝廷出兵安南,旨在履行邦交盟约,维护安南人民的安宁生活。虽然名义上是扶黎讨莫,但朕不希望你过于杀戮,更不能伤及无辜。”
毛伯温说:“臣一定遵旨行事。”毛伯温就要出发讨伐安南了,嘉靖皇帝亲自为他送行,并作诗一首: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毛伯温伏地泣曰:“微臣一定不辜负皇上的厚望,扶危安民,减少杀戮,为维护两国人民的友好而鞠躬尽瘁。”嘉靖十九年(1540)秋,毛伯温率兵十二万五千人分三路,从凭祥、龙峒、思陵州进入安南,又留了两支机动部队为预备队,命令云南巡抚汪文盛率兵驻莲花滩,也分三路向安南挺进。汪文盛手下有一黎氏旧臣武文渊,他手里有一份安南的军事地图,奉命到毛伯温帐前听令。他向毛伯温建议道:“黎氏旧臣阮仁莲、黎景珥等皆分据一方与登庸抗,天兵至,号召国中义士,诸方并起,登庸可擒也。”
毛伯温根据汪文盛的建议,以坚壁清野战术,步步为营,不扰民,不害民。他先将莫氏所设的陷阱毒药清除,并严惩通敌者,但并不对莫氏发动军事攻击,而是对莫氏发出强大的政治攻势,大力宣扬大明是为惩治莫登庸杀君之罪和帮助安南恢复秩序而出兵的,罪只莫登庸父子。如果谁把郡县来投降,就封谁为那个郡县的长官。能生擒或杀掉莫氏父子来归降,赏黄金二万两,同时赐官封爵。然后又向莫氏发出通牒令,只要他放下武器不抵抗,朝廷不但不杀他,还会封他的官职。
嘉靖十九年(1540)十一月三日,走投无路的莫登庸自缚全家四十余口,向毛伯温投降。毛伯温征讨安南,历经十个月,没经一战,没发一矢,安南内战结束。从嘉靖二十年(1541),一直到清咸丰年间,整整二百五十年,两国没有发生任何摩擦。
嘉靖年间,嘉靖皇帝正确处理明朝和安南国的问题,不但为后世妥善处理邻国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还承载了重大的政治和历史意义。中国是文明古国,她不会欺强凌弱,永远把维护世界和平当做自己的本职和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