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嘉靖与严嵩——是非君臣全文阅读 > 第27章 伦理学专家嘉靖·皇帝求雨真给力(1)

第27章 伦理学专家嘉靖·皇帝求雨真给力(1)


  “大礼仪之争”,后人普遍认为是嘉靖皇帝跟以杨廷和为首的朝廷大臣之争,其实这是一叶障目,没有透过表象看实质,准确地说它应该是张太后与嘉靖皇帝的斗争。张太后这个数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忽视的人物,在嘉靖初年,她实际上是朝廷的主宰者。若不是嘉靖皇帝以坚韧的性格用铁的手腕跟她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大明王朝必然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变故。

  后人对杨廷和的评价很高,但在看到他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他并不光明的一面。杨廷和的主要活动是在正德时期,由于正德皇帝昏庸无能,正直之士很多被迫害致死,理智之人退居林下归隐的也不在少数,但杨廷和却稳稳当当地做着他的官,步步高升,并且三年丁忧期满,便又匆匆还朝为相。嘉靖皇帝继位后,梁储看出了危机,告老还乡,并劝杨廷和也急流勇退,说张太后拥立嘉靖皇帝对国有功,如果她放手朝政,则名垂青史。问题在于张太后认为嘉靖皇帝孤儿寡母好摆布,另有所图。如果张太后使大明江山变了色,他们这些大臣就会成为千古罪人。如果大明的气数未尽,帝后之争就在所难免。夹在他们中间,必然会成为无谓的牺牲品。但杨廷和贪恋权力,不听劝告,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顽固地站在张太后一边,终于落了个可悲的结局。

  “大礼仪之争”虽然以嘉靖皇帝认输而告终,但张太后也由一只凤凰变成了一只雨中的老母鸡。杨廷和去位后,蒋冕为首辅,仅仅干了两个月,毛纪又为相,旋即又被费宏所取代。“后党”伤了元气,绝大部分大臣都是从下面各省调上来的,朝中原来的墙头草,毋庸置疑都倒向了嘉靖皇帝,二十一岁的嘉靖皇帝基本上收回了属于自己的皇权。

  生母险些被逼疯,嘉靖皇帝也受了很大的刺激。为了不让这种悲剧再在后代子孙身上重演,他下旨组织专班纂修《大礼全书》,令首辅费宏和礼部尚书席书牵头,杨一清主笔,张璁、桂萼协助,以“明人伦,正纪纲”为宗旨。嘉靖七年(1528)六月,《大礼全书》完稿后,嘉靖皇帝又亲自更名为《明伦大典》。

  《明伦大典》把孝放在第一位,规定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其他罪皆可赦免,唯不孝敬父母、掘人坟墓者不能赦免。对孝敬父母、能倡导社会良好风气的人,朝廷给予奖励,甚至可以不通过科举,直接做官,是为“举孝廉”。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三言两拍》中就有许多“举孝廉”的故事。海瑞就是一个实例。海瑞是海南琼山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中举,因为事母至孝,就由福建南平教谕这样的小官,先后升浙江淳安知县和江西兴国知县,并且以后步步高升。而按照明朝的规矩,举人没进一步考中进士,只能做个地方小官,根本不能做七品县令以上的大官。

  既是“明人伦,正纪纲”的大典,“大礼仪”作为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相关人员就应该有个处理的结果来警戒后人。作为首辅的杨廷和理所当然就要承担其主要责任。虽然他已经告老还乡,但嘉靖皇帝仍然要追究他的责任。费宏劝谏嘉靖皇帝说:“杨廷和于国有功,此次失误,事出有因。既然已经告老还乡了,皇上还是既往不咎为宜。”

  “大礼仪”前期,蒋太后病情恶化,已成半疯之势。嘉靖皇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几次邀杨廷和到自己的御书房喝茶聊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求他不要带头阻挠自己,救救自己的母亲,却遭到了杨廷和的拒绝。甚至嘉靖皇帝以帝王之尊向毛澄行贿,都没有得到他们的同情。这种硬要逼死自己生母的深仇大恨,嘉靖皇帝岂能因为杨廷和已经告老还乡就算了!所以,听了费宏的话,嘉靖皇帝就毫不犹豫地说:“大明自太祖开疆立国以来,就明确以孝治天下,难道他不知道孝的意义吗?他将汉朝定陶王和宋朝濮王的事例援引到朕的身上,他是明朝的臣子还是汉、宋的臣子?他于国有功,首先要感谢大明朝廷给了他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他有功,但大明王朝也没有亏负他,让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还要怎么样?他的功再大,能抵消险些逼疯一个太后、逼疯一个母亲的大罪吗?”

  费宏哑口无言。

  嘉靖皇帝又说:“杨慎,自诩一代名士,空读许多圣贤之书。其父要逼疯一个母亲,还以辞官要挟朕,他熟视无睹。朕不过准许其父辞官回乡,他就感到朕对其父不公平,煽动朝臣闹事。他和其父一样,可曾反省过自己?”

  费宏无言以答。

  杨廷和最终被削去官籍,抄没家产。他知道自己永远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第二年便忧郁而亡。杨慎被发配到边远的云南做苦役,终生不许赦回。不知道杨慎是不是反省到了自己的错误,所以,他被发配到云南后并无大的怨言,而是发愤著书立说,在当地扬善风,行善事,最终成为当地人民崇拜的三个偶像之一:观音、诸葛亮、杨慎。

  鉴于“大礼仪之争”涉及人员太多,打击面太广,给社会带来了极不安宁的负面作用。为消除影响,收聚人心,嘉靖皇帝故伎重演,在大赦“后党”群臣,纂修《大礼全书》的同时,又让武定侯郭勋纠集一班文人,对民间话本小说《水浒传》进行修改,着重宣扬宋江一心要为朝廷出力,坚决接受朝廷招安的忠君思想,更名为《忠义水浒传》,与《明伦大典》同一时间由官府刊刻问世。

  因为有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例子,《忠义水浒传》一问世,大家就明白了嘉靖皇帝心里在想什么。鉴于社会局面越来越稳定,官府对治安的力度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向往安宁祥和的生活,当土匪已经难以坚持下去,许多山大王就趁着这个机会自动走下山来,或向官府自首,或接受官府招安。一时治安形势大为好转,社会凝聚力空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