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全文阅读 > 第4章 “互联网+”纳入国家行动计划(1)

第4章 “互联网+”纳入国家行动计划(1)


  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国正处在这个大潮之中,受到的影响越来越深。我国互联网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发展和巨大成就,网络走入千家万户,网民数量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还相对落后,区域和城乡差异比较明显,特别是人均带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国内互联网发展瓶颈仍然较为突出。

  ——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推出“互联网+”的概念,要求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总理不但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为赞赏,肯定“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那么,究竟什么是“互联网+”?什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它与创新驱动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乃至“中国制造2025有何关联?“互联网+”行动计划应该怎样破题?会带来怎样持续的影响?

  什么是“互联网+”?

  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在参观考察腾讯公司时指出:“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这是一个世界潮流,而且这个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推动作用。”的确,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以及治理方式。而“互联网+”的提出可以说正是基于对这样一个趋势的深刻洞察和智慧因应。那么,问题来了——

  “互联网+”是什么?

  官方版:“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1]

  马化腾版:“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2]

  阿里版:所谓“互联网+”就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3]

  李彦宏版:“互联网+”计划,我的理解是互联网和其他传统产业的一种结合的模式。这几年随着中国互联网网民人数的增加,现在渗透率已经接近50%。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互联网在其他产业当中能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过去一两年互联网和很多产业一旦结合的话,就变成了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东西。尤其是O2O(线上到线下)领域,比如线上和线下结合。[4]

  雷军版: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提“互联网+”,意思就是怎么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和互联网的思维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增值、提效。[5]

  分析不同的版本,我们可以发现其内涵有共性,也有细微的差异。比如把马化腾版和官方版做比较,可以发现,尽管两者措辞不同,但从整体上看两个版本基本是在讲同一件事:发挥互联网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落脚点来看,二者表述略有不同:官方表述是“新的经济形态”、“经济发展新形态”;马化腾提到的是“连接一切的新生态”。应该说前者更宏观,强调了整体、大局;后者更基础、更科技、更人性。

  而对于“互联网+”行动计划,报告提出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理解“互联网+”的四个要点

  一是要走出“互联网+”工具论的狭隘视野,不能只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以自我为中心做取舍;一定把它当作更具生态性的要素来看待,它就是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不可分割的存在。

  二是就像每个人都有一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也都有一个“互联网+”,它和你的时间、你的空间、你的生活、你的事业、你的行业、你的关系、你的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纠缠在一起。每个人都有权对“互联网+”做出定义、进行解读。比如,漂在北京的你和老北京人,“互联网+”对你们的意义是有所不同的;你从在媒体行业做采编到做汽车后市场服务,对于互联网的界定是有巨大差异的;而一个游戏菜鸟和一个深度沉迷者对于游戏公司的价值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你不需要迷信别人的定义。读这本书前后,相信你对“互联网+”的看法会截然不同。当然,我也相信,你任何时间对“互联网+”给出的界定都不会是最终答案。

  三是尽管“互联网+”具有动态性,但我还是想给你一个粗略的、先入为主的线索:“互联网+”的特质用最简洁的方式来表述,只有八个字——跨界融合,连接一切。如果说连接一切更加代表了“互联网+”和这个时代的未来,那么,跨界融合是“互联网+”现在真真切切要发生的事情。独立TMT(电信、媒体和科技)分析师付亮也赞同“互联网+”就是连接一切。正是这种跨界、融合会面临各种可能与不确定性,所以就像第二点强调的,“互联网+”是动态的。

  四是切忌孤立地看待、解读“互联网+”。“互联网+”是生态要素,当然,生态要素具有很强的协同性、全局性、系统性。其实我们综合地去看待创新驱动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智慧民生,会发现它们是无法分割、片面理解的,串起这些珍珠的线就是“互联网+”。有些人可能会跳将出来,说这是误读,是歪曲。他们坚定地认为“互联网+”就是工具,就是一个选择,李克强总理没那么讲云云。好在“互联网+”允许他们试错,因为“互联网+”主导的创新生态提供了试错纠错的平台。

  “互联网+”不会是停留在字面上的一个概念,未来它对于产业、经济和整个社会都会有非常长远深刻的影响;而且一定会汇成一股越来越强大的力量,推动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怎么理解“+”?为什么“+”?

