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嘉靖与严嵩——是非君臣全文阅读 > 第31章 恶虎撞上了真龙·太后求情也没用

第31章 恶虎撞上了真龙·太后求情也没用


  嘉靖十年(1531),一直在卧薪尝胆的嘉靖皇帝决心跟孝皇张太后进行最后一战。因为在收缴庄园的过程中,张太后的两个弟弟张鹤龄、张延龄公开向他叫板了。

  孝皇张太后(?—1541),河北兴济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被选为太子妃。弘治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册立为皇后。正德五年(1510)上尊号“慈寿皇太后”。嘉靖皇帝入继大统,称“圣母”,加尊号“昭圣慈寿”。“大礼仪”之后加“昭圣康惠慈寿”,改称“伯母”。

  资料显示,张太后并不是出身于名门望族。她之所以被选为太子妃,乃是因其容貌出众的缘故。也正是因为她貌若天仙,才赢得了孝宗皇帝对她的百般宠爱。张太后兄弟姐妹六人,男孩却只有两个弟弟——张鹤龄、张延龄。其父张峦死时,小弟弟张延龄年仅十岁。所谓爱屋及乌,为了安慰痛不欲生的妻子,孝宗皇帝就令张鹤龄嗣继张峦的爵位“寿宁伯”,旋升“寿宁侯”,封张延龄“建昌伯”,进“建昌侯”,加太保。又为张氏在兴济建家庙,工程豪华,几年才完成。还为张鹤龄、张延龄注籍宫禁,可以随便出入皇宫,来探视他们的姐姐。

  张氏兄弟在姐姐张太后的巨大光环下,纵使党朋,无恶不作,罪行累累,罄竹难书,被世人称之为“张氏二虎”。从弘治年间到嘉靖十年,几十年的时间内,大臣们上奏指责“张氏二虎”的奏折数不胜数,但均因为张太后的缘故,“张氏二虎”不但没有被治罪,反而还迫害了许多上书弹劾他们的大臣。到了嘉靖初年,“张氏二虎”的权力更是炙手可热了。

  嘉靖元年,嘉靖皇帝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挽救国家经济,曾下旨收缴王公贵族非法强占的各种庄园,并以身作则,亲自动员奶奶邵氏、母亲蒋氏,要她们的娘家主动献还国家收缴范围内的庄园,还田于民。但这个治国大计在“张氏二虎”这里却碰了壁,导致它刚出炉就被扼杀了。

  “大礼仪”之后,嘉靖皇帝以铁的手腕,基本上收回了属于自己的皇权,便又下旨收缴各种庄园。办差的官员来到“张氏二虎”这里,张鹤龄傲慢地说:“本官的庄园系先帝(孝宗皇帝)所赐,先帝还御赐了本官一面金牌。见金牌如见先帝,谁敢没收本官的庄园!”

  办差的官员委婉地说:“下官也是奉皇上的圣旨办事,还请大人谅解。”

  张鹤龄说:“本官不管他是皇上还是皇下,谁敢到本官这里闹事,本官都叫他死无葬身之地!”

  办差的官员不敢造次,只好如实回禀了嘉靖皇帝。嘉靖皇帝龙颜大怒,说:“朕守的是太祖的基业,不是孝宗皇帝的基业。孝宗皇帝违背了太祖的遗训,朕也必须坚决纠正。”

  办差的官员说:“话虽如此,他手里的金牌倒的确是真的。微臣就是吃了豹子胆,也不敢冒犯先帝呀!”

