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互联网金融:即将到来的新金融时代全文阅读 > 第4章 一个新时代开始了: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1)

第4章 一个新时代开始了: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1)


  互联网时代的金融

  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

  互联网自出现以来,逐渐与原有的产业融合,并对许多产业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研究及实践表明,不同产业与互联网之间的联系存在一定的差异。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产业受互联网影响的速度和深度等特点,将所有产业分为四个类型:重塑型行业、互补型行业、适应型行业和迟钝型行业。

  1.重塑型行业

  在互联网时代,这些产业相关的企业原有的某些类型的业务基本上依赖网络开展,传统业务模式将被重塑,具体表现是传统模式互联网化,原有模式的市场份额将大幅下降甚至消失。证券行业的经纪业务、银行的转账和支付业务等就属于这一类型。

  2.互补型行业

  这一类型的企业可以快速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发一些新业务,这些基于互联网的新业务与企业的传统业务可以相互促进。出版业、旅游业、零售业和娱乐业就属于这一类型。

  3.适应型行业

  处于这些产业的企业能够利用互联网深刻地改造自己,但是改造速度相对较慢。配送业就属于这一类型。

  4.迟钝型行业

  这些行业的企业虽然可以利用互联网改善自己的业务开展情况,但是变革速度较慢。建筑业和农业就属于这一类型。

  在实践中,许多行业表现出多个产业类型混合的特征。这些行业中的业务范围较广,而不同业务的互联网转型深度和转型速度存在差异。以证券业为例,其中的证券经纪业属于重塑型行业,资产管理业属于互补型行业,投资银行业则基本属于适应型行业。

  一般来说,与信息服务相关的行业对互联网的敏感度较高,对信息依赖较强的行业往往会成为重塑型行业。而那些对信息要求不高、自身改造动力不强,而且受外界冲击较小的行业通常属于迟钝型行业。金融业是一个与信息服务高度相关的行业,因而对互联网的敏感度和依赖性都较高,属于典型的重塑型行业。

  从业务发展的情况看,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模式,即B2B(企业对企业)和B2C(企业对个人)。

  从上面的分类可以看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与互联网之间的联系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那些处于重塑型行业、互联网络适应性较强的企业来说,互联网的冲击和影响非常大,但其带来的机遇十分诱人,这些企业拓展互联网业务可以说是一个必然选择。与很多行业相比,金融业无疑是一个与互联网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业。借助互联网,金融业可以取得更大的发展。由于金融业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程度非常高,同时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又不需要实体配送,因此金融业与互联网是一对最佳组合,堪称“孪生子”。

  除了B2C以及B2B行业的互联网适应性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客户对互联网的熟悉、认可和接受程度越来越高,相信未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C2C(个人对个人)、C2B(个人对企业)业态会逐渐发展起来,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将会把自己在C2C、C2B的探索延伸到互联网金融领域。在未来的互联网环境中,客户与客户之间、客户与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之间会直接进行金融交易,或者寻求个性化的支持和帮助。

  互联网金融的“家谱”

  与金融业的发展历史相比,互联网几乎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互联网金融应该起源于金融业对互联网工具的应用。正如我们在前面分析的,金融与互联网拥有高度的相容性,金融业是最早运用互联网的产业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金融的雏形开始出现,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于1995年10月18日在美国亚特兰大开业。继美国之后,欧洲、日本以及亚洲其他地区的互联网金融开始兴起。最近两三年来,互联网金融取得了飞速发展,无论是在类型、规模以及对金融业的冲击和重塑等方面,都引起了社会民众、企业界、金融监管机构以及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

  互联网金融:美国的状况

  到目前为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互联网出现以后,金融业开始运用互联网为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这是互联网金融的准备阶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10年左右,这一阶段是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期,同时专业的互联网金融业态开始正式出现;第三阶段是自2011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创业者、互联网公司以及非金融机构开始涌入互联网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的类型日益丰富,互联网对金融业的冲击和重塑作用日益显现。

  毫无疑问,美国是全球互联网金融出现最早、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出现各种类型的互联网金融公司。

  互联网金融最早在美国出现并取得一定的发展,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美国是全球金融业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互联网的发源地,互联网发展的基础最好,因此美国自然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发源地和目前最发达的国家。第二,美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支持及配套体系。美国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国度,创业者对互联网金融这样的新领域充满热情和期待,同时美国的风险投资业十分兴旺,这些都为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第三,美国金融监管方面的支持力度较大。美国的金融监管十分强调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与此同时以《乔布斯法案》等为代表的法律体系又非常支持中小企业、成长期公司的融资和发展,这两方面的监管平衡在客观上支持了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金融:中国走到哪一步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出现并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主要原因也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与互联网相关的信息技术在国内发展得非常快,网速的提高,网络安全性的加强,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等都为互联网金融在国内的发展提供了支持。而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国内互联网公司在发展规模、竞争力以及成熟度等方面均有大幅提升,已经具备了“搅局”金融业、推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实力。二是与中国的金融环境密切相关。