  理解“互联网+”要从不同层次来区别看待、整体把握,以便于更通透地考察“互联网+”。

  理解“+”的五个层次

  至少应该从以下层次来把握“+”,据此来制订计划,描绘路线图。

  第一个层次:互+联+网。互联网是什么?连接,形成交互,并纳入网络或虚拟网络。ICT改变了距离、时间、空间,虚拟与现实都成为一种存在,每一个个体都被自觉不自觉地划分到不同的社群、网络。从另外一层意思上讲,互联网产业的企业、从业者也有一个连接、联盟、生态圈的问题,而不要囿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或者店大欺客,否则你根本没有“+”别人的能力。像在通用电气(GE)的倡导下,AT&;T、思科(Cisco)、通用电气、IBM、英特尔(Intel)等公司就已经在美国波士顿宣布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IIC),以期打破技术壁垒,促进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

  第二个层次:“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万联网+产业互联网(如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不管什么名头,连接是目标,互联互通是根本,是一体两面而不是曲高和寡。如果单纯去讲某一方面的网络,和连接本身就是对立的,更谈不上连接一切。同时,万物互联,不论何种网络,一定不要变成孤岛。

  第三个层次:“互联网+人”。移动终端是人的智能化器官,让用户触觉、听觉、视觉等都持续在线、无处不达。“互联网+人”,这是“互联网+”的起点和归宿,是“互联网+”文化的决定因素,也是“互联网+”可以向更多要素、更多方向、更深层次延展的驱动力之所在。

  第四个层次:“互联网+其他行业”。其他企业不能简单地归类为传统行业,互联网产业也需要自我革命、持续迭代,新兴行业要拥抱互联网,而创新创业更离不开互联网。现在进展最快的有“互联网+零售”产生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出现的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通信”也越来越成熟。

  第五个层次:“互联网+∞”:∞代表无穷大,这就是连接一切的阶段。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服务、人与场景、物与物,这些连接随时随处发生;不同的地域、时空、行业、机构乃至意念、行为都在连接。同时,后面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排列组合,这里面蕴含了形如“互联网+X+Y”这样的基本模式,比如“互联网+汽车后市场服务”,往往会再“+保险”、“+代驾”、“+救援”、“+拼车”等服务,这才能真正体现跨界与融合,才有可能产生细分领域的创新。

  其实即便对于“+”本身,也需要有更结构化的体察和更超脱的定义,在不同的场景,其内涵与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一般地,它代表了连接,至于连接的基础、协议、方式、持续等可能要视情况而有很大的差异。

  独立TMT分析师付亮指出了“+”的另外两种理解思路。[6]他认为“互联网+”第一个“+”应该是加速,而不是要破坏什么。互联网整个就是一个加速工具,而且一直在加速。我们现在已经在不断加速,速度越来越快,最近几年没有哪个行业离得开互联网。第二个“+”是破坏性创新。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了,像互联网金融比较明显,要打破旧格局。整体互联网的环境已经出现,对所有行业的冲击力已经出现,没有哪个行业不重视它。

  为什么“+”?

  为什么要“+”,通过上面的分析,可能已经不言而喻了。第三章会为我们提供更多角度的认识。钱颖一教授就有自己独到的观察:现在大家都在讲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互联网+”。互联网为什么可以“+”另外一个行业?因为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不仅仅提供了产业方面的革命,而是关系到N个产业的变化。

  王俊秀认为,数据会穿越一切,用数据的力量重新定义各个行业,重新定义信息化。马旗戟也谈到了数据驱动的原因。为什么BAT在互联网时代会这么牛,是因为信息,因为数据,因为它们能够获取人与人、全世界之间、全宇宙之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并把它呈现出来。这个生产要素的组合是“互联网+”服务传统经济形态转型很重要的一点。

  出版人卢俊则认为:互联网做的就是关系,互联网连接一切,人和人、人和物、人和信息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新的价值,中国人在这里面嗅到商业机会的能力是超越全球任何一个国家的;中国可以在这上面弯道超车,在信息产业、互联网上往前更进一步;“互联网+”提供了互联网和任何行业的可能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

  而科幻作家韩松则指出,2015年两会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讲的核心,就是释放创造力。他说,人民有无穷的智慧!我觉得“互联网+”,特别是大的互联网公司,完全能够发挥积极的社会动员力和积极的文化影响力,去实现大家的梦想。[7]

  当然,“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除了国家洞察、产业推动、竞争需要之外,新兴产业应用的跃升式发展也功不可没。想必大家都不会否认,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的破局者。它们的先行先试,既发现了痛点、创新了模式,又积累了经验、发现了问题。可以说,没有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的创造性实践,就不会有“互联网+”被提到国家议事日程的今天。国信办主任鲁炜直言互联网是国家经济增长中的最大亮点,“因为网络的共享,中国的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超过1万亿英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最大增长点。中国如此,世界亦然。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引领着国家的发展,创造着世界的未来”。[8]

  细数互联网金融的前世今生,可以发现,它发端于西方,成就于中国。而且互联网金融也是伴随电子商务的发展而生发、成长的,特别是网络支付开启了第三方支付的新方式。无论是电子商务之于传统零售业,还是第三方支付这个互联网金融的有生力量之于电子商务,都是利用互联网跨界融合的结果,都是协同创新活生生的案例。

  1998年PayPal公司在美国成立,它在传统银行金融网络系统与互联网之间为商家提供网上支付通道。加上亚马逊支付、谷歌钱包等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出现,美国一度占据全球互联网支付的主要份额。直到2013年,这个历史被改写了,美国才被中国超越。其背景除了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电子商务越来越被接受之外,支付宝、易宝支付、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工具加大自身创新力度也是重要的推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