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全文阅读 > 第5章 “互联网+”纳入国家行动计划(2)

第5章 “互联网+”纳入国家行动计划(2)


  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正是“互联网+”的特征与要求——跨界融合。“互联网+金融”就是要通过融合实现创新,通过融合发现价值,通过融合提升效能和竞争力。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创新最强的领域,被李克强总理称为“异军突起”;和传统行业的冲突与合作又像一部大戏天天在上演,恩怨情仇到现在也没有释怀。而双方在许多方面化干戈为玉帛、相逢一笑泯恩仇又充满了智慧。所以,读懂了互联网金融,也就对于“互联网+其他行业”有很强的可借鉴作用。

  日前,全国首款习近平重要讲话App“学习中国”正式上线。媒体评论说这再次展露出中国领导人全面拥抱互联网的决心。中央党校中国干部学习网常务副总编陈建才表示:“理论学习只有和普通大众完全对接,整个民族才能提高理论自信。”

  “互联网+”与国家影响力

  “互联网+”:新常态·新引擎

  “互联网+”与“双引擎”是“克强经济学”中一个最新而且颇具分量的模块。新常态不会自动翩然而至,要经历深刻的变革,需要“过五关”,方有可能迎来理想的新常态。中国这个庞大的经济体不像一部汽车,踩一下离合就可以换挡了,给点油门就可以加速了。再说了,这个庞然大物结构上还存在不小的问题,动态平衡差、调适能力弱,加之过去的惯性,所以,其切换难度之大、过程之艰辛可以想见。大家既要保持耐心,又要汇聚智慧。

  ——新常态要转换新驱动、新范式。由过去的资源驱动转为创新驱动,既面临思想的转换,又有机制、体制的变革,还有对纳入新范式、新轨道的不适应与排异。这里“互联网+”会为结构的变化、融合的产生、创新的发生提供支撑。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各国都在研究如何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我们认为,互联网和传统工业行业的融合是要认真重视和抢抓的机遇,这也是所说的制高点问题。还有一个切入点的问题,或者说主攻方向。我们经过研究认为,智能制造就是主攻方向。前几年我们已经做了一些探索,比如两化融合的试点示范,在这个基础上把智能制造抓在手里,是解决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路径。”

  ——新常态需要找到新引擎。针对2015年经济工作,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了“双目标”(双中高,即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结合”(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和“双引擎”(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总体思路和要求。双引擎的连接器正是“互联网+”。经济学家李稻葵就此评论说:据我了解这是第一次提出的概念。第一个引擎是市场的力量,主要体现在创新上,万众创新,要让中国经济的每一个细胞都动起来。这样的话,中国经济就有希望了,中国的调整和升级就好办了。

  ——新常态要促进新生态发育。这是说起来容易、看起来简单、做起来相当复杂的事情。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在技术市场、创新市场、知识产权发挥作用、智力资本显现威力方面亦步亦趋,生态系统要素不齐备、衔接不合理、开放性打折扣等问题长期存在,新的生态发育任重道远。

  ——新常态要鼓励新业态。“互联网+”针对问题痛点、体验空白、价值盲区所实现的跨界融合会带来很多亮点。开放平台、众创空间就是新业态的最好示范。除传统行业、各类实业以及新兴产业之外,在细分垂直领域也会有大批兼具创新性和生命力的新业态不断脱颖而出。

  ——状态转换要受得了阵痛。状态切换是新旧力量的角力,是心智与习惯的转换,需要时间考验,要经受质疑和唱衰的煎熬。2015年4月14日,李克强提出:现在中国经济正处在“衔接期”,一些传统的支撑力量正在消退,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力量则在成长,有的新业态新产业呈爆发式成长。但目前新旧产业与动力转换还没有衔接到位。不能忽视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必须牢固确立忧患意识。我们的调控政策既要利长远,也要稳当前,稳当前也是为了利长远。