  多年来,中国的金融业基本上由银行主导并垄断,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以及服务意识较弱,银行等主要服务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政府融资平台等,不愿意为中小微企业以及普通个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或者说金融机构的收益与成本结构不支持,这方面的服务能力较弱)。金融发展与创新被抑制,客户的潜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发展就为中国金融市场的深化、变革以及客户需求的爆发提供了契机。三是阶段性金融监管理念的变化和政策调整。2012年以来,新一届政府十分强调简政放权,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更好地促进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金融监管理念出现了变化,监管政策也出现了阶段性的调整。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简称)等金融监管机构表现出支持发展的态度,默许“让子弹飞一会儿”。“众安在线”的获批、互联网保险营销的许可、余额宝的放行、P2P涌现并出现一些风险后并没有被叫停等,都体现了金融监管层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支持。另外,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等其他一些部委也积极支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金融监管机构对互联网金融采取更包容、更开放的态度。

  互联网金融热潮涌现

  互联网金融孕育于2012年,在2013年迅速扩散开来。一时间,学术界、地方政府、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创业者以及风险投资界纷纷参与到互联网金融的大发展中来。

  观察与研究热潮

  继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先生正式提出“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之后,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围绕“互联网金融”组织了一系列课题研究、研讨会议及相关培训。2013年5月,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建华的专著《金融e时代:数字化时代的金融变局》在中信出版社正式出版。2013年8月,由中国电子金融产业联盟、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主办的《互联网金融》杂志创刊号正式出版。在学术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及长江商学院等先后设立了专门的互联网金融研究机构。

  另外,一些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行业组织、自律组织纷纷成立:2013年8月9日,京东商城、当当网、拉卡拉、用友软件、融360、人人贷等33家单位发起成立了中关村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2013年8月13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徐愈担任筹备组组长、原央行科技司司长陈静担任筹备组副组长的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金融工作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2013年,有关互联网金融的研讨会、交流会、培训会可以说是铺天盖地。2013年8月13日,“2013年中国互联网大会”的“互联网金融”分会场爆满,其火爆程度甚至超过了主会场,听众接近1000人,同时还举行了“互联网金融千人会”的成立仪式。

  互联网金融的理论研究、行业组织的设立以及研讨交流会议的开展,对于互联网金融实践起到了一定的普及、宣传以及引导作用。

  互联网公司参与热潮

  在实践方面,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成为互联网金融热潮的“领头羊”。

  阿里巴巴早就将“平台、金融、数据”确定为集团未来的三大发展战略,由此可见阿里巴巴对金融业务领域的高度关注。2013年6月2日,马云在“2013外滩国际金融峰会”上的一番关于“金融行业需要搅局者”的言论,可以说是吹响了互联网公司全面进军互联网金融的“号角”。阿里巴巴在金融领域全面布局,例如支付宝、阿里小贷、在线保险营销、余额宝等,目前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及业绩。

  马云:金融行业需要搅局者

  未来的金融有两大机会,一个是金融互联网,金融行业走向互联网;第二个是互联网金融,纯粹的外行领导,其实很多行业的创新都是外行进来才引发的。金融行业也需要搅局者,更需要那些外行的人进来进行变革。

  有时候我们认为,我可以做得更好,因为不懂,而世界往往是被那些不懂的人搞翻天的。所以,开放首先是思想开放,不是政策开放。

  只有思想开放,才可能有技术开放、政策开放。

  中国不缺银行,但是缺乏一个对10年以后经济成长承担责任的金融机构。今天的金融,确实做得不错,没有今天的支撑20%客户这样的金融机构,中国的经济30年来不可能发展到今天。但是靠今天这样的机制,我不相信能够支撑30年后中国所需要的金融体系。很多问题不是今天造成的,而是历史造成的。我们很难改变历史,但我们可以改变未来。今天做准备,10年以后才有机会。今天我们引进开放,可能会有问题,但是今天的问题就会变成10年以后的成绩。

  资料来源:马云,“金融行业需要搅局者”,载于《人民日报》,2013年6月21日第10版其实,最先涉足金融业的互联网公司是搜狐。2002年4月17日,搜狐宣布与国联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成立合资公司,致力于在线金融证券交易技术服务。该合资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搜狐拥有51%的股份。由于受到当时互联网技术水平、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制约,该合资公司后来没能真正运作和发展起来。但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2013年,搜狐开始重新探索、谋划在新的环境条件下拓展网上理财产品营销等互联网金融业务。

  腾讯等其他互联网公司也纷纷介入互联网金融领域。2013年8月1日,华夏基金旗下的“活期通”正式推出“微理财”(即微信交易功能),4亿微信用户足不出户,通过微信就能实现基金买卖、现金存取,既方便又快捷。

  这意味着腾讯与华夏基金开展合作,首次开通微信交易渠道,充分借助微信用户来推动现金理财服务从传统渠道向移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转移。

  京东商城则在2013年年初确定了“自营电商、开放服务和数据金融”三大未来发展规划。在2013年7月召开的平台合作伙伴大会上,刘强东称京东已经成立了金融集团,未来将发展POP开放平台(第三方卖家入驻业务)。在此之前,京东上线了“供应链金融”服务,初次尝试互联网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利用京东自身的信用和规模为商家做担保,使商家能够便利地从银行贷款,而非拿商家的货款去放贷。这些贷款基本上都是不超过1个月的短期贷款,贷款年化利率一般都低于10%。京东商城财务副总裁范微曾经明确表示,京东商城未来也将提供小额信用贷款、流水贷款、联保贷款、票据兑现、应收账款融资、境内外保理业务等金融服务。按照刘强东的规划,未来互联网金融业务将成为京东商城新的增长点,同时与开放平台一起打造完整的“京东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