  嘉靖皇帝冷笑一声:“外戚干政,历来是国家的大患。无功受封更是太祖所不允许的。朕现在就废除他的爵位,尽夺他的封地,看他还敢反了不成!”于是废除了“张氏二虎”的爵位,封地尽夺,仅以锦衣卫指挥同知的待遇领俸。

  宣旨的太监来到张府,刚刚宣完旨,张鹤龄就破口大骂:“朱厚熜小儿不是善茬,本官早就知道。怪只怪姐姐(张太后)当初不该心软,留下这个祸根。”

  宣旨太监见张鹤龄把话说得有些过头,就小心翼翼地提醒道:“张大人,您说话有些过分了。”

  张鹤龄怒道:“阉贼,本官怎么说话,还用不着你来教。你回去告诉朱厚熜小儿,本官有先帝的御赐金牌在手,他敢蔑视先帝,本官就跟他誓不两立。”

  “张氏二虎”在其姐姐的支持下,久怀异志。不但府中养有许多敢死之士,还与江湖人物广泛来往。“大礼仪之争”时,为了协助张太后击败嘉靖皇帝,就是他们重金雇用江湖人物,威胁、刺杀大臣,才闹得朝中无人敢上朝,京城各衙门无人敢上衙理事。若不是嘉靖皇帝充分利用蒋太后带来的那一帮孩子控制了军、警、特,大明王朝说不定就被他们颠覆了。现在,他们由背后支持姐姐变为公开跟嘉靖皇帝短兵相接了。

  然而,张鹤龄这一次却打错了算盘。他们在弘治年间横行不法,那是因为他们貌若天仙的姐姐能够左右丈夫——孝宗皇帝,所以无人敢碰他们;他们在正德年间能够为所欲为,那是因为他们的姐姐把持了朝政,外甥朱厚照——正德皇帝拿他们没办法。而他们眼下的嘉靖皇帝不但跟他们非亲非故,还要一清朝纲,将他们的姐姐保留的少许皇权一股脑儿地全部收走呢!

  嘉靖皇帝派员查收张家田产。张鹤龄撕了圣旨,殴打了查收的官员。嘉靖皇帝毫不客气,以谋反罪发兵查抄了张府,一条铁索将“张氏二虎”绑进了死牢。

  “张氏二虎”被抓,朝野哗然,“后党”立即总动员,联名上书替张氏兄弟喊冤。嘉靖皇帝来了个第二次“大礼仪之争”,将张氏靠裙带关系在朝为官的人一下清除了几十人,其中包括张太后的姐夫——原礼部尚书徐琼的后人,以及沈禄、祝祥、张岐、沈椿等高官。

  张太后怎么也没想到嘉靖皇帝竟敢无视孝宗皇帝御赐的金牌,硬将两个弟弟抓进了死牢,疯劲大发,要来找嘉靖皇帝厮闹。嘉靖皇帝早有准备,任凭她跟挡驾的锦衣卫哭拼,就是不闻不问。

  嘉靖皇帝的第一任皇后张氏,是张太后一手安排的,当然也是用来控制嘉靖皇帝的工具,“大礼仪”之后,嘉靖皇帝就废了她,然后册立了陈皇后。陈皇后极富同情心,见张太后为救弟弟,哭得披头散发,心下不忍,就劝嘉靖皇帝说:“皇上,怎么说太后也是皇上的伯母。她的两个兄弟是她一手拉扯大的,她像母亲一样护犊,把两个兄弟惯坏了,这点可以理解。皇上既然夺了张氏兄弟的爵位,就给太后一点薄面,留张氏兄弟一条活路吧!不然的话,天下人会怎么看待皇上啊!”

  嘉靖皇帝大怒:“贱人,朕最痛恨的就是女人的枕头风!当年孝宗皇帝要不是被她的枕头风所惑,‘张氏二虎’焉能给社会带来这么大的危害!你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竟然要干涉朕的政事,朕岂能容你!”遂废了陈皇后,将其打入冷宫。几个月后,陈皇后就在悔恨中忧郁而亡。

  张鹤龄被关进死牢仅仅半个月,就因拷打致死。张太后明白了,自己把持朝政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如果自己还跟嘉靖皇帝来硬的,小弟弟张延龄绝无生出死牢的机会。于是,她除去凤冠,穿着粗衣,替弟弟来向嘉靖皇帝负荆请罪。但是,无论她怎么做,嘉靖皇帝就是不见她。