  全球创新指数

  根据郭莲的研究,当今在国际上认可度最高的创新指数报告是“全球创新指数报告”。该报告将创新描述为“导致产生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发明和创造的融合”。2014年在全球创新指数中,中国排名第29位,当年报告以“创新中的人才要素”为主题,旨在探讨人力资本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全球创新指数由5个“创新投入指数”和“两个创新产出指数”,共由7大类指标构成,它们分别是:制度(政治环境、管理环境和商业环境),人力资本和研究(教育和研发),基础设施(ICT、能源和一般性基础设备),市场成熟度(信贷、投资和贸易竞争),企业成熟度(知识工作者、创新链和知识吸收),知识和技术输出(知识创新、知识影响和知识扩散),创新输出(无形资产创造力、创新产品和服务以及在线创新)。其中包括7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和84个三级指标。[9]

  中国表现相对较弱的指标是:“在线创新”指标(第136位),创业便利程度(第118位),教育公共开支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环境绩效(第111名),非农产品市场准入(第128名),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口(第105名)。

  全球创新指数领衔者创造了密切联系的创新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与强大的创新基础设施相结合,带来了高度创造力。尤其是全球创新指数位列前25的国家在多项指标一贯得分很高,并在如下领域具备优势:ICT的创新基础设施,知识工作者、创新链和知识吸收的企业成熟度,以及诸如创意产品和服务与在线创造性等创新产出。[10]

  全球连接指数

  为了评估和验证ICT如何提升国家和行业的竞争力,华为于2014年开发并正式发布了全球连接指数(GCI),包括国家连接指数和行业连接指数。这是业界首次对国家和行业连接水平进行全面、客观的量化评估。简言之,全球连接指数调研旨在评估全球各个国家和行业的连接水平以及由连接带来的价值。

  华为报告《共建全连接世界白皮书》开宗明义,“连接成为新常态”,到2025年,全球将有1000亿终端连接,65亿互联网用户使用80亿部智能手机,这表明世界正连接得更紧密。

  国家连接指数考量了占全球78%的GDP和68%的人口的25个国家的连接程度,进而反映ICT在推动创新、提供极致用户体验和培育创业方面的作用。

  行业连接指数考量了10个行业中ICT领域的投资和应用,及其对企业效率、创新和与客户互动方面的影响。通过该指数,我们可以看出哪些行业正在积极拥抱ICT,以及由此带来的好处。这个指数也反映了ICT基础设施和关键技术进步如何帮助行业进行创新及变革,以抓住全连接世界里的诸多机会。

  中国排名第14,虽未跻身前10,但政府投资绝对值高居榜首,依旧是全球最具潜力的ICT市场之一。宽带中国的战略落地和4G时代的大幕拉开,将进一步助力实现“十二五”规划后三年的发展目标。

  德国高居榜首,两大综合指标“连接现状”和“增长空间”分别位居全球第三和发达国家第二。基于雄厚的ICT基础优势,德国率先发起工业4.0革命,用信息物理系统连接工厂,从“制造”向“智造”升级,工业生产效率有望提高30%。

  对全球连接指数的调研发现,连接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华为对两个维度16个指标的研究分析得出,连接指数每提升1点,人均GDP增加1.4%~1.9%,发展中国家的提升会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ICT是连接一切的纽带,成为撬动可持续发展的杠杆。今天的ICT系统由过去的支撑系统向驱动价值创造的生产系统转变。连接,已经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新的生产要素。

  华为预测,到2025年,全球将产生1000亿终端的连接,其中90%以上将会来自各种智能的传感器,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加入连接。未来所有的企业都会成为互联网企业,借助连接的力量缩短业务流程、降低成本、提升效率,释放出产业创新的巨大潜能,驱动创新焦点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迁移,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互联网时代正在到来。

  华为借此阐释了共建全连接世界的梦想:让宽带连接一切,无处不在,让敏捷创新打破边界,无所不及,让极致体验普济大众,无人不享;借助这些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与理念,不断推动社会进步,与业界携手构建起连接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全连接世界。[11]

