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班今天新调来一名学生,一时引起全校的一股波浪。这所学校是深圳某重点高中,能进去的都是学业中的佼佼者。r
而3(2)班是本校的重点培育班,全班只有11人,每个人都是凭实力考进来的,绝对是精英中的精英。所以能够进3(2)班学习就成了所有学生的目标和梦想,3(2)的学生也就自然成了学校的风云人物,连老师们对他们都另眼相看。r
在这位新生还没调来之前,不知那传来的消息,说此人非同一般。家境极好,是实打实的富二代。又有八卦传言他还是个极品帅哥。正所谓人无完人,纵使是在重点学校的学生也难免有那么一些心有杂念的学生存在。于是乎,这等消息一传开,一些美眉就在心里默默祈祷真命天子的快点到来,好让自己早日遇到,再来个一见钟情以身相许啥的,将自己早日拯救于学海的苦洲。于是一有闲空,就开始在私下偷偷打扮幻想相遇情节等一些无聊的事,为一见极品帅哥做好充分的准备。当然,3(2)班的精英可没有这么无聊,他们依旧如往的学习。r
回到3(2)班的教室,室内比其他的教室宽敞明亮,桌椅都是新型的国外用材。每张课桌都配有一台电脑供学生学习用,雪白墙壁都挂着伟人的画像和至理名言。后面的黑板没有弄些啥黑板报的,而是挂上了一幅幅名画,这些都是学生们自画的。全班加新生12人,分成3排,空间很是宽敞。华丽的落地窗户,窗外景色怡人,几棵松柏随风轻摇着,叽喳的雀鸟在上边嘻闹的打着旋,远处依稀可见公路上车辆来往穿梭。说实话,头次进来你绝对想不到这会是间学生教室。r
黑板上写着一串题目,年轻的女教师坐在讲台上端详着下面埋头写作的学生。中间一个男生的身影很是抢眼,他就是今早刚调来的上海新生,传说中的“极品帅哥”。她不由得多看了两眼,宽阔的双臂,白皙的皮肤,一头微红的头发侧分在冷峻的脸旁,高挑浓黑的眉毛下一双清晰的双目格外有神,高挺的鼻梁,红润健康的嘴唇再加上略显冰冷的表情,一切显露出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气度。看来,传言并无虚假。r
回想起早上他来报道的情景,女老师不由心里有一丝凉意,在介绍自己时他不愿多说,只简单的说了一下自己的名字。其他情况都是女老师接着续说,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冷酷。也在心里记住了他,19岁的秦风。r
正想得深时,没注意到秦风的双眼已注视自己多时。女老师才发觉自己走了神,慌得转移视线,脸颊泛起微红,其实她比秦风大不了几岁。r
“真丢人,竟然看到忘神了?”她在心里嘀咕着,同时偷看向那边,见秦风低头写作中,心里嘘叹了一口气。一时感觉口渴,拿起旁边的水杯小口的饮着。r
趁着这点空闲功夫,女老师翻开秦风的简历表细细看来。秦风,19岁,身高1米83,原就读上海某高中,因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甚好,现转到深圳某重点高中就读。再看家庭这一栏时,女老师哽咽了一下。秦风的父亲是房地产界名声显赫的人物,身价过亿,在全国几乎垄断内地大半个房地产事业。独子,而涉及母亲这一栏,竟只填了一个名字,其他资料空白。这让女老师有点奇怪,“不想写吗?”她在心里产生了疑问。再看着照片上英俊冷酷的秦风,她难以想象,这会是一个家产上亿而且学习优异的富二代??!换做他人,也许现在不会这样老老实实的呆在教室读书吧?至少没他学习这么用功。想到此,她不由得多看了秦风几眼。r
此时,秦风早已将手上的功课都做完了,坐那有些乏趣,达拉旁边的电脑起来。r
女老师走到秦风身边,拿起他的作业表轻声问道:“写完了?”r
“恩。”秦风点一下头。r
“那我先拿过去看看。”女老师说完微笑着走上讲台坐那看了起来。r
秦风无聊的把玩了一下手中的笔,看了一眼周围认真写作的同学。回想起从上海折腾到深圳,他就觉得有一丝无奈。本可以在那边找一所重点高中就读也是一样,但他是为了摆托父亲的拘束而选择了在深圳就读。他受不了活在一切事物都由别人安排好的日子里,表面上很令人羡慕,只有亲自体验过的人才知道,日子久了人会憋疯的。想到这,他不由得在心里一阵苦笑。r
“在想什么呢?”女老师走到他更前看他若有所思的样子笑着问。r
“一些过去的事。”秦风淡淡的说。r
女老师一听不由笑道:“呵呵,年纪轻轻就开始念旧了?”然后伸手将作业表放到秦风的书桌上说“答案我都看了,做的很好,以后继续努力。”秦风淡笑着看着她点了点头。r
回到讲台上,她重新审视了一下秦风,觉得再怎么看他都不像那种家境富裕的公子哥。虽然他外表给人一种冷酷气度不凡的气质,但总感觉少了某种东西,也许纨绔子弟的富二代形象看多了吧。她不由在心里嘲笑自己多余。r
秦风侧头看着玻璃窗外,深蓝的天空找不到一缕云丝的踪影,偶尔见几只燕雀掠过。正值下午,阳光照在松柏上反射出温暖的金黄色,一种莫名的感情闪过心头。“怎么触景伤情了??”他在心里自嘲的一笑,转过头翻开课本温习起来。r
他这一举动被年轻的女老师看在眼里,在那一瞬间,她明显的看到秦风那冷静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暗光,一种淡淡忧伤。她不禁在心里产生好奇,在这个富二代外表冷酷的男生身上有着怎样的故事?或许并没有旁人所想的那样的风光吧。想到这,她不由多看了秦风几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