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认识互联网金融以及金融互联网方面还存在一些偏差及误区:(1)有些人认为,互联网公司以及一些创业者主导的创新就是互联网金融,现有的金融机构所主导的创新就是金融互联网,这其实是有失偏颇的,因为金融机构所开展的创新可能完全符合互联网金融的特征,互联网公司以及创业者所从事的相关活动也可能更符合金融互联网的特征;(2)流行的观点认为,没有实体网点的纯互联网公司所从事的金融业务一定是互联网金融,拥有相当数量实体网点的公司所开展的金融业务更多地归于金融互联网范畴。
这样的区分并不科学,有无实体网点并不是区分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充分条件。以行业中部分银行正在规划并开展的小区金融为例,尽管这一创新是由商业银行主导的,同时又拥有数量众多的小型实体网点,可是根据观察和分析,小区金融其实更接近互联网金融模式。
两种金融模式的异同
事实上,是否具备互联网精神、能否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并注重客户体验等要素是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本质区别。在互联网金融方面,阿里金融是目前最接近理想化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一个样本,因此下面将主要结合阿里金融的实践来比较和分析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差异。
发展理念及思维方式不同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差异首先体现在发展理念、思维方式等方面。与金融互联网相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理念以及思维方式更为开放、平等、分享和包容,更加强调分工与协作。
阿里巴巴所倡导的“开放、透明、分享、责任、协同、互动”就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理念。在开放与协同方面,阿里金融非常谦虚,认为自己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及配套的服务体系,自己并不懂得金融,而且受到人员数量等因素的制约,它们根本就忙不过来,因此它们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理念及思维方式是支持平台上的合作方来做。与此同时,阿里金融及其员工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它们倡导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竭力为中小微企业以及80%的中小客户提供更好、更多的金融产品及服务。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理念是全面的互联网化,而金融互联网往往是将金融产品或服务搬上互联网,是单一的、局部的互联网化。这里可以以网上证券投资为例,它不仅借助互联网实现了证券交易,而且在证券投资信息提供、客户投资咨询、客户互动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突破,而网上资金转账等只是借助互联网实现了资金转移,因此前者更接近互联网金融模式,后者更类似于金融互联网模式。这两者的对比就体现了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在发展理念以及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还有就是包容、容忍失败的文化。E*TRADE等美国互联网证券经纪商最早诞生在硅谷而不是华尔街,公司员工们的着装往往是T恤衫、牛仔裤而不是西装、领带,公司的氛围非常轻松,能够包容不同性格、有某种怪癖甚至是疯疯癫癫的员工,同性恋者在公司也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在美国硅谷,“破产被看作是勇敢的象征——战斗留下的一块伤疤”。通常,破产被看作常有的事情。
管理方式不同
正如加里·哈默、比尔·布林在《管理的未来》一书中所言,当今的许多企业及组织在管理方式上依然遵循着50年前乃至100多年前的做法。
传统管理方式总是“管理太多、自由太少”,“等级太多、社区太少”,“督促太多、理想太少”。传统管理方式将具有创造性的、有主见的、具有自由精神的人们置入一个标准化的、规范化的体系内,这就破坏了人类最美妙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发展互联网金融这样的创新模式,就需要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在这方面,创新的管理方式就比现有的管理方式有效、科学得多。
金融互联网模式更多地遵循了现有的管理方式,而互联网金融则更接近创新管理方式。金融互联网模式遵循层级制,强调管理与控制,偏重督促,注重短期利益,以财务指标为绩效考核核心,倾向于标准化和稳定的组织架构;而互联网金融模式则更多地遵循社区制,崇尚自由,引导理想,注重中长期利益,关注客户满意度等非财务指标,倾向于非标准化以及柔性、多变的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不同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所采用的组织架构往往不同,前者相对独立,而且常常发生变化;后者则往往附属于另外一个公司或者组织,而且比较稳定。组织架构的持续变化会提高一个组织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使组织在不确定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2011年以来,阿里巴巴集团先后经历了淘宝一分为三、B2B公司退市、回购雅虎20%股权、“七剑合璧”(6个子公司变成7大业务群)、“One Company”(一个大集团公司)以及分拆为30家公司等组织架构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在组织架构不断调整的同时,阿里巴巴的管理人员以及员工则频繁轮岗。马云的解释是,这是为了防范形成各种“利益集团”,保证创新业务单元得到足够的关注及资源方面的支持,保持组织的灵活性及持续的创新能力等。
