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这是一个世界潮流,而且这个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推动作用。
——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参观考察腾讯公司时的讲话
全面透彻理解“互联网+”的精髓,除了要把握它本身是什么,还有必要站在这个时代的角度去考察、去解析,研摩“互联网+”和当今这个时代之间怎样关联、匹配和相契。为什么现在要提“互联网+”,要确立“互联网+”行动计划?因为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洞悉目前与未来,进而在学习、实践、决策时进退裕如。以下六个方面的核心特质值得关注。
跨界融合
上章讲到,如果看“互联网+”的特质,用最简洁的方式来表述的话,应该是八个字:跨界融合,连接一切。
“+”本身就是一种跨界,就是变革,就是开放,就是一种融合。敢于跨界了,创新的基础才会更坚实;融合协同了,群体智能才会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路径才会更垂直。融合本身也指代身份的融合,客户消费转化为投资,伙伴参与创新等等,不一而足。融合就会提高开放度,就会增强适应性,就不会排斥、排异;互联网如果能够融合到每个行业里,无论对于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应该都是一件好事。像易宝支付,润物细无声,B2B(企业对企业)模式可以进入企业的一些关键节点,促进整合协同、提高效能,可以交叉营销。这非常有创意,是互联网改变商业的一个方面。像腾讯做连接器,开放了平台,可以让很多的人、物、服务、机构嵌入连接器,带来连接的价值,影响了我们智慧生活的方式、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植物嫁接往往会带来惊人的变化。据研究,影响植物嫁接成活的主要因素是接穗和砧木的亲和力,其次是嫁接的技术和嫁接后的管理。“亲和力”就是接穗和砧木在内部组织结构、生理和遗传上彼此相同或相近,能互相结合在一起的能力。亲和力高,嫁接成活率就高;反之,则成活率低。这种机理和“互联网+X”何其相似。“+”要求双方而不是单方的亲和力,我们可以看作各自的融合性、连接性、契合性、开放性、生态性。
互联网给其他产业带来冲击是必然的,而且是不可逆的。试问,互联网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吧?过去互联网相伴的20多年,我们是如何逐步接纳、拥抱、融入互联网的?一个行业、一家企业,最具能动性、创造性的是人;只要我们不把互联网当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又何惧会被颠覆?就像马化腾所譬喻的,互联网就像蒸汽和电,它服务于工业,但不会取代工业。融合是一种气度,一种力量,一种勇气,一种追求。融合让你适者生存,融合让你掌控能量。产业的冲击会很普遍,产业的颠覆会少有发生,产业的融合会成为流行。
查理·芒格一直是跨界思维的推崇者。他将跨界思维比喻为“锤子”,而将需要创新的问题看作“钉子”,“对于一个拿着锤子的人来说,所有的问题看起来都像一枚钉子”。由此可见跨界对于创新的重要性。
应该说,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和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背后的驱动要素与跨界相关度非常大。过去传统工业的结构化模式,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乃至大数据技术的冲击下,正在被颠覆。但是,这种颠覆本身带来的是产业之间的融合,以及新兴产业的出现和蓬勃兴起,这些都是跨界的土壤。跨界思维是一种“普适智慧”,不是只有创新时才需要跨界,也不是需要跨界了才去做跨界的准备。跨界,首先必须跨越思维观念之“界”;跨界,应该成为一种行为方式。
不管是“互联网+”还是异业跨界,其实考验的都是系统的重组能力,这是跨界成功的关键能力。与多元化有本质不同,跨界不是领地的跨界或者行业的延伸,而是组织系统的跨界重组。对于跨界的本质认识,不能停留在所谓的物理边界上,而更多的是企业能否整合内外部资源,同时又打破自己的组织边界和系统结构。这要求企业的系统重组和系统再生能力足够强大。如果只是为跨界而跨界,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你跨入的这片疆域,在你既不熟悉又没有关键能力的时候,未必能够玩得转。
跨界不仅是对外在商业模式的颠覆,而且也是对组织内部系统的颠覆。即使思维、战略上进行了跨界,如果组织管理各方面没有系统调整,跨界成功率也不会高。如果不是一个协同的组织、融合的组织,必然不能达到动态调适的效果,那么其创新的动力就会受到阻碍。所以,组织内部一定要动态化、柔性化、协同化,形成灵动可变的柔性组织,才能齐力推动外部的跨界。
乐视的超级电视为人称道,现在乐视还出手机、汽车。曾经批评苹果生态性差的乐视负责人贾跃亭认为,过去10年乐视的发展,就是基于用户不断进行跨界创新,这也是乐视生态最为核心的优势。跨界创新一直是乐视的一个重要发展策略,这其中包括硬件创新、技术创新、体验创新、营销模式创新以及赢利模式创新。当中国巨大的互联网能力和电子行业的制造能力相结合,就能创造很多像超级电视这样的成功产品,而且可以复制到很多行业,包括手机、物联网等。
创新驱动
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人称之为信息经济、数据经济,甚至有人说创客经济、连接经济来了。这一方面说明时代处于动态变化中,另一方面说明这些因素在这个特定阶段越发表现出其重要性和主导性。
2006年,在《关键:智力资本与企业战略重构》一书中,我曾把关键驱动要素分为三大类:资源、客户、创新。改革开放的前30多年,资源驱动为主,客户驱动为辅,创新驱动不足。所以个人从来不担心中期中国经济的发展约束,因为生产力还未被有效解放,再结构化动能未充分释放,创新创造尚未被激活。只要找准这个牛鼻子,何忧之有?