  大臣们愤愤然了:你能登上皇位,一半的功劳应该归结在这个女人的头上,她纵然千错万错,将功抵过也该扯平了吧!你怎么能连起码的人伦都不顾呢?但嘉靖皇帝冒了天下之大不韪,丝毫没有心软。因为他看透了张太后,看透了“张氏二虎”。他不敢把张太后怎么样,但他必须严惩“张氏二虎”,否则,他没法向天下人交代,没法向地下的祖宗交代,更没法施行自己的新政。

  张太后的精神崩溃了。父母临终时,把两个弟弟托付给自己,在自己的心目中,小弟弟永远都是虎头虎脑十岁的样子,永远都需要自己的呵护。现在大弟弟已经被拷打致死,小弟弟也命悬一线,自己该怎么向地下的父母交代呀!

  张太后一病不起,众大臣均认为嘉靖皇帝不近人情。首辅张璁劝谏嘉靖皇帝说:“皇上,国法大于私情,这点微臣明白。但‘张氏二虎’既然已经成了落水狗,关在死牢里杀与不杀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那么何不留张延龄一条性命,以免让太后过度伤心呢!”

  嘉靖皇帝说:“天下者,高皇帝之天下,孝宗皇帝也应该遵守高皇帝的成法。你害怕朕伤了太后的心,就不怕伤了高皇帝的心?”

  张璁说:“陛下嗣位时,用臣言,称伯母皇太后,朝臣归过陛下,至今未已。兹者大小臣工默无一言,诚幸太后不得令终,以重陛下过耳。夫谋逆之罪,狱成当坐族诛,昭圣独非张氏乎?陛下何以处此!”

  嘉靖皇帝不悦,斥去。

  回到后宫,年仅二十二岁的陆炳劝谏嘉靖皇帝说:“皇上,‘张氏二虎’罪在不赦,但太后粗衣敝屣替其负荆请罪,该宽恕的就应该宽恕。皇上若仍坚持要杀张延龄,只怕世人多有口舌。还请皇上三思。”

  嘉靖皇帝不高兴地说:“你一个小娃娃懂得什么!”

  陆炳委屈地说:“微臣是不懂什么,但微臣有眼有耳,不忍看皇上遭大家非议。”

  蒋太后知道了“张氏二虎”的事情后,一锤定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张氏兄弟背负了那么多人命,杀他们一百次也不够偿还。但不看皇嫂之面也该看先帝金牌之面,就留他一条性命,以避世人口舌吧!”

  嘉靖皇帝终于下旨不再拷打张延龄,但仍把他关在死牢,粗茶淡饭当死囚看待。从弘治年间到嘉靖初年,“张氏二虎”在土地兼并、垄断市场等恶性案件中,到底背负了多少人命,难以查清。朝廷大臣因参劾他们被报复致死的仅三品大员就有三人,四品以下不可胜数。告他们谋反的有四次,连首辅李东阳也险些遭了他们的黑手。最后发展到连嘉靖皇帝的圣旨都敢撕,嘉靖皇帝要杀他们是不近人情么?不是,身为一国之君,他没有任何理由不杀“张氏二虎”呀!

  铲除“张氏二虎”对嘉靖皇帝施行自己的新政是有着决定意义的一仗。至嘉靖十一年(1532)止,危害国家经济的皇庄、王庄及各色贵族庄园终于在社会上绝迹了。一条鞭法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外,基本上在全国得到了贯彻。由于各种赋税徭役均摊派到了土地上,没有土地的穷人不但可以自由离乡谋生,遇有国家建设性的劳役,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豪强就只能出钱雇工来完成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这样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劳动力市场,实现了“穷人能够养活自己”的治国之策。既极大地稳定了社会,也减轻了国家疲于赈灾的重负。年轻好道的嘉靖皇帝以自己的善良开创了一个中国前所未有的全新局面,也在人类社会前进的历史长河中,描上了光辉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