导向及出发点不同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在导向及出发点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出发点往往是去发现和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真实需求,设计和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并以合适的方式将其提供给合适的客户;而金融互联网模式则主要以自我和赢利为导向,出发点往往是将已有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强塞”给客户,自己有什么就“推销”什么,基本上不考虑这些产品或服务是否适合客户。
以保险产品或服务为例,客户已经普遍被保险代理人、经纪人“塞”怕了,保险现在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非常负面。阿里金融表示,今后它们将与保险公司开展合作,为客户设计并提供更多、更适合的保险产品及服务,它们对于在未来的年轻人中重塑保险业的良好形象非常有信心。另外,国内许多人士可能都曾经为了退税,无奈地在欧洲的机场排上2~3个小时的队,对此许多宣称“以客户为上帝”的金融机构却视而不见。真正以客户为导向的支付宝已经在努力推动国内客户海外购物退税的便捷化,并且率先在韩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客户群方面的差异
总体而言,互联网金融的客户群往往比较年轻、开放且愿意尝试新事物,比较熟悉互联网。对于90后、00后来说,互联网就像水和空气一样,他们根本离不开互联网。有人开玩笑说,今后小孩子生下来,学会的第一个动作可能就是模仿大人在手机上“划屏”。相对而言,金融互联网的客户群的年龄结构偏年长一些,因而相对稳健、保守,他们往往是由于原先为自己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将部分产品或服务搬上互联网而不得不跟随这些机构的步伐使用互联网。
据统计,在淘宝网的注册客户中,80后客户约占70%。2013年6月末的数据显示,在淘宝网的理财客户中,90后最活跃,约占60%;80后紧随其后,约占20%。
需要指出的是,前面分析的客户群的年龄结构是一个整体描述。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模式在客户群年龄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并不是绝对的,客户是可以培养的,而且与客户需求的强烈程度有很大关系。老年人、农民等同样可以成为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客户,而且这样的情形往往孕育着颠覆性的创新机会。
客户体验不同
说到体验,金融机构给客户留下的往往是“贵、慢、繁”的感受。与金融互联网相比,互联网金融尤其关注客户体验,这是两者最本质的区别之一。以余额宝为例,在与天弘基金合作之后,阿里金融开始时每天要向天弘基金反馈数十条需求,要求基金公司完善相关制度,简化、调整相关流程等,其中有许多是围绕改善客户体验的。在人手有限的情况下,阿里金融一度投入40多人,为余额宝提供客户体验和流动性方面的支持,充分体现了阿里金融对于客户体验的关注和重视。
大部分消费者都是希望在感觉到风险的时候,可以非常方便、快捷地购买相关保险。尽管消费者有这样的需求,但往往难以真正实现,因为投保手续实在是太复杂了。投保时,申请人需要在申请书上填写投保人的各种信息,特别浪费时间和精力。由于多数保险产品的保险覆盖范围是限定的,补偿金额往往也不会很高。在权衡补偿金额和手续的复杂性之后,顾客往往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投保太麻烦了,还是祈求幸运吧。据《移动互联时代的商机》一书介绍,东京海上日动火灾保险公司与日本手机公司携手开发了“DoCoMo一次性保险”,客户利用手机即可购买保险产品。这种一次性保险的申请方式非常简单:客户不需要到保险公司填写保单,只需登录手机专用网站,填写必填项目就可以了。保险费用与每月的手机费用一起结算,相关手续也很简单。
标准化与非标准化方面的差异
一开始,互联网金融主要提供标准化的产品或服务。对于客户来说,这相对简单,易于识别、判断和比较。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商业模式的日趋完善,未来中小客户同样可以借助互联网金融模式得到个性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或服务。从发展规律看,多数产品和服务总是经历从标准化到非标准化、从简。到组合的过程。相信业界在C2B领域的持续探索,将会在不远的将来运用到互联网金融领域。这样一来,中小客户就可以与高端客户一样,享受到独一无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交易金额及频率不同
相对于金融互联网客户而言,互联网金融客户单笔的交易金额往往较小,同时交易频率较高。据统计,2013年6月末,淘宝理财产品的人均购买金额约为3000元,客户线上交易的频率是其线下交易频率的4~5倍。
究其原因,一是互联网金融的客户往往比较年轻,收入水平较低,拥有的财富相对较少;二是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比较方便、快捷,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交易体验较好;三是由于客户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存在一些疑问,因此不会在相关联的交易账户中存放很多资金,而是选择定期、不定期地向关联的交易账户存入一定资金,同时为了防范风险,每笔交易的金额相对较小。
尽管互联网金融客户的单笔交易金额较小,但是由于交易频率较高,因此客户累计的交易金额并不小,预计未来客户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交易金额及其在客户总体交易金额中所占的比例会保持快速增长。
针对客户交易金额小、交易频率高的情况,互联网金融今后可以设计一些创新性的金融产品或服务。比如,在购买门槛方面,余额宝是基金产品中最低的,一元钱就能起买;从货币基金的运作方式来看,余额宝其实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了小额“团购”金融产品并获取较高收益的机会。未来,我们可以设计出更多一元钱、五元钱的保险产品,让更多人成为交易更频繁的保险客户;还可以设计出更多余额宝这样的活期存款替代金融产品,提高中小投资者的收益水平。这是金融更贴近民众的体现,也是互联网精神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