中国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早就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来。同时,要敢于打破垄断格局与条框自我设限,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建立可跨界、可协作、可融合的环境与条件。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革命,也更能发挥创新的力量。
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居于什么位置?2015年3月13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旗帜鲜明地做出了回答: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统筹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政府的一些信号、政策已经足够明确,国家现在处于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未来是创意创新创业创造驱动型发展,发展是靠打破机制的藩篱,是靠更多的个人发挥创造精神,是靠协同创新、跨界创新、融合创新,这就是最不应被忽视的“新常态”!
央视就此发表的评论非常贴切:把增长动力真正从要素驱动转换为创新驱动,才不会在过分依赖投入、规模扩张的老路上原地踏步。充分激发各类主体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让科技创新在市场的沃土中不断结出累累硕果,中国这艘大船才能更有动力,行稳致远。
这种发展方式转型的风险已经部分有所释放,如出口不振、个别行业凋敝、经济增速下行等。要耐得住寂寞,容忍得了诟病,挺得过煎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会有各种力量希图拉回到过去的资源驱动型模式,会面对许许多多短期利益、政绩工程的纠结,会经受各种权贵利益集团的暗中抵制与削弱。日前,几个部委对业已扭曲发展的房地产伸出的救命稻草就是一个例子,不过,相信这只是一种过渡性安排。
不仅如此,更具挑战性的在于,驱动要素本身的动能如何发现、激发、激活、放大甚至产生聚变?其能动性与创造性之间有怎样的关联?如何评估创意、创新本身的价值?怎样压缩从研发到产品化、产业化的过程,而且做出一些更生态化的安排?因此,“互联网+”被选中绝非偶然。
重塑结构
重塑结构从互联网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业已打破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关系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结构被重塑的同时带来很多要素如权力、关系、连接、规则和对话方式的转变。下一章会全面梳理带来深刻影响的这些因素。
互联网变迁了关系结构,摧毁了固有身份,如用户、伙伴、股东、服务者等身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由切换。互联网改写了地理边界,也摧毁了原有的游戏规则以及管控模式(信息传播规律完全被改写)。
出版人卢俊指出,其实互联网重新塑造了社会,在弱关系社会里重新建立契约和信任关系,这是互联网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连接的关系里产生了新的能力、新的人际关系。“互联网+”最终描述的还是一个智能社会,大家更加高效、节能、舒适地在这个社会里生存,“互联网+”给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福利。[1]
商业模式不断被创新,管理的逻辑也发生了长足的变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力重心发生了重大迁移,连接、关系越来越成为企业追求的要素之一。监管与控制,流量与屏蔽,都有了新的含义与操作思路。
互联网打破了固有的边界,减弱了信息不对称性。信息的民主化、参与的民主化、创造的民主化盛行,个性化、屌丝精神、屌丝思维越来越流行。互联网让社会结构随时面对不确定性,社群、分享大行其道。接触点设计、卷进方式设计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必修课,而注意力、引爆点成为商业运营和品牌传播中重点关注的要素。
互联网让组织、雇用、合作都被重新定义,互联网ID(身份标识号码)成为个体争相追逐的目标。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有时候变得分裂又无缝融合,自我雇用、动态自组织、自媒体大行其道,连接的协议有时候完全由个人定义。
互联网降低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提升了全社会的运营效率。如购票这种原来要跑到售票点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不到一分钟就随时随地随需可以在移动端完成。移动互联网催生了持续在线,移动终端成为人的智能器官,随时被连接。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地发生在移动互联网上,如通信的需求、信息的需求、传播的需求、娱乐的需求、购物的需求等等。
黏住用户最好的方法建立在了解他们的基础上,要不断提高感知用户的能力,要用他们喜好的方式与其对话、交互。特别是80后、90后甚至00后,他们与互联网的结合度更高,有些就是数字原住民,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交往模式、消费习惯,品牌传播的方式、渠道、场景如果与之不合拍,肯定难以让他们接受。
互联网可以把选择权交给用户。原来用户面对的是一个黑箱,信息完全不对称。现在,信息足够丰富,把主动性还给了人,让他们获得完全不一样的体验。个性化定制借助互联网大大流行,像海尔建立的互联工厂,就可以按照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定制空调。
互联网还可以打通用户的关联,让分享更直接,评价更真实。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过去你只能听到熟人的评价,即使想了解其他人的看法你也不知道他们在哪里,要花费很高的寻找成本。现在,你要选择一家宾馆入住,了解一家餐厅什么菜品比较受欢迎,你可以很轻易地获得这些信息。
互联网还集成了大众智慧,用户可以参与设计、参与创新、参与传播、参与内容创造,用户对于物流、菜品的评价实际上是在参与管理。互联网基于个体发端了“众”经济,众包、众筹、众创、众挖,既是社会的新结构、商业的新格局,又是生活的新方式、经济的新范式。WIKI(一种超文本系统)、开源,这些没有互联网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众,既是大众,又是小众、个体;既是自己、伙伴,又是外部世界;既是标准,又是个性;既是集中,又是民主。
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大众创业。让用户、伙伴参与的深度、密度,往往与品牌、口碑直接相关。互联网让你找到了无数的股东、合伙人和你一起创业,一起打造一种品牌,联合构建一种服务。互联网让“众”成为一个很火的词,而且经久不衰。每一个个体都能参与到他们希望的环节,沉浸于他们希望的场景。腾讯就用“WE”来表达这样一种认知。未来游戏肯定会有更多的交互性,像小说、电影一样,玩家可以影响进程。