  国家智力资本是连接世界的核心能力

  适当时机应确立国家智力资本计划。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的总和,是兼顾软硬实力、当前与长远的体现。智力资本影响软实力、巧实力,智力资本之间差距越大,优势一方的势能则越强,竞争的格局就越难以撼动。经济实力固然重要,但是没有智力资本、文化思想的支撑,一个国家只会大而不强,而国家智力资本是连接世界的核心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最佳体现。

  我们过去对人性和个人价值创造的重视严重不足,教育环境与策略、个人成长环境与成就机制均有很大偏差,文化发育与经济发展完全不均衡。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明显增强,但是这些方面对我们产生了严重的制约,因此,整体人力资本水准和我们并不相称。

  从结构资本来看,开放创新机制、包容的价值观和创新文化、完善的法制环境等方面均发育不健全,加之腐败寻租、利益集团等扭曲了资源配置和价值分配,我们的结构资本价值也未得到很好的积淀和释放。

  从关系资本上,抛开历史因素、地缘政治因素、东西对峙因素的影响,过去我们在国家关系资本上的建树和我们的努力是不相称的。但是“一带一路”、“亚投行”、中韩和中澳自贸区等是创造性之举,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只要形成连接,加强交互,把准脉搏,控制节奏,建立信任,国家关系资本就有跃升的可能性。

  塑造全球影响力与控制力

  “互联网+”的目标是连接一切。开放是生态的基础。我们要具有影响力、控制力,就要塑造我们的连接力,在定位上洞察趋势,占领更重要的节点,体察对方的“人性”,提高伙伴的体验,强化各自的信任,增大节点流量和质量,并要牢牢掌握设计游戏规则的话语权。亚投行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此外,“互联网+”的跨界、包容、融合、尊重人性、持续创新、动态调适,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与世界对话的一个新的话题、新的价值、新的“连接器”、新的文化力量。

  有理由期待这样一个“互联网+”的新时代,它属于中国,属于你我!

  “互联网+”:融合共识,协同行动

  国家2014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认为:“互联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20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在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要把中国从互联网大国建设成为互联网强国,并让互联网的发展成果惠及全国人民,让全人类共享。“互联网+”及行动计划提上议事日程,正是这一前瞻性架构的具体化、可操作化。

  “互联网+”融合一致行动

  正是政府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对于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加速社会服务信息化进程、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国家竞争力的不可替代作用,沿袭固有的路径安排已经难以充分获得解放生产力的效能,“互联网+”才会走上前台。因此,“互联网+”是国家意志,更应该是全民意志,而不是单方意志;“互联网+”行动计划是共同行动、一致行动,但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机构、不同的个体都应该根据实际做出个性化安排。

  从中央到地方,从机构到个人,上下同欲才不会跑偏,也才会形成合力。要凝聚共识,有必要更全面地看待“互联网+”和“互联网+”行动计划。

  ——这是一场全覆盖的社会化创造性实验。之所以说是“实验”,是因为它基于开放、源于创新,因为它要集成智慧、协同融合,因为它会改造传统行业、影响人们生活、改进社会治理、促进生态优化。这些都没有定式,没有现成的、可遵循的路径。

  ——这是一场深刻的生活方式变革。“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推动作用。”(习近平)它对我们的学习、娱乐、社交、衣食住行都会带来深刻的影响。未来的时代,是智能的时代,智慧化生活是最主要的生活方式。

  ——这是一场关系模式的再造。互联网强调民主、开放、参与、生态、融合、连接、去中心化,这会对于多维关系的模式产生深刻持续的影响。

  ——这是一次重新发现新生产要素、释放生产力动能的集体实践。连接、智力资本越来越被当作新生产要素看待;而创新创业生态的塑造和优化、O2O、跨行业的深度融合,对个人创新能动性的释放,则会有效解除对生产力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